跳转到内容

名人赛 (中国围棋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名人赛是台湾职业围棋赛事,由中国围棋会主办。名人赛于1974年开办,前21届由台湾新生报,中国围棋会合办,23届起由中国时报接手合办,后由中国围棋会独力主办,于2010年宣布停办,止于第36届,仍是目前为止台湾举办年数最长的职业围棋比赛。

名人赛赛制变革甚多,主要是因为身为台湾第一个职业棋战,经验不多;且思图变革,勇于尝试,也给后继者提供不少借镜。而其后因中国围棋会后继者太少(90年代后,基金会发展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台湾已少有棋手入品),兵源不足的情况常常发生。

赛制[编辑]

  • 赛制: 八强单淘汰赛,准决赛三番棋,决赛五番棋
  • 规则: 采应氏棋规
  • 用时: 每人时限3小时,延时罚点
  • 贴目: 黑还贴八点,平点黑胜
  • 本赛四强可获下届本赛资格

奖金[编辑]

  • 头衔奖金30万元,亚军8万元。

历届名人[编辑]

  • 周俊勋十六连霸为最长纪录。
  • 周咸亨后改名为周奎宏,之后再改名为周序锋
年份 名人 比分 亚军 保留(备注)
1 1974年-1975年 林文伯业余 9/7 蔡登阁 业余 循环赛制
2 1975年-1976年 周咸亨业余 17/11 林文伯 业余
3 1976年 周咸亨 业余 15/12 陈国兴 业余
4 1977年-1978年 周咸亨 业余 4:1 林文伯 业余 挑战赛制
5 1978年-1979年 周咸亨 职业 4:2 陈士 职业
6 1979年-1980年 周咸亨 职业 4:3 陈士 职业
7 1980年-1981年 周咸亨 职业 4:2 陈长清 职业
8 1981年-1982年 陈长清 六品 4:1 周咸亨 七品
9 1982年-1983年 陈士 七品 4:0 陈长清 六品
10 1983年-1984年 陈士七品 4:1 陈永安 六品
11 1984年-1985年 陈士七品 4:1 戴嘉伸 四品
12 1985年 周咸亨四品 7/6胜 彭景华 七品 循环赛制
13 1986年-1987年 周咸亨 四品 4:0 陈永安 五品  挑战赛制
14 1987年-1988年 陈长清 四品 4:1 周咸亨 四品
15 1988年-1989年 陈长清 四品 4:2 林圣贤 七品
16 1989年-1990年 彭景华 四品 4:3 陈长清 四品
17 1990年 陈长清 五品 4:0 彭景华 四品
18 1991年-1992年 彭景华 四品 17/10胜 周咸亨 四品 擂台赛制
19 1992年-1993年 林圣贤 四品 31/5胜 陈永安 七品
20 1993年-1994年 陈国兴 六品 10/8胜 林圣贤/杨志德
21 1994年-1995年 周俊勋 四品 12/9胜 戴嘉伸 三品
22 1995年-1996年 周俊勋 四品 17/16胜 戴嘉伸 三品
23 1996年-1997年 周俊勋 三品 24/9胜 彭景华 四品
24 1997年-1998年 周俊勋 三品 29/6胜 陈国兴 六品
25 1998年-1999年 周俊勋 一品 31/6胜 彭景华 四品
26 1999年-2000年 周俊勋 一品 22/10胜 彭景华 四品
27 2000年-2001年 周俊勋 一品 35/6胜 林圣贤 四品
28 2001年-2002年 周俊勋 一品 4:1 彭景华 四品 挑战赛制
29 2002年-2003年 周俊勋 一品 4:0 陈永安 五品
30 2003年-2004年 周俊勋 一品 4:0 陈永安 五品
31 2004年-2005年 周俊勋 一品 4:0 林圣贤 四品
32 2005年-2006年 周俊勋 一品 4:1 林圣贤 四品
33 2006年 周俊勋 一品 3:0 周可平 九品 淘汰赛制
34 2007年 周俊勋 一品 3:0 余承叡 九品
35 2008年 周俊勋 一品 3:0 彭景华 四品
36 2009年 周俊勋 一品 3:0 彭景华 五品

赛事沿革[编辑]

  • 1952年 中国围棋社在台复社,由周至柔将军出任会长,陈雪屏和林伯寿任副会长,白崇禧任监察人,应昌期任总干事。邀请当时如日中天的吴清源来台
  • 1953年 "中国围棋社"改组为"中国围棋会",周至柔任会长、程天放、束云章任副会长、应昌期任总干事、袁惕素任副总干事。
  • 1972年 "中国围棋会事件"风暴,周至柔会长将应昌期总干事解职、再向理事会请辞会长、棋界双龙头挂冠。
  • 1974年第一届:
    • 台湾新生报及中国围棋会合资主办
    • 采十人单循环制,保留前五名
    • 冠军奖金十万元
  • 1975年第二届:
    • 采二组五人五轮循环,甲组冠军为名人,甲组末三名降至乙组,乙组前三名升上甲组,末二名退出循环圈
    • 冠军奖金六万元
  • 1977年第四届:
    • 第一阶段为入围赛(预选),选6人晋级进退赛。
    • 第二阶段为进退赛,9人单循环,参加者为入围赛优胜6人,以及上届甲组后3名共九人,选3人晋级循环圈。
    • 第三阶段为循环圈,4人3轮循环,参加者为进退赛优胜3人,以及上届甲组第2名(亚军)决出一名晋级挑战赛。这也是台湾首度举办挑战赛制。
    • 第四阶段为挑战赛,由循环圈优胜与名人进行七番棋挑战(7战4胜)。
  • 1979年第六届:
    • 中国围棋会建立职业棋手制度,台湾围棋正式进入职业化时代,此前五届皆为业余赛事。(周咸亨、陈永安、陈秋龙、陈长清4人为台湾第一批职业棋手。)
  • 1980年第七届:
    • 第三阶段循环圈增加1人,为5人双循环赛。
  • 1982年第九届:
    • 中国围棋会完成职业棋手叙品,成立职业棋手会,并设置品位赛(晋段赛)
    • 冠军奖金20万元
  • 1983年第十届:
    • 1983年的8月26日应昌期先生捐资1亿元新台币成立"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
    • 第三阶段循环圈增为9人,改单循环顺位赛。
  • 1984年第11届:
    • 冠军奖金三十万元,亚军十万元
  • 1989年第16届:
    • 中国围棋会"打麻将事件",应昌期下令停办三大新闻棋赛与品位赛,4月中国围棋会召开董事会,宣布恢复三大棋赛,品位赛仍不恢复,但民生报不同意恢复棋王赛,棋王赛停办。
  • 1990年第17届:
    • 冠军奖金四十万元,亚军十万元
  • 1991年第18届:
    • 预选赛:取四人进入进退赛
    • 进退赛:预选四人加上届循环圈淘汰四人,决出五人晋级擂台赛
    • 擂台赛:进退赛胜出五人加上届循环圈保留五人,每周日一局共下五十局,胜局最多者夺冠
    • 奖金:本赛擂台赛,对局费1万元,胜局奖1万元,冠军奖金10万元(最高50局全胜奖金可达110万)
  • 1994年第21届:
    • 本届为台湾新生报主办之名人赛最后一届
  • 1995年第22届:
    • 由味全的张孝威,"中国围棋会"合资主办.
  • 1995年第23届:
    • 本届起由中国时报接手主办.
  • 2001年第28届:
    • 挑战制七番棋
    • 本赛:九人循环圈(5+4)取一名得挑战权
    • 进退赛:十人循环赛(2+8)取四人晋级,本届谢依旻弃权,只有九人循环
    • 预选赛:五人循环赛(4+1)二组 各取四人晋级
  • 2002年第29届:
    • 进退赛:改八人循环赛(4+4)取四人晋级
  • 2003年第30届:
    • 本赛:改 七人循环圈(4+3)取一名得挑战权
    • 进退赛:改 六人循环赛取三人晋级
      • 预选赛:五人循环赛二组各取三人晋级
  • 2004年第31届:
    • 进退赛:改五人循环赛取三人晋级
  • 2005年第32届:
    • 循环圈对局费胜者每局15000元/败者10000元
    • 冠军奖金35万元/亚军12万元
  • 2006年第33届:
    • 取消挑战制改采八人单淘汰赛,准决赛三番棋,决赛五番棋
    • 本赛四强可获下届本赛资格
  • 2007年第34届:
    • 本届四强与上届完相同,新九品余承叡首入决赛
  • 2009年第36届:
    • 因2010年中国围棋会宣布停办名人赛与十段战,本届也成为最后一届名人赛

注:

  • 名人赛多为跨年赛事,冠军多在次年初产生
  • 中国时报后来也收手,由中国围棋会收回自办,于2010年停办

参考资料[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