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林贝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乔治·林贝克(英语:George Lindbeck,1923年3月10日—2018年1月8日),[1]生于中国洛阳,美国路德会神学家,现为耶鲁大学路德教授。林贝克被视为后自由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以世界信义会联合会的官方观察员身份参与第二次梵谛冈大公会议

乔治·林贝克
英文名George Lindbeck
出生1923年3月10日
中国洛阳
逝世2018年1月8日
美国佛罗里达州
国籍美国
母校耶鲁大学
雇主耶鲁大学
研究领域后自由神学

生平[编辑]

林贝克于1923年出生在一个瑞典裔美国人的家庭。他的双亲均为路德会宣教师。生于中国洛阳,在中国和韩国住了十七年。他于1951年开始于耶鲁大学当助理教授 (1951-1962),后又一直当教授至1993年(1964-1993)。[1]

学说[编辑]

林贝克于1984年出版了《教义的本质:后自由主义时代的宗教及神学》(The Nature of Doctrine: Religion and Theology in a Postliberal Age)一书,采纳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以及克里福得·葛兹的宗教观。因为在与其他宗教对话的过程,看见了一个问题:许多的寻求合一的宗教会议中提出的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天主教或新教的神学家,在诸多的教义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的看法。因为在报告中宣称了教义的看法一致,而各自却仍然坚持那不可撼动的信念,这是矛盾且不可能会发生的事。 为了突破教义上的分歧,他提出“文化-语言”的进路来解读教义,把基督教义理理解为一种“规则系统”。“文化-语言”的进路,既有别于“认知-命题”的进路,同时也异于“经验-表现”的进路。

认知-命题[编辑]

强调教义是作为信仰相关实在的知识命题或真理论断的功能,例如:“因信称义”的教义,对于<认知-命题论>者来说这是一项客观的事实,是上帝救赎的运作方式,得救来自于因信神儿子的名,别无他法。 他认为这是天真又没有安全感的人所持守的信念,这个信念会导致普世教会无法真实合一。因为持这样观点来看教义或教义中的真理,这些命题式的真理被视为永恒不变、是客观事实的,既是如此真的就是恒真、假的就是恒假。过去在不同教会或教派中所坚持的主要教义,在过去不相容为何今日会相通或和谐呢?难道是过去的坚持对于今日的教会群体不再具有真实的意义、或是在对谈间有人退缩、妥协、背弃了自己的传统。在这样的基础下合一,是虚假的合一而非真实的落实信仰中的合一观。

经验-表现[编辑]

为教义是“内心的情感、态度、意识或生存的取向”,这种教义的研究的进路强调宗教的经验,而宗教只是经验的外在表现。持守这样信念的自由主义者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相同的核心经验,各种不同的宗教只是用不同的型态、方式、或象征表现出来而已。这种核心经验是一种“可分离出的相遇经验”或指“不需经过默想而对于超自然的认知”。 他认为经验的观念太过空泛,无法被界定、实验及推理,而宣称“不同宗教有共同的核心经验”是容易的,虽然逻辑上是有可能的,但是“经验”却是难以形容、无法被证实的。

文化-语言[编辑]

⒈受到许多非基础主义思想的影响,例如:语言哲学、叙事派思想、意识型态与文化符号体系等思潮。 ⒉他认为宗教被体现在某个文化的神话叙事故事之中,且被极大的仪式化成为一综合性的解释体系,它将这个群体制约在一种文化之中,这套文化影响着社群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经验与认识。所以宗教可以被看成决定全部生活与思想的文化或语言的框架,它主要表达的不是一套不变的真理、或是作为情感、态度的表达符号,而是建构一宗教的文化与思想。所以他认为一个基督徒(宗教徒),要熟练掌握所属宗教宗教的符号系统,并以此来解释、体验自我与上帝。 用此观点来解释“唯独基督”的救恩议题: 依林贝克的看法,既然信道是从听道而来,离道或背道必须在听道的情况下才算成立,也就是说人必须要先学会基督教中有关于基督救恩的语言,才能来谈得不得救的问题,若他听到了这样的教义,而故意不接受,那么他就与救恩无份。但对于从未听过道的人来说,他称不上拒绝基督,只有在将来面对审判的日子,他才作救恩的选择。 ⒊他认为教会的教义在于作为社群中公共权威的规则,当人们用这样的角度来看信仰中的教义或真理时,被可以达到不放弃坚持有可以合一的可能性。因为若视为一群体共同持有的规则,那么它就有其范围及限制。如同交通规则,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处境下可以作修改,看似对立但却都具约束力。 ⒋他将教义分为无条件及有条件、永恒及暂时、可逆及不可逆的差异,例如:“爱的律法”就基督教而言是无条件的必然教义,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以叫基督徒不爱上帝或不爱邻舍。而有些规则是有条件的,例如:和平主义,基督徒是否参战。而有条件的教义有可能会是永恒的,只要这个条件一直存在、这个宗教一直存在,例如:赒济穷人。至于有条件的教义,有可逆与不可逆的分类,例如:奴隶制,在古代的社会及初代教会,对于奴隶制所采取的态度是善待奴隶,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知道可以有一个没有奴隶的世界,那么基督徒反对奴隶制的教义就是不可逆转的教义。当然教义也有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却是对信仰群体有益的就可以被保留,例如:节期。所将所有宗派的教义区分为以上的分类来看,许多的教义就可以被保存并且被接纳。例如:三位一体论及基督论是被视为无条件永恒的必然教义,而灵魂不朽的观点(对于希伯来思想或是现代的人类学观点来说灵魂不朽不是必然的)被视为有条件或可逆的规则,在彼此对谈上就能达到合一的结果。

影响[编辑]

  对于林贝克而言建构他的神学思想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

1.生于中国,观察出当时中国的宣教处境,类似于初代教会所面对的宣教背景,而使人接受福音的重要因素是源自于,人们被基督社群所产生的态度、规范、行为所带出的吸引力所吸引。

2.在中国时早已经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例如:中国文化、在中国传教的各个宗派、中国洛阳有自唐朝就迁徙至中国的犹太社群、舅父为天主教家庭…等。并且在任教之后经常参与国内外的宗派合一对谈,对象多为天主教。所以特别关注宗教与宗派间的合一对话

3.对于旧约的看法:基督徒应该以正典阅读的态度来认识旧约,他认为宗教改革之后人们漠视了旧约,忽略了犹太族群看重宗教的正典性及教义对于社群的规范功能,使得基督教走向个人化及属灵化。 4.早期接触保守福音派同学与其争辩婴儿洗礼的教义过程,使得他注意到宗派间的差异,以及开始探询信仰本质的议题。

著作[编辑]

  • Dialog unterwegs. Eine evangelische Bestandesaufnahme zum Konzil. Vandenhoeck & Ruprecht, Göttingen 1965
  • The Nature of Doctrine. Religion and Theology in a Postliberal Age. Philadelphia 1984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George Lindbeck, 1923-2018. divinity.yale.edu. 2018-01-19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语). 

其他书目[编辑]

  • 林贝克。《教义的本质》。王志成。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台北县:校园书房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