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鳞副泥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鳞副泥鳅

未予评估IUCN 3.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科: 鳅科 Cobitidae
属: 副泥鳅属 Paramisgurnus
种:
大鳞副泥鳅 P. dabryanus
二名法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英语Henri Émile Sauvage, 1878[1]
异名
  • 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1878

大鳞副泥鳅学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鳅科的其中一,俗名大泥鳅、红泥鳅。

分布[编辑]

本鱼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内见于长江嘉陵江岷江水系、浙江省台湾辽宁省辽河中下游、黄河黑龙江等。并引进日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1]

深度[编辑]

水深0至10米。

特征[编辑]

本鱼体延长呈圆柱状,头小且具5对须。鱼体呈灰褐色,腹部浅黄色,具不规则的黑色细小斑点或线纹,有些地区体色较红。背鳍及尾鳍有暗色小点排列成行,尾鳍圆形,体长可达20公分。

生态[编辑]

本鱼为初级淡水鱼,喜欢在泥底质的水田、水渠、沼泽或河川缓流,对环境的适应力与耐污力颇强,可生活于溶氧不足且水位浅的湿地,并能吞入空气泡进行肠壁呼吸,属杂食性,以水生昆虫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

经济利用[编辑]

为食用鱼,目前已多为人工养殖。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大鳞副泥鳅.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扩展阅读[编辑]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信息:大鳞副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