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子石摩崖造像

坐标29°36′24.264″N 106°35′9.618″E / 29.60674000°N 106.58600500°E / 29.60674000; 106.586005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弹子石摩崖造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
坐标29°36′24.264″N 106°35′9.618″E / 29.60674000°N 106.58600500°E / 29.60674000; 106.58600500
分类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元至清
编号7-1575-4-078
认定时间2013年3月16日
保护历史
  • 1962年2月18日:重庆市第一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大佛寺)
  • 1983年12月1日: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石刻)
  • 1991年4月16日:四川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弹子石摩崖造像)
  • 2000年9月7日:第一批重庆市(直辖市)文物保护单位(弹子石摩崖造像)

弹子石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大佛寺外山门外长江边,明夏时所凿(1365年),大佛寺是重庆古刹,其寺内五佛殿有永乐十九年(1421年)摩崖造像[1][2]。重庆大佛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造像,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确认的由农民起义军政权所造的佛像[1][2]

结构[编辑]

弹子石摩崖造像高七点五米,肩宽二点四米,底部宽三点二米,是元代石刻的代表作,是中国石刻艺术晚期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1][2]

历史[编辑]

末,明夏王朝的开国皇帝明玉珍定都重庆后,命手下大将邹兴在长江南岸凿石建造佛像,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成[1][2]永乐十九年(1421年),即大夏国灭亡50年后,在大佛后面的石壁上又开凿了五尊佛像,并兴建五佛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建了五佛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1][2]

中华民国时期,大佛寺曾是重庆佛教华严学校的校址,有50多名青年在此读书习经,民国以后大佛寺逐渐衰落[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2年2月18日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红卫兵撞入寺内捣毁了正殿的泥塑佛像,并将几十箱经书付之一炬,所烧的纸灰足有一米多高,并抄走文物[1]。此后,除大佛及五佛殿幸存外,其余殿堂亭阁先后拆毁,大片僧房今已变成民房或职工宿舍[1]

改革开放后,1983年12月1日列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1991年4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000年9月7日列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6]。2013年3月5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张梦云. 重庆大佛寺:神秘大佛背后的王朝秘史.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4) (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带你一起去看看!重庆到底有多少个大佛寺. 凤凰网. 华龙网. 2015-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中文). 
  3. ^ 《重庆市文物古迹情况调查和今后工作意见》,重庆市档案馆藏,1085/1/72
  4. ^ 重庆市人民政府. 链接至维基文库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公布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重府发〔1983〕208号). 维基文库. 1983-12-01. 
  5. ^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发(1991)50号文件《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6. ^ 重庆市人民政府. 链接至维基文库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渝府发〔2000〕83号). 维基文库. 2000-09-07. 
  7.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国政府网.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