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曾昭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曾昭旭(1943年2月2日),别号继光,笔名明曦,台湾哲学学者,原籍广东省大埔县,《鹅湖月刊》创办人之一。毕业于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博士。曾任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教师,高雄师范学院国文系讲师、副教授兼所长,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与学》杂志编辑,《鹅湖月刊》主编,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昭旭三岁时跟着母亲四处逃难,七、八岁时从大陆逃到香港,并在九龙深水埗长沙书院(小学部)入读小学[1],直至十二岁到了台湾。后来就读建国中学完成六年学业,最初考上台湾师大数学系,但考虑到当时台湾省内没有数学研究所,若想深造必须出国留学,家中经济条件不够,因此转读师大国文系。毕业且退伍后,回到师大念研究所,在高明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俞曲园学记》,而在高明林尹两位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 《王船山及其学术》。但学位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曾昭旭真正的兴趣在两性关系,特别是关于爱情的问题。曾昭旭先是经由唐君毅认识宋明理学,再从王船山处接上了新儒家[2]

心性学与爱情学[编辑]

曾昭旭认为,爱情学应是儒学或心性学的最新一阶段发展或形式。龚鹏程说:“以仁道之实践而言,爱情关系其实才是位居最核心或最高阶的型态。当然因于其四无依傍、独立自证,所以也是最难以圆成的型态。”[3]曾昭旭曾说:

儒家不是书斋的,因为这样就没有了时代感、新鲜感。当代心性内省遇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两性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中的爱情部分,所以我谈两性关系等于是最新的心性学的型态。孔子如果活在这个时代,也必然要谈爱情问题,因为这是现代人最大的生命苦恼,你怎么可能无动于衷?[4]

曾昭旭与王邦雄同样关心的是具体的生活哲学,同样热心于民间讲学,为一“街头哲学家”。特别是儒家从前不大谈论的爱情,处理现代社会中青年男女及中年夫妇的感情问题,是传统心性论的再开发。

国中作文[编辑]

2013年,曾昭旭评论国中基测作文(题目“来不及”)中,许多人写到祖父母过世,这是因为国中生生活经验不足,才会去写祖父母死掉[5]。2015年,曾昭旭宣称国中生在会考作文(题目“舍不得”)中写到祖父母过世应该是虚构的,而且是在“‘消费’阿公阿嬷”;相较之下,他认为自述弄丢手机的某篇文章才能得高分[6][7]

参看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曾昭旭. 我的美感體驗 道德美學引論. 台湾商务. 2005: 3. 
  2. ^ 参考胡衍南〈现代人的心性导师--专访曾昭旭教授〉
  3. ^ 龚鹏程〈两先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06-01,龚鹏程的BLOG)
  4. ^ 见胡衍南〈现代人的心性导师--专访曾昭旭教授〉
  5. ^ 苹果日报,基测作文“来不及” 阅卷师:好多爷爷奶奶死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联合报,作文“舍不得”一堆爷奶过世-教授质疑虚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自由时报,作文“舍不得”教授:“消费”阿公阿嬷得分不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