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朝圻(1847年6月6日—1928年11月4日),名显,号受海,四川省嘉定府威远县新店区新和乡大坝口人,清朝政治人物、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64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1]

事略[2][3][4][编辑]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六日生于新店区新和乡大坝口老宅,祖籍福建长汀,清康熙六十年(1717年)迁居四川威远,其祖辈迁川后,初以盐业起家,继以耕读传家。其王父文鉴公以明经进士显。他少有奇禀,动承祖训,好读书,能兼记,且重气节,刚直不阿;年十八即下笔千言,其才骏之气为人所称道。
  •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入县学。翌年,岁试时,南皮张之洞任蜀提学使,按临嘉定,榜求诸生著述时,即抱所著《小隐山房文集》二十余卷自告于南皮先生之门,香涛亦颇贤之,拔补学宫弟子。
  • 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在四川乡试中得中举人,后四上公车不第。光绪二十一年,投身公车上书活动,并又上书都察院代奏,其言词切直,辄洋洋数千言,痛陈当世刘弊,提出抗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等主张,书上三日,被搁置不决。遂义愤填膺复上万言书,力求朝廷决断。提出选枢臣、择统帅、一事权、罢奸人、破资格、简精锐,裕军饷等七大要目,断言和议与西巡均非善策。同年,中进士。在廷对朝考时,力陈时事,侃侃不挠屈,当奉旨以知县分发山东即用。
  • 山东巡抚李秉衡委襄折议,继任巡抚张汝梅委充发审。李、张均倾心倚重,视为奇才。在他依次候官于山东时,巡抚李秉衡委查福山知县康鸿逵烟台海防得失案时,他无所阿附,在当时当地的吏治军政的改观中有良好影响;会朝廷诏向内外臣属致国家富强之策时,他代李秉衡所草疏奏中说,富强之道不外实事求是,明赏罚以励人才、禁贪污以固人心、诛叛逆以存纪纲而已。若夫举办铁路、矿务为富强之基,如臣工之所议者,则必俟吾国学校吕明、教成法立、能制机器、辨矿质而后举行之,庶无乏才偾事之虞。今不精其学、习其器,徒效法欧美,使吾田野平庸之流,参与其间,窃恐富强之效未见,而贫弱已伏于目前矣。对此,李秉衡视之为探本穷源之论。
  • 1898年正月九日,巡抚张汝梅派他为抚院收审词讼兼府县发审时,首向消弭命案、盗案之策,他答以消弭命案、盗案,重在育人重才。人才之兴,则在于广办学堂,变科举、停捐纳,严保举、而溯其发端则在改官制、裁冗员,洋洋数千言,为变法维新提出了纲领性意见。是年五月五日,朝廷果然通令:废八股而改试策论。同月二十二日,又令饬北京、河北省各府州县设立大、中、小学校。同年六月六日,又颁发冯桂芬议,谓所言之改官制、汰冗员,停官例、易胥吏,用乡官、免回避、厚养廉,饬各部院听候旨意行事,由是他愈是感激言事;六月二十日,他又请用银本位,铸银币抵制外币以免利源外溢,六月二十九日,他建议传讯僚属,开诚布公讲求一省兴革事宜,民生利弊、中外治略而因以考核其贤能,从而考察其过错,七月十三日,他历陈河工学堂财政办法;同月十五日,建议裁汰定员,言光绪帝励精图治、百度维新,建议举办武备农工商矿学堂,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谓老师宿儒稍拘成见尚难称职,任用买官者担负重任,必以其不学无术而行事舛错,他之此一意见,一时传遍山东,遂有改官而去者,其声名亦由此而愈显著,七月二十八日,朝廷遂下令:著藩、皋、道、府专折奏事,州县官由督抚原封呈递,毋得稍事阻格,如敢违抗,一经发觉,即将该省地方官严行惩办。”于是,他益发衷诚,昼夜缮具万言书,在明是非,严赏罚.选督抚、定官制,勤考察、提耗羡,裁寺庙,昭民信等方面痛陈当时利弊。
  •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五月十五日,巡抚毓贤派他核查河工,自泺口至利津海口南北两岸千余里,皆逐段详勘,毫无遗漏,致是年河堤巩固,人民未遭水患。同年十月十日,他又奉命调查沂州府七县蝗灾,下车访问,无村不至,抵莒州,知州钱心润以责押报灾人民,被控,他据实详报,有“平生读《孟子》有司莫告之章,今不幸竟遇其人”之语,藩司张安圃尝为同官诵之,谓为“不愧读孟书人”。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毓贤以办理教案不善去官,而由袁世凯继任山东巡抚。当时朝政日非,群臣讳莫如深,义和团力量扩展,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两宫西巡,闰八月三日,他又上书藩司,言“自帝病锢以来,母后临朝,权奸弄柄,时以废立为心,大肆排外,祸及宗社,乘舆播迁,虽杀若辈于市朝,不足以谢我先皇于地下,为今之计,列强既据有京师,以讨乱为名,必无废然自返之理,代愿内外大距,善治筐篚,遣使犒师,请其助我迎立今上,诛锄首恶,然后依法从事,则名义出自中朝,尤为国有人焉。不然,变生中道,何以维系人心”。藩司张汝梅得书惊惧,嘱济南知府卢昌贻大力劝告,谓“方今宦途,倾轧成风,谗人之言足畏,岂可授人以柄”。他则不以为然。袁世凯继锍贤任山东巡抚后,他虽洞察其奸,亦不畏权势而上书,请袁兵“勤王讨贼”,直趋晋省,掩其不备,以除“君侧”之恶,迎光绪帝回京实行一切“新法”。袁世凯得书大怒,并谓济南知府卢昌贻曰:“如此,是赤我族也”.关东起兵讨卓(董卓)乃汉曹操事也,林竟以操况我乎?”,令下济南府,责以“位卑言高”、“荒谬乱为”、“遇事生风”,应“罢官登简”。济南府知府卢昌贻欲以奴子窃名开脱其罪,他则愤然曰:“国家兴亡大事,委罪奴子,窃为士大大羞矣!”,遂罢官去职,寓居上海,馆于广东回乡会,并应英国浸礼教传教土李提摩太之请,撰写《五洲教案纪略》、《欧州百名人传》。书成之时,乃山西教案事发之日。
  •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西人为山西教案索赔命价,晋抚岑春煊电告全权大臣李鸿章,请西人简派夙有交于晋者去北京会谈,英、美公使委派美籍教土李提摩太去北京谈判。李鸿章即电告全权代表、晋抚岑春煊,嘱其约他同行。初议之中,李提摩太以两人因案丧命者一百五十余人,应赔偿命价银一百五十万两。晋抚岑春煊苦于赔款甚钜,请他出面屡为晋人辨解,始达成协议而赔款五十万两,分十年偿付,用以创办山西大学堂,期满交还晋人自办,并由双方签约结案,当他刚返沪八月之时,李提摩太即电晋抚索取当年“罚金”五万两汇沪购图书仪器。岑以兴立学堂为晋省奉旨应办事务,请求减让赔款并免去“罚”字。李提摩太恃强恣意责斥晋抚违约曰:“款即不交,罚又不认,学堂事且不提,人命案作何了结”。岑大恐,又邀洋务总办沈敦和电请他从中关说,复派知县周之骧至沪敦请他出面与李提摩太从新具草,不以口舌争。他特以“开办”易“罚”字,屡出示李提摩太,李提摩太未提出异议。约成之后,电达两江总督及江苏巡抚,借海关道钤印合约结案。当时西人横加压力,诸大臣极端恐惧,束手无策以对,邀功幸赏者,莫置一啄,而他却以谈笑出之,终得收回赔款以兴办学堂。当其自山西归,取道山左,曾语卢昌贻曰:“朝圻天生一副傲骨,自负绝代奇才,在鲁数年,竟无知我者。今别矣,何以教我?”语甚气愤。他在调和教案结束后重入北京,目睹京城凄凉之景象而伤感不已,因赋七律两首,其中之一为:‘爱国方无愧国民,身经九死一生地,小试牛刀和教案,周宗宫室伤禾黍,忠君尤不算忠臣。成功千秋万古人。屡批鳞甲凌尊宸。忿懑填膺总未伸。’
  • 1910年冬,他挈眷归里,抵成都,闲游武侯祠,抚今追昔深有感触,当撰刻楹联赠送武侯祠曰:‘天下事尚可为哉?当两宫西狩,我曾请勤王讨贼,同深大清,恨孺子不足与谋,衔壁输缯伤国体,古之人亦足悲矣!忆三顾南阳,公早言伐魏联吴,共扶炎汉,惜先帝竟忘斯语,托孤寄命碑臣心。’,留成都期间曾应友人约在尊经书院主讲《春秋》。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在威远凤翔书院讲学,并在威远县高等小学堂讲授经史。同时,在凤翔台庙宣布关圣人罪状为:‘荆州不失,蜀国不亡’。令诸人毁其神像,以惩其罪,并兴学校教化当时当地学子。该庙主持不服,上告败诉,遂持刀在熊华堂伏击于他,以其挡护恰当,只伤其口唇。该庙主持惧于杀人之罪,而自首服法。
  • 宣统元年已酉,朝廷启用旧员,他又改官江南,两江总督委修江苏通志并兼任江苏图书馆总办。
  •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元年,任南京内务部图书局长。随即告老还乡,朝夕以钻研藏书为乐。在其乡居的年月中,每语涉往事,则谈笑风生,锋棱锐气不减当年。他曾断言:“袁世凯既篡大清,必叛民国”。
  • 1915年2月,袁世凯在日、英支持下,公然恢复君主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下诏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登极。他在忿恨中秉笔为护国军草檄讨袁,宣布袁世凯十大罪行,辞严义正,时人赞之为陈琳、骆宾王和当代林孟子。因他在1901年奉命调和山西教案时,晋抚岑春煊及张安圃等同僚在称赞他的语词中有“朝圻服膺孟子,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之语。
  • 1928年11月前,他饮食少进,四肢乏力,自知不起,但坦然自适,亲友省视时,曾顺口占律自娱曰:‘一病终宵苦不眠,百年功过从头数,自此身心归大化,死生梦幻寻常事,枕衾辗转困堪怜。千古文章历劫传。将来耆旧列前编,回首青山跨鹤旋’。同年之前,他曾撰春联以明志曰:‘耻为五斗米折腰,甘为一封书罢职,彭泽功名飞鸟倦,昌黎忠直鳄鱼知’。11月4日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葬于老宅附近小隐山麓与继氏刘夫人同墓。
  • 原配李氏夫人早逝,继娶洪氏、曾氏、任氏,刘氏等夫人,共育子七:长搏九、次扶九均早卒,再次梦九、锡九、福九,又次麟九殇逝,最幼龙九,共育女十二:其六夭折,余均聘于士族

参考文献[编辑]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七):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月。辛未朔。……○引见新科进士。得旨……安文澜、黄瑞兰、刘庆骐、曹邦彦、周凤鸣、方朝治、曹甡孙、黎敬元、刘廷珍、郑宗郇、李景祥、王绳武、董观瀛、崔登瀛、彭锡蕃、崔保龄、李乐善、赵家蕙、邱炳萱、都守仁、朱远绶、刘德全、林朝圻、桂福、王从礼、潘宜经、瑞征、张仲儒、恒善、李发宜、李庆霖、邹增祜、张存谐、林振光、高如恂、朱远缮、豫咸、刘辉、陈侃、韩克敬、杨瑞鳣、陈桢、杨云卿、爱兴阿、黄葆初、杨道钧、刘兴东、胡鉴莹、张凤台、张致安、何荣烈、孔庆堮、戴光、姜良材、邢骧、马如鉴、周丙荣、凌洪才、蓝镛、杨书勋、张锡鸿、杨允文、林宗奇、王桂枝、黄世泽、张庚铭、高暄阳、陈继洋、秦献祥、王树人、陈养源、刘国良、张之锐、李体仁、米穜、张志轩、王志昂、张俶兰、余际春、王曜南、鲍俊卿、边三益、詹恺、胡调元、丁良佐、吕继纯、周捷三、张受中、赵炳麟、陈扆、石长祜、陈永昌、石寅恭、林向滋、文俊、吴江澂、陈模、张朴、德锐、俱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
  2. ^ “四川举人林朝圻等呈文”,《台湾文献史料丛刊 清光绪朝 中日交涉史料选辑 全》
  3. ^ “清进士林朝圻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威远文史资料选辑 第8辑》,1990年12月第1版.第22-28页
  4. ^ ‘参加“公车上书”的请进士林朝圻先生事略’,毛建威,《内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内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8,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