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泰来海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泰来海鲶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鲇形目 Siluriformes
科: 海鲇科 Ariidae
属: 海鲇属 Arius
种:
泰来海鲇 A. thalassinus
二名法
Arius thalassinus
Rüppell, 1837

泰来海鲇又称大海鲇辐鳍鱼纲鲇形目海鲇科的其中一

分布[编辑]

本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东非琉球群岛台湾南海澳洲波里尼西亚等海域。

深度[编辑]

水深1至30米。

特征[编辑]

外观型态与斑海鲇类似,不同的是其腭骨每侧皆有3群颗粒状的齿丛。口有须3对,体无鳞,黏液膜易落。背鳍有I锐利硬棘及6-7软条,硬棘具有毒腺,后方具一脂鳍;左右胸鳍各具I硬棘,背、胸鳍硬棘前后缘皆具锯齿;腹鳍软条14-17;尾鳍深分叉形。体背灰黑,腹部灰白,各鳍呈灰色。背鳍硬棘有逆钩,易伤人。体长可达50公分。

生态[编辑]

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泥质性海底,常出现于河口区,甚至由近河川下游,以虾、蟹、贝类为食。夜行性,具筑洞而居之习性,偶会集结成群。生殖期间为春季,不太摄食,由深水游向近海沿岸,有时候聚成一小群,雄鱼有护卵习性。

经济利用[编辑]

食用鱼,但肉质腥味重,可用中药炖煮。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