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真实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真实梵语bhūta巴利语Bhūtamidanti),又译为真说,佛教术语,意为存在本质此在真理等。在阿含经中,通常被用来指对于缘起缘生法的正确理解。

字源[编辑]

梵语bhūta,是梵语动词भू(bhū)的过去分词形态,意为已形成、已存在、已成为,可以被引申为众生、元素、万物、神明,也可以被当成哲学用语,意指存在本质、存有(英语:Being)、真理等。

大种(Mahābhūta)的字根源自于此,为元素之意。十二因缘中的(bhāva)也源自同一字根,为形成、存在之意。

类似名词[编辑]

梵语सत्य,Satya,巴利语Sacca),也有真实、真理的意思。但它与梵语bhūta的定义有些许不同,两个名词使用于不同场合。

佛教理论[编辑]

在阿含经中,释迦牟尼教导弟子,应观察一切缘生法的无常、苦、非我、非我所[1],由观察缘起,可得到一切法的真实[2]

注释[编辑]

  1. ^ 《杂阿含经》卷1〈9经〉:“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 ^ 《杂阿含经》卷14〈345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说,波罗延那阿逸多所问:“‘若得诸法数,若复种种学,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舍利弗!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 时,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复默然。佛言:“真实。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世尊!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厌、离欲、灭尽向。彼食灭,是真实灭,觉知已,彼比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复次,真实,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觉知此已,比丘于灭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数法。”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比丘于真实生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数。””
    杂阿含345经,对应于南传相应部12相应31经〈已生成的经〉(庄春江译):““舍利弗!你看见‘这是已生者’吗?”“大德!他以正确之慧如实见‘这是已生者’;以正确之慧如实见‘这是已生者’后,他对已生成的是为了厌、离贪、灭的行者。他以正确之慧如实见‘那个食的生起’;以正确之慧如实见‘那个食的生起’后,他对食所生起是为了厌、离贪、灭的行者。他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以那个食的灭而已生者成为灭法’;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以那个食的灭而已生者成为灭法’后,他对灭法是为了厌、离贪、灭的行者。大德!这样是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