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荫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荫棠(1909年—1998年),出身新竹新埔望族的艺术家,以其绘画作品为大众所知。[1][2]

生平简介[编辑]

1909年,蔡荫棠出生在新埔庄街望族中。就读新竹州立新竹中学校,受教师南条博明启蒙,奠定其油画创作基础。[1][2]

中学毕业后,保送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受盐月桃甫指导绘画。毕业后,原欲往巴黎进修,但因双亲反对,改至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系就读[3],在校期间持续抱有对美术的兴趣。[1][2] 1935年,自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并返乡任职,同时继续创作。[3] 1946年,在台湾省立新竹中学任教导主任,并时常与艺术家陈进交流。1953年,应聘至台北市立大同中学任教务主任,并举家迁居台北,跟当地画坛互动,并与同校美术教师张万传、吴栋材、陈德旺等密切交流。 参展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台阳展及台湾省全省教员美展等并获得奖项。1955年至1960年间与画友共同创办“星期日画会”(该画会于1965年改组为“心象画会”,后又历经改组成为“世纪画会”、“世纪美术协会”等[4])。[5][3] 1977年,移居美国加州费利蒙市[1][2]

艺术风格[编辑]

以水彩、油画、素描为主要创作媒材;主题抽象、具象皆有。 在创作生涯中不断地学习观摩,自印象派野兽派立体画派等西洋艺术理念出发,并经由同侪交流、画会、展览等活动拓展经验与视野。在作品中企图展现对造型、色彩与线条等绘画元素的实验与艺术表现。 学者赖明珠分析其风格晚年趋于自由,以主观的用色,流畅奔放的线条,明亮的彩度、表现出风景或人物的生命力。[6]:268-9[7]:235-7

纪念故居[编辑]

蔡荫棠故居

故居[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林, 保尧主编. 《金色年代.風景漫遊:臺灣前輩畫家蔡蔭棠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台北市: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2. ^ 2.0 2.1 2.2 2.3 林, 保尧. 《臺灣美術全集 第二十三卷 蔡蔭棠》. 台北市: 艺术家. 2002. ISBN 9789867957313 (中文). 
  3. ^ 3.0 3.1 3.2 農安街口(中山北路的晨光). 台北市立美术馆. [2019-01-08]. 
  4. ^ 「世紀美術協會」復會. 南画廊.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8). 
  5. ^ 自學畫家創作出非制式的生命色彩史博館推出蔡蔭棠創作紀念展. 自由时报.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8). 
  6. ^ 臺灣美術史辭典1.0.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20. ISBN 9789862822623. 
  7. ^ 赖, 明珠.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 台北: 艺术家. 2020. ISBN 978-986-282-242-5. 
  8. ^ 竹縣蔡屋暨蔡蔭棠故居與竹東甘屋渤海堂 列縣定古蹟.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8).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