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顶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顶郊
顶下郊分布形式图
表记
汉字 頂郊
白话字 Téng-kau
台罗拼音Tíng-kau

顶郊台罗Tíng-kau[1])于台湾,是指台湾清治时期,居于台北艋舺地区的泉州三邑商人,多与福州泉州贸易,与下郊相对。

简介[编辑]

明郑王朝清代初年,台南台湾首府,亦是行政中心,是以南台湾开发较盛,直到1709年,陈赖章垦号得以开垦大加腊之后,新至的福建移民多将未开垦的台北盆地,当成首要开发目标。

清朝18世纪中的乾隆嘉庆之后,大量泉州移民跨海沿着淡水河靠岸定居台北艋舺,并与当地平埔原住民通婚后人口大增,艋舺因而大为兴盛,于是产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说法。其中,移民于艋舺旧街与艋舺淡水河沿岸的三邑人为最早居于艋舺的中国移民,而三邑指的该泉州晋江惠安南安三县。

三邑移民除了从事农业外,也有不少人利用位于淡水河河岸的艋舺码头,与中国闽等地从事贸易。而该进出口产品,通常为出口台湾茶叶稻米,进口来自中国大陆中药布匹。而这些从事“交”易的三邑人所自行组成的商业公会,即称为“顶郊”。

顶郊商业公会虽于19世纪占尽优势,拥有抽税、乡勇,甚至诸如道路辟建、义渡、义仓、赈灾、巡更等公共事务权力,更在1853年的顶下郊拼中,借着烧毁安溪人信奉的艋舺祖师庙,越过沼泽奇袭同安县人,将同安人驱逐至大稻埕。顶郊也因而得到全艋舺港口的利益。

不过也因为三邑族群过于封闭,难以容忍外人与新事物,因此民风较台北其他地方保守。这项缺点,让顶郊于台北开发的历史上,常丧失先机且发展缓慢,更因为艋舺港口的淤积,造成利益流失及大稻埕的繁荣。

备注[编辑]

  1. ^ 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