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周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点评: *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湾省立台北师范学校首任校长为福建师专的唐守谦校长,并因应小学美术师资之需求,特于1947年设立三年制艺术教育科,因“二二八事件”影响,原本前来任教的朱鸣岗、杨启烟等教师先后离职”是否与主题无关,“台湾艺术发展至1950年代期后期,“五月画会”、“东方画会”及“现代版画会”[4] 等艺术团体画会相继成立,倡导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形成现代抽象绘画运动及画会时代,特别是画会成员中绝大部分来自周瑛任教的北师学生有霍刚、萧勤、李元佳、萧明贤等,也有现代版画会的江汉东、秦松、李锡奇等。”以及”1995年开启〈木之赞 〉系列的创作,以不规则的木块为媒材,用大小不同的木块紧密嵌合,构成作品画面主要的造型变化和抽象语汇,此外也创作巨幅的复合媒材〈山外山〉、〈旋〉画作,结合平面油彩、沙子、棉线与纸张等复合媒材肌理,创作太空宇宙虚无抽象风格作品“过于冗长
  • ”1988年自教职退休后,出国纽约等地参观许多的现代艺术创作拓展视野,开始尝试多媒材拼贴技法的运用“如果没有第二手来源介绍不值得写
  • 获奖和评价可以单独分章节写 及时雨 留言 2023年12月9日 (六) 08:30 (UTC)


周瑛(1922年—2011年)台湾版画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1947年福建师专艺术科毕业,1948年应聘来台,任教于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今台北教育大学)长达四十年,培育许多台湾杰出重要的艺术家,也是二战后自大陆来台的木刻版画家。在50-60年代台湾现代抽象绘画思潮影响下,致力于现代版画艺术创作耕耘,由写实风格的木刻版画表现方式,改以“刻”转变为“拓”的方式,朝向抽象形式来表达,其代表作品为〈石之颂〉系列,利用拓印技法表现物体肌理的虚实抽象造型成为台湾现代版画重要的创作者,90年代之后,更以木材为主“现成物”的复合媒材拼贴创作,创作出〈木之赞〉系列作品。 [1]:6

生平传略[编辑]

1922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县,原名周林长,因1937年初中毕业时为逃离父亲决定的传统婚姻,离家出走自行改名为周瑛,并选定11月12日“国父诞辰纪念日”作为生日,[2]:151939年考入福建省立师范学校艺术科(后更名省立永安师范学校),1942年毕业后,先后在龙岩中学、明溪中学担任美术教师。1945年继续进修考入福建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就学期间受教于唐守谦校长、谢投八主任、吴启谣、唐一帆、宋秉恒、林椿、吴寿祺等教授[3]。承袭谢投八的法国学院风景画传统,以素描水彩媒材写实技法描绘写农村抒情风景,风格细腻。[2]:19此外1945年至1948年间因战乱与抗战胜利后社会问题严重,周瑛受到宋秉恒(福建地区木刻运动领袖并创立《大众画刊》)的木刻版画创作指导,创作具有社会写实及人道关怀的木刻版画[2]:23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湾省立台北师范学校首任校长为福建师专的唐守谦校长,并因应小学美术师资之需求,特于1947年设立三年制艺术教育科,1948年周瑛福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获得福建师专的老师唐守谦邀请应聘,来到台湾省立台北师范学校(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担任艺术科教职。[1]:151950年与福建师范专科时期结识同校的史地科同学吴菊英女士结婚,1951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五男和一女先后来报到,为了增补家用,也在课余时接案制作当时纺织用的花布绘图设计。此时1950至60年代台湾艺术掀起倡导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形成现代抽象绘画运动及画会时代,周瑛任教的北师学生参与现代版画会的江汉东、秦松、李锡奇等人推动现代版画艺术思潮,周瑛与时俱进向学生所主张追求的“现代绘画”重新学习,全力投入探索认识抽象绘画,[1]:26周瑛利用木纹的质感拓印,加上色面的深浅变化,画面单纯符号造型,像是书写性抽象表现,成为个人的现代版画风格特色,1974年荣获中华民国画学会版画类“金爵奖”,1983年参加“中华民国国际版画双年展”首届及第三届以〈石之颂〉系列作品获得首奖,为版画创作的代表作品。[2]:100

1995年开启〈木之赞 〉系列的创作,用大小不同的木块紧密嵌合,构成立体现成物拼贴的抽象造型变化,并结合平面油彩、沙子、棉线与纸张等复合媒材肌理创作巨幅的复合媒材〈山外山〉、〈旋〉等画作为表现太空宇宙虚无抽象风格作品。2009年因跌到中风行动不便,2011年中华民国建国百年,文化总会举办“百岁百画-当代画家邀展”[4],周瑛亲自挑选作品送展,同年9月周瑛于午睡中安详辞世。[1]:34-35 2016年自艺术家家属捐赠34件周瑛作品给予国立台湾美术馆并举办“石木传奇–周瑛作品捐赠展”。[5]2020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发行的《台湾美术史辞典1.0》将周瑛编入台湾美术史的艺术家辞条内,并简述其生平、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6]

作品风格[编辑]

周瑛以大自然中平凡的石头、木头为创作元素,以拓印、摩擦、拼贴现成物等技法表现抽象艺术意涵。[1]:35早期创作以传统社会写实风格的水彩、木刻版画为主,1950年代以后,受其西方现代绘画思潮的影响,脱离以往木刻版画为具象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改变木刻技法用雕刻“刻”的技法转变为拓印“拓”的各种媒材纹理表象方式,表现书法线条与木头肌理韵味的结合,成为个人创作特色。其中代表作品为〈石之颂〉版画系列,将原本自然界的石头,运用拓印技法试图捕捉石材在其光影之间肌理纹路的变化,以不规则的简洁造型,黑白渐层的色调,表现出轻盈飘忽的抽象造型构图,延伸出想像的虚无空间。[2]:104之后1990年代创作的〈木之赞 〉系列作品,以木材原木现成物件,利用天然不同形状的木纹与肌理,在平面画板上直接排列拼贴,塑造出的立体形状,表现作品多层次的原木造形与物体虚实之拼贴合成空间。[7]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萧, 琼瑞. 〈石木傳奇-周瑛的創作成就與特色〉收錄於《石木傳奇-周瑛作品捐贈展》. 台中: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16. 
  2. ^ 2.0 2.1 2.2 2.3 2.4 廖, 新田. 《痕紋.印紀-周瑛》. 台中: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18. 
  3. ^ 周, 瑛. 《周瑛》.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89: 1. 
  4. ^ 百歲百畫 125位畫家聯展. 中国时报. 2011-02-27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5. ^ 石木傳奇–周瑛作品捐贈展在國立臺灣美術. 指传媒. 2016-04-11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6. ^ 国立历史博物馆. 史博珍藏-周瑛.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21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7. ^ 《典藏目錄25》. 台中: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13: 284. 

Category:台湾1000专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