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Desolation Row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建立条目专题 (获评初级
条目由条目建立专题审阅者审阅。该专题旨在允许用户向百科全书提供高质量的条目和媒体文件,并在创作过程中跟踪他们的进度。要参与,请访问专题页面以获取更多信息。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Note icon
这一条目在2020年11月15日由审阅者LClightcat讨论 | 贡献)从这一草稿接受。
音乐专题 (获评初级
本页面属于音乐专题的范畴,一个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音乐类内容的项目。请于讨论页讨论相关条目。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未通过的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未通过的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 鲍勃·迪伦哪首音乐作品用超现实的人物群像折射出城市百态,从而为所在专辑画上圆满句号?
    Desolation Row条目由太西浜讨论 | 贡献)提名,其作者为太西浜讨论 | 贡献),属于“song”类型,提名于2020年11月17日 13:43 (UTC)。
    • 冷处理大危机!!! --太西浜留言2020年11月17日 (二) 13:43 (UTC)[回复]
    • 部分段落没有翻译完成,另外“更为多地应用电子乐器的最初版本”这段是不是有错误啊? --无心*插柳*柳橙汁 2020年11月17日 (二) 14:09 (UTC)[回复]
      • 关于滚石排名,既然有官方来源[1],那么就没有必要用非官方来源。 --2020年11月17日 (二) 14:12 (UTC)
      • 感谢指正,滚石排名的来源已经更改了,至于电子乐器那段,不知道指的是什么错误呢?如果是对歌曲的描述的话,按照原文“ the song was initially recorded in an electric version”结合所指的这版本身来看我觉得这个描述应该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在歌曲中确实是更加“electric”地在配乐中使用了电吉他和电贝斯,而’’Highway 61 Revisited’’里基本上都是用原声乐器了。至于没有翻译的那一段,确实可能是需要打一个{{translating 吧,但是总的来说并不影响条目的完整性,因为那个是相对独立又有点粉丝向的翻唱部分了,条目本身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已经翻译完毕了。 —-太西浜留言2020年11月17日 (二) 15:05 (UTC)[回复]
    • 对首段的翻译提供一些意见:“...作为录于末音轨的专辑终曲而收录...”,在查阅原文后我想末音轨跟专辑终曲应该都是译自“closing track”,不知道算不算重复翻译。其二,“鲍勃·迪伦在曲中经超现实的方式糅合...活力”一段,少了个句号我给补上去了,而“entropy”一词应该译为“混乱;无序”[1],不过网络和本人的字典还有统一性的翻译,但觉得跟后文不太符合故采用混乱,主编可斟酌参考,整句本人认为翻成这样比较理想:“鲍勃·迪伦利用历史、故事、圣经和自创的角色,利用超现实的手法,将歌词揉合成一连串的小片段,象征着混乱和城市的喧嚣杂乱”,“...创造并描绘了一系列以走马灯式蒙太奇图景为形式出现在歌词中的人物群像...”一段本人就不知道是主编自行加上的还是翻译出来的,看起来不太像平常会用的字句,建议修改一下。--战车兵狂好者留言 2020年11月20日 (五) 05:56 (UTC)[回复]
      • 非常感谢阁下对条目的见解和贡献,
        • 对于“closing track”,这里采取的是一种比较讨巧的译法,将一个词组两个释义拆分翻译了出来,但其实也有其道理,这里“末音轨”指的是歌曲录制的载体,而“专辑终曲”则作为内容刻于其中,看似重复实则是为了贴合曲目本身悠悠回转的特点,而同时随着专辑唱片进入尾声,唱片向内的螺旋逐渐收束,而歌曲的长度使这种轨迹更加鲜明,曲目的声与专辑的形在此统一,因作此译。
        • 关于”entropy”,这里有取“熵”的直译而不译为“混乱”,是因为考虑到引申义在用法上的差别,如汉语中,我们可以用“潮汐人潮”来指上下班尖峰时间中的拥挤现象,因为潮汐恰能描述其早晚出现,逐渐退去,周期往复等等特征,而只用“早晚人潮”就尚欠火候了,而原文没有使用“mess”等词或仅仅只用“urban chaos”在选词上亦有此类思维,因为这是描述一个系统(城市)中不断产生的叠加性质的混乱,使这个系统无序到无法简单地用概念完全定义或者彻底发现它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运动的目的和方向,使它成为一个极其复杂体,并给予了其活力,这正是“entropy”这一引申词恰当表述出来的,因此作“熵”照搬保留,“熵”在汉语语境中能够走出科学概念发挥其独到作用,这种趋势可见于比如[2][3]
        • 而讲“鲍勃·迪伦在曲中经超现实的方式糅合.....活力。”,是因为首先“超现实”的提前将如何“利用”一并囊括,这就牵涉到了第二点,将角色创造置后,因为这是一个从抽取开始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现成利用),如果用烘焙作比方的话,条目编入的“糅合”就类似于搓麦粉团,而且是那种取一点本地麦粉、一点进口麦粉、一点有机麦粉、一点燕麦粉、一点昆虫麦粉,而超现实的地方在,还加入了苦瓜汁和咖喱粉,但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麦粉团而不是面包,这只是给了面包将会如何的一个框架(但还是要先这么做),所以就有了提到的“创造和描绘”,将麦粉团烘焙成面包的过程,这时角色才能被称为角色,他们和歌词一同诞生。随着歌曲的推进,切进一个分割的小片段然后是下一个,所以用蒙太奇,而这些又有着同样的背景,处在、交汇在Desolation Row,在空间上是连续的,推进的,所以是走马灯式的,而群像则指的是诸角色构成的一个全景,而彼此之间处在平行的相等地位,类比的话就像是《上河图》作为一个整体和其中一个个小场景,似相干又不相干,城市中同时发生的故事亦正是如此。而不能把“真实活力”省去直接用“混乱”和“喧嚷杂乱”是因为在语意上太过贬义,而迪伦是以温柔、平和、安详且包容的态度(而不是讥讽甚至否定)去创作和述说这一切的,从歌曲本身和条目中引述的迪伦本人的话可以看出。
      • 因此才做此意译,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用最能概述歌曲本身的语言描述条目的主要信息。以上可供阁下参考,如实在不妥,便还是交由改正 —-太西浜留言2020年11月20日 (五) 16:38 (UTC)[回复]
      • @太西浜对于阁下的翻译方式本人并没有什么意见,甚至对您条目内容与歌曲的连结的手法感到钦佩,不过“...作为录于末音轨的专辑终曲而收录在鲍勃·迪伦的第六张录音室专...”一段,内容本人没有什么意见,但建议稍微修饰一下字句,读起来有点绕口且不太好理解;“...创造并描绘了一系列以走马灯式蒙太奇图景为形式出现在歌词中的人物群像,而迪伦也借由他们演绎出了城市不断在喧嚷杂乱中堆砌熵增式无序的真实动态活力。 ”一段,本人去聆听并查阅了这首个歌和歌词,确实是符合您所说的蒙太奇手法,因此“创造并描绘了一系列以走马灯式蒙太奇图景为形式出现在歌词中的人物群像”一段,本人也是对内容没有什么意见,但建议修改一下文句,有些绕口。再来是阁下对“熵”字的用法,我认为太过深奥,且内炼连接的页面也无法解释“熵增式”一词的意义,对读者反而是造成阅读问题,若阁下真的要使用这个词的话,建议在其后面稍作解释。“混乱”和“喧嚷杂乱”若阁下认为有贬义的话,混合阁下的意见,我将该段改为:“...鲍勃·迪伦利用历史、故事、圣经和自创的角色,将城市在嘈杂中无序熵增的活力,以超现实的手法,将歌词揉合、创造成一连串的小片段,形成走马灯般的蒙太奇图景”。再来是原文 :“... It has been noted for its length (11:21) and surreal lyrics in which Dylan weaves...”一段中,有“noted”一词,不晓得是阁下在翻译的时候漏掉了还是混合自身想法时将之去掉了,稍作提醒,以上。--战车兵狂好者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19:06 (UTC)[回复]
      • @Yenhochia感谢阁下的真知灼见,我已经在条目中应用了阁下的更改,非常感谢阁下对条目做出的贡献,阁下折衷的方式值得我去学习。对于“noted”,这里不译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个“与”或“和”连接两个比较长关联又比较小的内容,或者是用类似“因...而闻名”这种中间加上一段超长的话导致结构分散的英语从句形式,而且我也更希望读者去注意歌曲本身而不是在面对歌曲本身时,还将注意力都放在它的“特征”上,因作此译。 —-太西浜留言2020年11月22日 (日) 01:31 (UTC)[回复]
    • (!)意见:读起来翻译腔还是有点重。“使波佐提将之描述为”、“使得波佐提”...“使得”“被”这种句子多了的话读起来很奇怪。还有“据音乐史家尼古拉斯·斯凯孚那,《Desolation Row》发行后以其时长成为当时流行的最长时长音乐曲目,直到滚石乐队在1966年发行了11分35秒的《Goin' Home》”我完全能直接看出来原文是...until...的句式,中文读起来很绕嘴。--Easterlies 2020年11月22日 (日) 03:08 (UTC)[回复]
      • (:)回应:感谢阁下的意见,我又对条目用词进行了润色,提交了新的版本,目前已把被动尽可能修改了,并又对所能感到翻译腔严重的句子进行了润色,还请参看 --太西浜留言2020年11月22日 (日) 03:48 (UTC)[回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