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热带风暴艾利 (2016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热带风暴艾利
Tropical Storm Aere(英文)
路径图
热带风暴艾利的路径图
热带风暴艾利的路径图
概况
形成日期2016年10月4日
最低气压1004 hPa
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热带风暴艾利(英语:Tropical Storm Aere,国际编号:161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2W)为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9个被命名的风暴。此风暴名称由美国提供,是马绍尔语的风暴之意[1][2]。此名为第3次使用,对上两次是分别在2004年和2011年,当中2004年台风艾利曾吹袭台湾并引发严重泥石流。

发展过程[编辑]

踏入2016年10月,热带辐合带仍位处西北太平洋,活跃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使一个低压区在9月29日于密克罗尼西亚东北面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9W。副热带高压脊西南侧的偏东气流驱使其快速向西偏北移动,以时速约30公里靠近吕宋海峡,由于该海域的能量被先前莫兰蒂、马勒卡、鲇鱼和暹芭等风暴耗尽,水温稍低不利发展,令系统强度连续多日徘徊低位,组织也显得散乱。与此同时电脑数值预报的运算结果无论在强度还是路径也摇摆不定,路径不断在穿越台湾、逼近珠江口或朝向海南之间反复改变,强度则既有直逼台风,也有未能加强的预测,而预期南下华南沿岸的东北季风也导致风暴动向倍添变数[3]。几经挣扎后该低压区在10月4日开始有较明显的对流爆发,日本气象厅在当晚8时把该低压区升为热带低压,并在5日凌晨3时发出烈风警报,表示随后1日内会发展成热带风暴。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上午9时15分亦把该低压区升为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在上午9时半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香港天文台也紧随其后,在上午9时45分表示“位于吕宋以东海域的低压区正逐渐增强,一个热带气旋似乎在形成中”[4];此外台湾中央气象局更罕有地在风暴未命名时已率先在早上8时把该系统升为轻度台风。因应系统螺旋性渐增,香港天文台在下午6时半把该低压区升为热带低压[5],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晚上11时跟随升格,并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2W;而日本气象厅在翌日(6日)凌晨3时10分把该热带低压正式升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艾利,给予国际编号1619。

影响[编辑]

台湾[编辑]

当地发布之台风警报:海上台风警报

艾利在10月5日早上增强为轻度台风,并快速向吕宋海峡一带移动,预料会为该区带来强风。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在上午11时半对台湾东南部海面、兰屿、绿岛、巴士海峡及东沙发布海上台风警报,当时艾利位于鹅銮鼻之东偏南约580公里。

参见[编辑]

同期出现的热带气旋:

参考资料[编辑]

  1.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6年9月10日]. (繁体中文)
  2. ^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6年9月1日]. (繁体中文)
  3. ^ 歐電腦料風暴重陽近距逼港 天文台長:預報分歧很大. 香港《苹果日报》. 2016年10月4日. (繁体中文)
  4.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59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10月5日. (繁体中文)
  5.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18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10月5日. (繁体中文)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