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惟黄正公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内惟龙圣宫旧名黄正公祠,是位于高雄市鼓山区的庙宇,以前的双头塭堵[1][2][3] 旁,旧址在现在高雄市鼓山区迪化街90号[4]西边街口的路灯下。是地方上塭堵的守护神。属于个人灵骨遗骸[5]的祭祀祠,古时候的埤塘易于发生意外也同时因为取水灌溉及养殖的作用,往往都会在周遭附近附带一个属于埤塘信仰之图腾记号或神祠。

双头塭[编辑]

位于鼓山区的平和里一带,当年引内围埤之水养殖,亦兼灌溉之用,曾建双头之水闸一座名曰“双头塭堵”,供调节水量之用,水闸附近地区的埤潭乃以双头塭名之,现已不复存在。

历史[编辑]

根据建庙碑记载,相传在前清年间,寿山山麓,土名龙园头[6],妖气炽盛[7][8],村民无不恐惧戒慎。有一李姓道士,从龙园头出发,途中步行时感到似乎不适,但仍勉力而行,走到双头塭堵一带时忽见绿竹倒下,甚为惊恐,于是昏迷不醒人事,在昏迷之中,朦胧听到仿佛有人斥责曰:“吾为黄正,此乃吾境,不可伤之!”尔后道士苏醒,四处寻觅,在一周[9]之后发现一骷髅头骨,知其显灵,解救其性命,于是就近建一小塔以供奉,村民不知神尊之名称,皆以“头骨神”尊称之。嗣后村民经由民间习俗掷筊方式查悉,此头骨乃威武显赫,正气浩然之黄正公生前之灵骨,于是乎阖境竞相奉祀,以其灵异无比,有求必应,区区小庙,有灵则名,香火鼎盛,迄兹百馀年[10],从未稍衰。至今其灵骨依然奉在庙中[11]。从碑文落成时间往回推算,此庙初次奉塔时间应该就在西元1880年代,也就是清朝要割让台湾前的十馀年间。

早期小祠位在农田圳沟旁的铁条工厂围墙内,面向工厂,后来因为配合都市计画将九如国小校区规划行人道,向东北迁移(约50公尺)到现址。

据地方上的工作人员描述,此庙虽然面积不大,但是算是附近正德里与平和里间最早的奉祀庙宇,也就是旧时双头塭堵的首间庙祠;黄正公现尊称“元帅爷公”,圣诞为农历四月十四日。

供奉神祇[编辑]

参考资料及注解[编辑]

  1. ^ 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 作者:曾玉昆;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編印 2004年12月再版(平裝). ISBN 957-00-9912-7. 
  2. ^ 《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订版)》【第七三页第七行起】:塭:台湾傍海围筑以畜鱼者曰“塭”,即国字的“堰”,壅水为壕叫堰,内地无鱼堰,惟台始有之。双头塭:位于鼓山区的平和、厚生、民族三里一带,当年引内围埤之水养殖,亦兼灌溉之用,曾建双头之水闸一座名曰“双头塭堵”,供调节水量之用,水闸附近地区的埤潭乃以双头塭名之。
  3. ^ 作者:曾玉昆. 雙頭塭與塭堵來由出處-原文段落書影.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4. ^ 张慧意. 【高雄市鼓山區】寺廟一覽表. 古今寺庙巡礼.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中文(台湾)). 
  5. ^ 内含头盖骨与全身肢体骸骨
  6. ^ 参考古今相叠图上,应该是内惟国小高雄市龙泉禅寺村庄前前一带
  7. ^ 以今日的看法是:此地带当年,湿地密林区多微生物产生的沼气,容易产生中毒幻觉甚至死亡的症状
  8. ^ 另有一说,此陂注入硫磺泉,故有硫磺气,古之传说信有可考。不外乎是瓦斯中毒现象。按:《凤山县采访册》〈丙部〉 【地舆(三)】硫磺陂(亦名下陂,与内围陂相连,仅隔一峰,旧志误以内围陂合并在内,故有上下之称),在兴隆里,县西十四里,周长六里许,源受内围陂穿岸入水,东南行里许,下注龙水港,溉田四十二甲。施仁陂(俗名咸草堰仔,即双头塭古称),在兴隆里,县西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龙岩池、硫磺水(按此水源出打鼓山麓,味似硫磺,故名)二流,东南行三里许入陂,又东南行过施仁桥,下注龙水港,溉田二十六甲。
  9. ^ 第七天,类似人死亡后的头七天数,更添巧合神秘感而已
  10. ^ 此段文字采自民国八十年第二次庙宇重建的碑文所述
  11. ^ 就放在神尊塑像座下方的金瓮里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