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期间的外国媒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外国媒体机构和记者在场。这其中包括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有线电视新闻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1];其他的记者还包括来自当时的英属香港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下的台湾[2]

当时的许多外国记者本来是在报道戈尔巴乔夫访华或亚洲开发银行的北京会议[3][4]。在5月20日中国政府宣布戒严和“对中国媒体实行严格控制”后,外国媒体对抗议活动的报导成为了热门的新闻来源。[5]

戒严前[编辑]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BBC美国之音的广播一直是他们获取本地或世界新闻的热门信息来源[5]。他们的广播中报道了中国媒体所没有报道的新闻[5]。有时,BBC和美国之音的广播节目会“被噪音干扰”,但在1978年至1979年之后,结束干扰后使得收听变得更加连续[5]

1989年4月16日至5月16日,美国之音广播对天安门运动的报导平均约占其普通话新闻报导的17%,但在5月4日至5月15日之间增加到20%[6]。随著戒严令的宣布,这一覆盖率迅速增加,并在6月4日左右从 70% 增长到 80% 以上[6]。为响应日益壮大的民主运动,提供普通话和英语新闻服务的美国之音将原本每天8小时的普通话广播内容扩大到11小时[6]

许多著名的外国新闻主播前来报导民主运动,这其中第一个抵达的是有线电视新闻网伯纳德·萧英语Bernard Shaw (journalist)[5];随后到来的还有美国广播公司特德·科佩尔英语Ted Koppel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丹·拉瑟国家广播公司汤姆·布罗考[5]

5月13日至20日期间,当六四运动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舞台”时,来自中国的现场直播成为外国新闻媒体的例行公事[7]

在实施戒严令之前,也就是在5月13日至19日期间,中国媒体尚能够不受限制地报导抗议活动[5][8][9]。作者林南表示,地方广播因其“即时性和准确性”而受到当时中国公民的欢迎[5]。在戒严之前的时期,中国人较少依赖外国媒体广播,报纸销量的增加以及电视和广播观众的增加就证明了这一点[5]。美国之音等外国媒体在抗议期间25%的报道的新闻来源为中国官方新闻媒体[10]。而在戒严实施后,外国媒体恢复了人气[5]

戒严后[编辑]

外国媒体在报导六四事件时面临许多限制。宣布戒严后,中国政府不再允许外国媒体访问天安门广场[7][11]。外国记者不得不在旅游饭店客房进行报导,而这些成为许多美国电视网在直播时的背景[5][12]。这条禁令原本并没有严格执行;但很快,国安人员和警方就与外媒记者交谈并逼迫他们离开,称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已经结束[7]。作者林南表示,当记者迟迟不离开时,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来阻止新闻的采集与传播”[7]天安门广场也不允许拍照[11][13][14]。从北京传送影片也变得很困难,通常需要将它一帧一帧地分拆,再通过普通电话线发送,最后在其他地方重新拼组[15]

在报导六四事件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时,外国媒体还面临其他困难。随著军队进入广场并爆发暴力事件后,北京东西部之间隔离出了不同的出口,这引起了混乱[16][17]。有记者在报道时被拘留[17][18],这包括多名香港记者[19]和一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20]。据报道,也有记者遭到了殴打[11][21]。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丹·拉瑟在直播中遇到了中国安保人员[7]

即使在主要电视台工作人员撤离中国之后,卫星频道仍继续发出报导[7]

相关争议[编辑]

外国媒体和中国政府对外国记者在抗议活动中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外国记者经常被视为对抗议者“有同情心”,因为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广播“呼吁”对民主运动的支持[22]。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将中国政府的反应描述为对外国人的“仇外”,并引用了抗议期间对外国记者的批评作为证据[22]。但同时索尔兹伯里也承认中国政府认为美国媒体,尤其是丹·拉瑟,“歪曲了情况,没有展示政府的一面”[22]。索尔兹伯里尝试理解中国政府的观点并推断他们认为“美国对学生运动的性质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并且)美国电视媒体应该受到指责,(因为它)夸大了运动的理想主义。”[23] 作者林南总结说,抗议活动通过媒体引起了国际关注,这一方面允许政府“为反击辩护”并同时警告民众中国将“在世界眼中受到羞辱”;而另一方面,抗议者则利用这种关注“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的注意力和同情”他们的行动[24]

华语媒体的角色[编辑]

六四事件期间,有各种不同的记者在场,包括英属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2]。和其他外国媒体相比,这些华语媒体记者熟悉中国政治并通晓中国语言,因此他们能够收集重要信息并与当地人直接进行访谈[2]

参考资料[编辑]

脚注[编辑]

  1. ^ 林 1992,第144页.
  2. ^ 2.0 2.1 2.2 林 1992,第150页.
  3. ^ 林 1992,第143页.
  4. ^ Michael Dobbs. Protesters, and Reporters, Pedal to Beijing's Rally. 华盛顿邮报 (哥伦比亚特区). 1989-05-18: A36 [2021-10-06] (英语).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林 1992,第148页.
  6. ^ 6.0 6.1 6.2 He 1996,第112页.
  7. ^ 7.0 7.1 7.2 7.3 7.4 7.5 林 1992,第149页.
  8. ^ China expels two reporters as crackdown continues. 渥太华公民报英语Ottawa Citizen (渥太华: 邮报媒体网络英语Postmedia Network). 1989-06-14: A1 (英语). 
  9. ^ Jim Hoagl. Blanket TV Coverage Gives Chinese Demonstrators a Security Blanket. 华盛顿邮报 (哥伦比亚特区). 1989-05-19: A35 [2021-10-07] (英语). 
  10. ^ He 1996,第115页.
  11. ^ 11.0 11.1 11.2 Troops March Near Beijing Square; Foreign Press Coverage Restricted.. 环球邮报 (多伦多: 伍德布里奇公司英语The Woodbridge Company). 1989-06-02: A4 (英语). 
  12. ^ Jan Wong. Tiananmen Square draws foreign tourists seeking radical chic. 环球邮报 (多伦多: 伍德布里奇公司英语The Woodbridge Company). 1989-05-31: A9 (英语). 
  13. ^ 索尔兹伯里 1989,第16页.
  14. ^ 安东尼·托马斯英语Antony Thomas. The Tank Man. 前線. 第2006季. 第10集. 2006-04-11 [2021-10-07]. 公共电视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英语). 
  15. ^ 索尔兹伯里 1989,第24页.
  16. ^ 索尔兹伯里 1989,第64页.
  17. ^ 17.0 17.1 Chinese Army Detains Journals. 奥斯汀美国政治报英语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奥斯汀: 甘尼特). 1989-06-04: A13 (英语). CBS correspondent, cameraman missing in suppression of protests, 
  18. ^ Johnathan Kaufman. Canadian Reporter Thwarts Abduction Try. 波士顿环球报. 1989-06-20 (英语). 
  19. ^ 索尔兹伯里 1989,第62页.
  20. ^ 索尔兹伯里 1989,第54页.
  21. ^ Jonathan Mirsky. Revenge of the old guard. 观察家报. 1989-06-11 (英语). 
  22. ^ 22.0 22.1 22.2 索尔兹伯里 1989,第112页.
  23. ^ 索尔兹伯里 1989,第111页.
  24. ^ 林 & 1992 165.

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