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考古文物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80年代,因东线铁路改线及台东新站的设置,许多石板棺及陪葬品被发现,因陪葬品完整且精美,引起民众的注意及争相盗掘。于是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接受政府委托,由该系教授连照美带领台大师生前往挖掘,中央研究院院士宋文薰也前往指导。

此次行动共抢救出二万四千多件文物,并由他们定名为卑南遗址史前古物,此后更进行十多次的抢救工作。学者普遍认为这是台湾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十分重要且具代表性的遗址,也是太平洋沿岸与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遗址。连照美以此发表了很多篇论文。

史前馆[编辑]

史前馆筹备处在1990年成立,首任筹备处主任就是因研究卑南文物而知名的连照美。但借调满两年后就辞去该职务,而由她保管的文物则跟著留在台大人类学系。

讨壶行动[编辑]

因原订展示的卑南遗址史前古物几乎都在台大人类学系,史前馆盖好后一直没有主要的展示品而遭人诟病。于是台东地方人士积极的向台大人类学系追讨这批文物。由于连照美坚持这是当时没有人要,是她抢救来的,再加上史前馆位处地震带又曾发生火灾,于是拒绝将文物交给史前馆。

2005年3月15日,在台东地方人士组成的“讨壶联盟”强势的作为下,台大人类学系趁连照美出国时,将部份文物交给史前馆派来的点收人员,成为第一批到史前馆的卑南文物。

参考资料[编辑]

相关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