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哗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20年代的哗啦哗啦

哗啦哗啦(英文:Walla-Walla)是香港一种以引擎发动的电船,曾成为横渡维多利亚港来往香港岛九龙半岛的主要海上交通。亦被称为电船仔水上的士[1]

简要[编辑]

由于哗啦哗啦的发动机运转及推进器拍打水面时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因此早年电船便被本地人以“哗啦哗啦”称呼,外国人则叫作“Walla-Walla”。哗啦哗啦的船身主要以木材制造,引擎在船仓,乘客坐在甲板上的座位。哗啦哗啦的马力不高,发动机的马力只有数十匹。当时经营哗啦哗啦的公司,都会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公众码头搭建电船亭,以便用来招客。以前在卜公码头九龙公众码头等地,都搭建有这类电船亭,后来更发展出电话预约[2]

早期[编辑]

早于1870年代,由于香港岛与九龙半岛被维多利亚港所隔,当时已有一些小艇接载居民往来两岸。1875年,油麻地已有火船仔来往香港岛,1880年代更有火船公司成立,可视为哗啦哗啦的前身。

20世纪初,电船开始取代火船,并开始普及起来。随著1914年的共和电船有限公司成立,以及1920年的民力电船有限公司,哗啦哗啦成为维多利亚港内的主要海上交通服务。随著油麻地小轮天星小轮先后在1923年及1933年取得渡轮专营权,哗啦哗啦的服务转为辅助角色,但因为两家渡轮公司的服务时间不包括深夜,所以市民在深夜如要渡海,仍要乘坐哗啦哗啦。

全盛时期[编辑]

哗啦哗啦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最为盛行。哗啦哗啦在早上和傍晚的繁忙时间集中提供渡海服务,日间其馀时间,也为停泊在海中心的远洋船只接载船员及乘客。在1972年海底隧道通车前,市民如要在渡轮停止服务的凌晨01:30至06:30之间横渡维港,便需要乘搭哗啦哗啦。因为清晨的渡轮服务,并不配合九广铁路在上午6时半开往新界的首班火车,所以很多要赶到新界上班,但住在香港岛的居民,都会在清早乘搭哗啦哗到尖沙咀火车站赶火车。

由于当时香港大多数报馆都设于香港岛,因此在每朝早印好的报纸,都需要使用哗啦哗啦由中环卜公码头运送到尖沙咀,再分送到九龙新界的各区,所以哗啦哗啦亦为新闻和报业作出贡献。在高峰期来往港九的哗啦哗啦有超过200艘[3]

式微[编辑]

海底隧道在1972年通车,多条过海隧道巴士路线投入服务,市民使用海上交通横渡维多利亚港的需求大幅下降,哗啦哗啦于深宵时段渡海的作用,不久也被过海隧道巴士N121线过海隧道巴士N122线的通宵巴士路线取代。1980年,地铁荃湾线过海段通车后,海上交通在横渡维多利亚港的客运角色已被巴士和铁路取代,哗啦哗啦的服务遂走向式微,但这类小电船仍可见于香港仔与鸭脷洲的街渡服务。

参考资料[编辑]

  1. ^ 何耀生,《集体回忆之维多利亚港》,明报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ISBN 962-887268-0
  2. ^ 搜查線:維港嘩啦嘩啦 駁艇靠電船亭搭路. 东方日报. 2017-04-11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3. ^ 香港電船業的發展. [2006-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