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地服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溪地上的居民在五、六岁时便不再裸体,除了睡觉或特殊仪式可以不穿衣服外,男性和女性都被要求著衣。分为传统和现代服饰两种,除了样式外,在材质、款式和花样上也有不少改变。

传统大溪地服饰[编辑]

基本服饰包含男性的臀部裆布(Maro)和女性的衬衣(Pareu)。除此之外两个性别都需穿著一种名为Pareu的服饰,Pareu由一块布料组成,遮盖的范围男女不同,男性的Pareu从腰际线到膝盖以上;女性的Pareu则是从胸部到膝盖以下。为了因应大溪地的雨林气候,除了用布匹围住身体外,外面还会罩上斗篷(Tiputo),这是一种长版、两侧开岔的斗篷服饰,由树皮和编织的树叶做成。斗篷会用由头发编织而成的腰带(Tatua)绑著。 传统服饰的材质有很大的转变,过去是塔怕纤维布,由面包树皮可可树的纤维和树叶混合而成;欧洲传教士来到大洋洲一带后,各个群岛开始文化交流,使用的布匹也转为自其他岛屿进口的染布,花纹和颜色相当丰富。[1]

现代大溪地服饰[编辑]

彩色染布成为大溪地文化的图腾,为波里尼西亚人的代表。染布成了当地的生活时尚,染布服饰常以整块布料不加剪裁制作而成,布上的花纹成了服饰最重要的变化,因此在选布上相当重视其颜色和纹路;彩色染布根据穿法的不同可以变化为裙子、裤子、泳装等不同功能,样式更有三十几种不同的穿法。由于在大溪地本岛上并没有任何的织布蜡染工业,所有的染布均仰赖进口,以峇里岛的染布居多。[2]

参考资料[编辑]

  1. ^ Douglas L. Oliver(1974)《Ancient Tahitan Society》P.152-153
  2. ^ 锺文音(2001)《远逝的芳香—我的玻里尼西亚群岛高更旅程纪行》P.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