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台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废墟台湾》是台湾作家宋泽莱于1985年作成并出版的反乌托邦小说。[1][2]日记体为主,描绘在极权政府箝制、废弃物空污核污染肆虐的台湾,于2010年毁灭,成为几无人烟的核污染区之前的社会、环境样貌。由前卫出版社首次出版。

创作沿革[编辑]

据作者回溯,1985年左右,国民党政府欲计画于台湾周围盖二十座核电厂,且台电制造宣导核电厂安全的影片,在电视上大力鼓吹,加上此时戒严,计画难以阻挡。作者故决议书写反核宣传小说,以指出此计画之遗祸。加上此时台湾有环团指出,台湾的水、噪音、空气污染相当严重,故作者揉合这些议题,而花数月著此书。[2]

此书出版社的社长林文钦回忆,宋泽莱之前试图投稿给其他报刊,但因时仍戒严,题材涉及政治议题,未刊登后,故由其出版,而此书终未遭禁。[3]此外,此书初期反应冷淡,但在次(1986)年车诺比事件爆发后,此书瞬间翻红,成为畅销小说,并选为当年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2]

而此书创作时,恰巧是描写极权统治的英国小说《一九八四》背景年份的次年。

故事概要[编辑]

2015年,即台湾成为国际禁区,数千万人灭绝的五年后,外国人阿尔伯特先生和波尔先生从浊水溪支流河口上岸,前往TNN村,欲找阿尔伯特以前的旧识作家小宋,并探究台湾崩溃前的概况。然而小宋已过世,全台湾只剩水产专家李信川和其血亲活下去。两位探险者在其亡弟摄影家李信夫的房间中,发现他有预感将发生重大灾难,而于死前写的日记。

在李信夫的日记中,除了描述其在电视台作摄影师,并与爱人小惠、朋友相处的生活,也描述2010年,超越自由党极权压迫、旧有艺术不被重视、道德与价值观与今反差甚大、人口膨胀、自杀、肺癌盛行、核电厂密集,以及空污、垃圾、核污染严重等,充斥怪象和绝望的台湾社会和环境。后来妻子因政府控制媒体而死,最后归乡不久后,李信夫仰药自杀。

重大事件年表[编辑]

  • 1998年,政府准备行宪。
  • 2000年,地震引发核电厂辐射外泄,造成20万人死亡。“废墟扑击”起事,但遭血腥镇压。超越自由党执政,进行箝制统治。
  • 2001年-2002年,阿尔伯特旅台,研究台湾政治情况,提出《政治新虎克定律》。
  • 2005年,台湾全面戒严,断绝除商业外的人民往来,外国人民迁出。
  • 2010年:
    • 小说第一部(第1-8篇):
      • 2月,人民于北市府抗议,但遭党镇压,故主角李信夫有感开始写日记。主角收到小惠来信。
      • 3月,主角与小惠见面,后小惠搬到北回归。因农地污染,此前开始,都市鼠害问题严重。
      • 4月,主角、小惠和其丈夫李可然谈判离婚,但遭白衣人刀刺。后由政府的卫队队长以枪枝介入,谈判离婚成功。
    • 小说第二部(第9-15篇):
      • 4月(续),在参加小惠祖父的葬礼后,主角与她再婚,此些日子因台风肆虐,北回归附近的核电厂辐射外泄。政府和知识份子于高市举办商议会。
      • 5月,小伟和主角一家开始同居。因之前的放射线外泄,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大量幽谷教会信众试图前往深山,躲避将来的动乱。但党军镇压,大量教徒死亡,南部负责人李灼人被捕判死。在党调查员调查公司后,主角、同事和他们去“粉腿大楼”玩乐。
      • 6月,为帮幽谷教会复仇,血花帮和新武帮掳二十馀位党政经高层,虽双方发生火并,俘虏终几被杀害。执政党为因应社会压力,聘请视觉专家马赫伯指导电视思想教育。
    • 小说第三部(第16-28篇):
      • 7月,马赫伯开始指导电视思想教育,控制人民思想。台湾各地开始发生不少意外事故。
      • 8月,主角发现这些人民的意外或死亡事件,可能和马赫伯用其学说控制电视节目有关。
      • 9月,与小惠、小伟去低海拔山区旅行后,中秋节时,主角赴北市总公司,超越自由党在其邀请各地知识份子和反对势力的联欢会中,秘密以武力屠杀他们。主角参加高级党员聚会时,听闻专家难以收拾核电问题。此际,小惠和小伟因心智受电视节目控制,走入家附近的海边溺死。
      • 10月,主角辞职回乡。东部瘟疫流行。
      • 11月,北部核厂爆炸。主角自杀。
    • 年底(含)之前:台湾岛毁灭,国际宣布其为禁区。
  • 2015年3月7日-8日:阿尔伯特等人来台,于TNN村得到主角的日记。

架构[编辑]

本文文长约九万字。[2]除了引言,以及描述阿尔伯特先前旅台和访TNN村的首末章外,皆为李信夫从2010年2月到11月的日记,分为三部,28篇。

登场人物[编辑]

TNN村李家[编辑]

台湾于2010年毁灭后幸存的家族。从迁台祖开始,每代的人活到四十岁后,会丧失部份感官知觉。

  • 李信夫(1970-2010):
本书主角,兼日记的作者。视力甚佳,曾提出摄影与美学理论、改造摄影机,在北回归岬角的电视公司中担任摄影师兼摄影记者,并为超越自由党高级党员。也是一位搜藏家。
  • 李信川:
主角李信夫的大哥,水产人员,因遗传而丧失触觉。借由其引介,阿尔伯特等人才发现主角的日记。

北回归岬角[编辑]

  • 林馨惠(小惠):
大学修艺术,并喜好古典社会的文艺。在高市某校执教艺术,后搬到北回归。曾为李信夫的女友,在与李可然离婚后,与主角再婚。
  • 辛克勤(辛大夫):
北回归岬角的卫生所主任,超越自由党的高级党员,和其妻育有一子小伟、一女阿昭。是痛恨宗教的自由主义者,曾对有神秘感应的太太和儿子家暴。
  • 小伟:
辛克勤的小儿子。思想独特、智商很高,有时和辛克勤、小惠为伴。
  • 林山:
杰出的新闻采访记者,和李信夫合作。
  • 郭明福:
北回归的超越自由党书记,曾帮助辛克勤与李可然谈判离婚。

其他[编辑]

  • 潘娜娜:
旅居国外的知名影歌星,专长于性的煽诱。因超越自由党提倡性的政策而受邀,到北回归的电视台拍摄影集。
  • 陈玛丽(1985-2010):
艺人与性工作者,与李信夫为友,并向其请教摄影。
  • 马赫伯:
外国视觉专家,提出不少人类心理的理论,超越自由党邀请之,藉其理论,以电视控制国民的内心,可能因此导致如溺海、火灾、车祸等事故。
  • 小宋:
TNN村出身的作家,自认是神秘主义者,曾赴美国,著有《TNN村》。其经历、出身和作者宋泽莱类似。
  • 阿尔伯特:
政治学家,2000年代初曾到台湾研究政治行为,并提出《政治新虎克定律》。2015年与地理学者波尔重访毁灭的台湾。

相关团体[编辑]

政治团体[编辑]

  • 超越自由党:
2000年开始的执政党,由之前数个政权解散改组在合并,党徽为“不”字形。以许多军队等对台湾实行极权统治。并在传播媒体、艺术、宗教等方面,进行严厉的控制。

宗教团体[编辑]

  • 太阳教会
由1995年起台湾基督教宗派统一运动所成的,独大的教会,于2002年改名而成。由李圣智指挥,信徒逾五十万。其思想为超越自由党力行上帝旨意,当时台湾的新社会就是上帝的城。认为迦南教会、幽谷教会是异端
  • 迦南教会
否认新社会是神的国,认为新社会仍需改造。
  • 幽谷教会
崛起于下层社会,认为台湾是炼狱,需要激烈呼号与祈祷,挣扎走向天国的宗派。和涅盘教合作。
  • 涅槃教
于2000年废墟扑击后,由涅盘和尚以涅盘系的经典创立的地下佛教教派,甚奉行素朴原则,主张人可以自行提早圆寂

黑帮[编辑]

  • 血花帮:
由未能接受新社会的黑道人物组成的在南部结成的帮派。
  • 新武帮:
在2002年血花帮被整肃后成立的帮派,成员较为年轻。自认是反对者,欲证明人在新社会的意义,并提出类似武士道的新蜉蝣论。

特殊场景[编辑]

  • TNN村:位于浊水溪畔的村庄,为主角李信夫的故乡,影射位于浊水溪附近的云林县二仑乡打牛湳[4]
  • 北回归岬角:位于台湾岛最南端50公里的虚构岬角,约半公里长,有社区、电视公司、游乐区、森林等。
  • 粉腿大楼:市中心的大众娱乐大楼,十层楼高,设有歌舞厅、剧场、酒厅等,并有古典艺术的展演场。
  • 涡流街:位于城市内住工混杂区,加上行车噪音,噪音混杂,居民死亡率甚高。

重要名词[编辑]

  • 政治新虎克定律:外国政治学家阿尔伯特于2000年代初调查台湾政治社会,所提出的理论,名字源于力学的虎克定律。它将人民受压迫比喻为弹簧受拉、从自由变不自由,如拉力超过弹性限度,则弹簧不会缩回原样般,人民倘受压超过界线,会认为这种压迫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 新社会、古典社会:2000年后的台湾社会为新社会,海外或其前的台湾社会为古典社会。课程中,对“古典社会”的比重甚少,且提出批判。古典社会(或1980年代台湾)和新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差异很大,古典艺术常受鄙视。
  • 浮尘风暴周:2001年起,为改善空污,超越自由党规定工厂和燃烧机构的排放周,订于每月首周。天空此时黝黑,浮尘盖空气。
  • 自由少爷:党国当局司检部辖下的调查员,配手铐、手枪,具相当大的权力。

评价[编辑]

龙应台称之为“台湾的一九八四”,认为有明显模仿痕迹(如思想警察的恐怖统治、一对男女失败的挣扎与反抗),批评作者把摄影师的主角写成万事通:“说起台湾来‘什么都知道’,像个博览的历史学家,也像个无所不知的预言家”,并批评把所有罪恶归咎执政党的泛政治化,对思想复杂的读者没说服力[5][6]。对于最后的批评,作者提出反驳。[6]

傅大为认为,《废墟台湾》虽然是未来小说,但却有许多以未来回顾当代社会的内容,且和一般非写实的科幻小说、企图说服思想复杂者(如龙应台所言)[7]的普通政治小说不同。也并没有归众咎于执政党,而新社会和当时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差异,也让读者反思当今,并感到对古典时代(当时现实)的乡愁。虽认为部份描写过于冗长、细节“艺术”尚待琢磨,且受芥川龙之介河童〉、乔治·欧威尔《一九八四》影响,但傅氏也认为一般描述和对话十分耐人寻味,具旺盛创造力,且有现实和超现实色彩。[8]

旅美核工博士兼诗人非马认为,据其所学的专业,该书使用材料的所有推理相当有根据,且把现实和艺术结合于一起,是相当成功的政治小说。[9][6]

小说家李乔评论,此书在台湾文学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一、是自其评论时仅见的,隐喻未来灾难的寓言长篇小说;二、是其评论时唯一的长篇生态主题小说。[10][2]

相关作品[编辑]

注释[编辑]

  1. ^ 國家圖書館臺灣書目探索 -- 廢墟台灣. 国家图书馆. [2014-01-30]. [永久失效链接]
  2. ^ 2.0 2.1 2.2 2.3 2.4 宋泽莱. 關懷未來、想像現在(宋澤萊談「文創」的秘訣【一篇針對中學生的演說稿】)【上】. 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2012-07-05 [2014-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3. ^ 宋泽莱等. 宋澤萊深情典藏紀念版出版記. 廢墟台灣. 大地惊雷:宋泽莱小说集(深情典藏纪念版). 前卫. 2013-12: vii [1985]. ISBN 9789578017290. 
  4. ^ 前卫出版社. 由宋澤萊預言小說《廢墟台灣》來看核災危機發生在台灣. 2011-04-08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6). 
  5. ^ 龙应台, 台灣的一九八四--評《廢墟台灣》, 当代, 1986-05, 1: 150 
  6. ^ 6.0 6.1 6.2 陈建忠. 陳建忠碩士論文.宋澤萊小說研究 第四章 給我一個巨大的時代:宋澤萊與八○年代政治文學風潮.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17). 
  7. ^ 龙应台, 台灣的一九八四--評《廢墟台灣》, 当代, 1986-05, 第1期: 149–150 
  8. ^ 宋泽莱等. 從廢墟世界來的挑戰與鄉愁--談《廢墟台灣》的一種讀法. 廢墟台灣. 大地惊雷:宋泽莱小说集(深情典藏纪念版). 前卫. 2013-12: 5–17 [1985]. ISBN 9789578017290. 
  9. ^ 杨青矗等. 台灣文學的世界性座談. 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 高雄: 敦理. 1986-04-15: 446. 
  10. ^ 李乔等. 台灣文學導讀. 允晨. 2006-01-10: 106. ISBN 9572975269. 

参考资料[编辑]

  • 宋泽莱. 廢墟台灣. 大地惊雷:宋泽莱小说集(深情典藏纪念版). 前卫. 2013-12 [1985]. ISBN 978957801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