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楚雄鱼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楚雄鱼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前期至中后期, 145–80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乞丐鱼目 Ichthyodectiformes
科: 楚雄鱼科 Chuhsiungichthyidae
属: 楚雄鱼属 Chuhsiungichthys
Lew, 1974
模式种
苍岭楚雄鱼
Chuhsiungichthys tsanglingensis
[1]
Lew, 1974
其他物种

见内文

楚雄鱼属名:Chuhsiungichthys),是生存于白垩纪时期的乞丐鱼目鱼类,已知生活在当时中国云南日本九州淡水水域中。属名意思是“楚雄的鱼”,因为化石最初发现地位于中国云南省的楚雄县(今楚雄市[1]

分类学[编辑]

楚雄鱼原本在被发表时被认为是宝刀鱼科的早期真骨鱼类,当时就已被认为和被归类到同一科的中鲚鱼属Mesoclupea)有一定的关系[1]。20 年后,日本北九州市立自然与人类历史博物馆北九州市立いのちのたび博物館, KMNH)的鱼类学家薮本美孝在发表另外两种体型较大的楚雄鱼的同时,也将楚雄鱼属和中鲚鱼属重新归类至乞丐鱼目,并发表了楚雄鱼科这个新的分类阶层,此外在发表文献中他也重申了“楚雄鱼属和中鲚鱼属有很接近的关系”这个说法[2]

[编辑]

  • 苍岭楚雄鱼 Chuhsiungichthys tsanglingensis Lew, 1974

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楚雄市罗苴美村附近地区的江底河组下部(Jiangdihe Formation,白垩纪后期)。全长 5~14 公分[2],身体大致呈纺锤状。牙齿呈纤细的圆锥形,上颌骨可能没有牙齿。胸鳍大而位低;背鳍臀鳍的前端尖锐,尾鳍有明显的分叉[1]

  • 柳田氏楚雄鱼 Chuhsiungichthys yanagidai Yabumoto, 1994[2]

发现于日本九州岛北九州市千石组(Sengoku Formation,白垩纪早期)。全长约 16~17 公分,身体大致呈纺锤状。背鳍较宽大也较长,臀鳍基长(长度约是背鳍基的 1.3 倍),背鳍和臀鳍的前端较钝,尾鳍也具有明显的分叉。种名来自日本九州大学地质学家柳田寿一,感谢他在研究期间所提供的建议[2]

  • 日本楚雄鱼 Chuhsiungichthys japonicus Yabumoto, 1994

发现于日本九州岛北九州市的若宫组上部(Wakamiya Formation,白垩纪早期)。全长约 21~22 公分,和其他种比起身形比较深厚。化石标本比较不完整(尤其是头部)。胸鳍短小;背鳍大,基部长,起点明显在臀鳍的起点之前,尾鳍有分叉[2]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1.3 刘智成. "云南楚雄一白垩纪真骨鱼化石"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74, 12 (4): pp.249–256, pl.I [2015-09-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7). 
  2. ^ 2.0 2.1 2.2 2.3 2.4 Yoshitaka Yabumoto. "Early Cretaceous Freshwater Fish Fauna in Kyushu, Japan" (PDF). Bulletin of Kitakyushu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94, 13: 107–254(130–14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