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波希米亚女孩 (歌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希米亚女孩
剧本扉页
原文名
The Bohemian Girl
作曲家迈克尔·威廉·巴尔夫
形式浪漫主义歌剧
作词阿尔弗雷德·邦恩(Alfred Bunn)
语言英语
原著La Gitanilla
塞万提斯作品
首演
日期1843年11月27日 (1843-11-27)
地点伦敦皇家剧院

波西米亚女孩》(The Bohemian Girl)是迈克尔·威廉·巴尔夫作曲的一部歌剧,剧本由阿尔弗雷德·邦恩(Alfred Bunn)编写。走进梦中的大礼堂(I Dreamt I Dwelt in Marble Halls)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咏叹调

1843年11月27日,它在伦敦皇家剧院首演,连演了100多天,之后又在纽约市(1844年11月25日)、都柏林(1844年)和费城(1844年)再次上演[1]。并衍生出了德语、法语版。1922年和36年两度被改编为电影。

角色[编辑]

1869年法语乐谱首页
角色 声域 1843年11月27日首演人员[2]
(迈克尔·威廉·巴尔夫指挥)
Arline(安海姆伯爵的女儿) 女高音 Miss Payne(第一幕)
Elizabeth Rainforth(2-3幕)
Thaddeus(波兰来的逃亡者) 男高音 William Harrison
安海姆伯爵(Count Arnheim) 男中音 Conrado Borrani[3]
吉普赛女王 女低音 Abigail Elizabeth Betts
Devilshoof(吉普赛酋长) 男低音 George Stretton
Florestein(伯爵的外甥) 男高音 James Hudson
Buda(Arline的随从) 女高音 Miss Payne
卫队长 男低音 Howell
官员 男高音 John Binge
第一个吉普赛人 Birt
第二个吉普赛人 T. Ridgway

情节[编辑]

第一幕[编辑]

波兰贵族撒迪厄斯(Thaddeus)被流放到奥地利,加入了一伙吉普赛人的队伍。他救下了险些被一头鹿杀死的安海姆伯爵的小女儿阿利纳(Arline)。为表示感谢,伯爵请他赴宴,宴会上撒迪尔斯拒绝向奥地利国王的雕像敬酒,反而将酒泼到了雕像上。主人十分愤怒。他的吉普赛朋友Devilshoof劫持了阿利纳,帮助他逃脱。

第二幕[编辑]

十二年过去了,长大的阿利纳几乎不记得自己出身贵族。她与撒迪厄斯相恋,但吉普赛女王也很喜欢撒迪厄斯,安海姆的侄子Florestein爱上了阿利纳,女王设计陷害了阿利纳,结果导致阿利纳被Florestein逮捕。在受审时,安海姆伯爵通过她手臂上的伤疤认出了自己的女儿。

第三幕[编辑]

阿利纳回到了父亲身边,在自家城堡的一场舞会上,她开始怀念自己的爱人。撒迪厄斯潜入城堡找到了她。他最终获得了伯爵的信任,伯爵将女儿许配给他。吉普赛女王也跟著撒迪厄斯潜入了城堡,打算杀死阿利纳。Devilshoof发现了她,在抢夺武器的过程中,女王被杀死。

音乐[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Loewenberg, columns 832-833.
  2. ^ Bunn, p. 2
  3. ^ Italianate stage name of Conrad Boisragon (Graham Lockwood, The Holst family contribution to Cheltenham music making in the 19th centu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6-07., "The Gustav Holst Birthplace Museum's website").
  • Bunn, Alfred, The Bohemian Girl (original libretto). London: W.S. Johnson, 1843 on books.google.it
  • Loewenberg, Alfred, Annals of Opera 1597-1940, Cambridge: W. Heffer & Sons, 1943, 3rd edition, London: John Calder, 1978. ISBN 0-7145-3657-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