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弱扶倾联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济弱扶倾联盟
主席黄启埴
秘书长邓学良
成立(2006-04-29)2006年4月29日
解散2018年2月21日
总部 中华民国
高雄市三民区辽宁二街13号
政治立场左派
劳工主义
分配主义
宪政主义
法政策论
行政过程论
立法院(国会)席次
0 / 113
地方议会席次总和
0 / 907
政党类型劳工政党
官方网站
fclma.org

济弱扶倾联盟(英语:Suffering Resolving Party)简称“济盟”或“扶盟”,内政部政党编号115,是一个已解散的台湾政党。由国立中山大学财团法人中华劳资事务基金会教授兼董事长邓学良以及财团法人中华劳资事务基金会秘书长黄启埴等人于2006年4月29日成立。其2006年创党盟宣言揭橥理念为,面对政党恶斗,收拾起感伤,以真理为基础,为公义而行动,实践济弱扶倾的宗旨。[1]

2018年2月21日召开党员大会决议解散,并经内政部107年3月16日台内民字第10700182451号函予以备案。[2]

成立沿革[编辑]

  • 创党之初,邓学良等工运人士欲为国家未来努力,初衷为加入政党甚至筹组政党。不料当时政治体制(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设计,使台湾地区110个政党,只剩执政党与最大在野党可以生存。而在现实政治中,对于蓝绿有意见者,也只好选择不投票(放弃公民权)。也因为如此,台湾地区目前事事染色、事事有色、事事为色,可谓年复一年。2005 年6月10日 宪法第7次增修结果,感谢时政眷顾苍生,从2007年起的立法委员选举,将采“单一选区两票制”,此一新政治体制,根据日、德、韩经验,未来除了蓝绿,将有第三条路出现,非蓝绿之选民,将有另一选择。虽然机会出现了,但如蓝绿以外的党采各自为政时,则依然没有办法让第三势力出现。因为,宪法增修条文第4条第2项规定,要分配“依政党比例产生之立法委员”需要该党获得5%以上的“政党票”方可。也就是,蓝绿以外政党如分彼我,各自为政,或各以为是,甚至自以为独自可顶天,分立门户,则到头来,将无一小党可达5%,则“政党比例”之30席立委,依然将归由蓝绿瓜分。有鉴于“各党相争、蓝绿得利”;有惜于可著眼于百姓生活的机会的已来到,该会谨提如下构想,建议各政党共组上一层的联盟。该会谨立足于基层幸福,拟称其为“济弱扶倾”联盟,并由中华劳资事务基金会仅做为议事的平台,办理文书与秘书工作,协助各党共同遵守以下认知,共完成使“对人民有用”的人,进入立法院的工作。[3]

政党理念[编辑]

2006 年 济盟宣言(2006.3.10) 面对政党恶斗,收拾起感伤,以真理为基础,为公义而行动,实践济弱扶倾的宗旨。 透过济弱扶倾联盟,人人对于不正义、不道德、不慈悲的事情,皆能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并能处处协助弱势的人,扶持失足的人,展现仁者的风范。凡有此等愿景、愿望与理想的朋友们,请集中力量,结合所长,一同为人民、社会、政府、国家奋力而为,乃该联盟用意之所在。 本联盟四大宗旨:[1]

  • 一、结合劳工与其家属:劳工乃是社会之动力,长期默默付出,虽有政党略具组织,却尚待成熟,济弱扶倾联盟将以劳工与其家属为主要连结对象,发挥集体力量。
  • 二、结合弱势团体与其家属:各种弱势团体虽受政府些微补助,却未能从根本解决其宿命之苦,济弱扶倾联盟将以‘弱势优先’为主要诉求,让弱势团体与其家属有机会走向自立合作的境地。
  • 三、结合企业团体与其家属:企业乃是社会有效生财之有机体,济弱扶倾联盟旨在连结并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开创整个社会总体的营造环境,改善国家与社会的风气与价值观,进而更有利于未来之发展。
  • 四、结合正义人士与其家属:正义人士是时代的砥柱,济弱扶倾联盟连结社会上各领域正义人士,为社会各阶层发声并遏止邪恶。

基于对社会国家的神圣使命感,面对混乱的各方局势,济弱扶倾联盟呼吁社会各阶层的有志之士,就是这个时候,加入济盟!后代子孙会感念诸位贤达的历史性参与!请挺身支持这项宣言,用真情真义化为行动,为咱们的理念持续奋战!

成员[编辑]

“济弱扶倾”联盟成员泛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包含有司法官、律师、医师、就业服务人员、劳资争议仲裁人、调解人、工运人士、社工人员、公务员、教授、作家、研究人员、学生、社运工作者等。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2006年 濟盟宣言. 《财团法人中华劳资事务基金会》. 2006-03-10 [2015-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9) (中文(台湾)). 
  2. ^ 公告济弱扶倾联盟自107年2月21日解散[失效链接],中华民国内政部
  3. ^ 「濟弱扶傾聯盟」的呼籲──有能力的你!請站出來結合大家──. 《财团法人中华劳资事务基金会》. 2006-03-10 [2015-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4)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