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棺文化计数系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瓮棺文化初期(约公元前1200年),铸有记号的青铜镰刀中欧地区出现,该批记号被认为是了瓮棺文化计数系统

发现[编辑]

德国萨勒河附近,瓮棺文化的文物被发现,超过600把镰刀和其他文物出土。1946年,一堆为数逾250把来自公元前约1500至1250年的镰刀在附近的 Frankleben 出土。由于该批镰刀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因此被认为是为祭祀仪式而造的礼器。这批镰刀在仪式后都被埋掉,没有再于其他场合使用。

镰刀上有两组符号,简单的一组在连接手柄的位置上,另一组较复杂的在刀身上;较简单的一组被认为是用作记数。其他物件也发现相关符号,例如青铜时期尾声的文物Ruthen Stamp上有“////\\\\\”,而介乎公元前1200至1000年的Coswig容器也划有“////\\\\\”及其他符号。该容器上的符号相信是由经验丰富的人在黏土上划上的复杂符号。

记数系统[编辑]

该记数系统属于五进制。“一”以由右上至左下的斜线代表,即“/”,而“五”位则以由左上至右下的斜线代表,即“\”。 1 = / 至 29 = ////\\\\\ 的数字被发现。

解读[编辑]

镰刀上的凸纹符号在青铜时期的文物中较为独特,相信是制作时用模铸成,而不是后期加工上去的。泥模上的刻纹或以手制作或以模版印上,有时一些错误的符号被改掉,透露了原来的设计样板。泥模上的刻纹与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相似。

虽然现论上这套系统可以用作表达任何整数,但超过29的数字在该批镰刀未被发现。这被认为与阴历月份为29.5日有关。使用阴历的文化习惯上会将每月定为29或者30日,然后以不同方法修正所引起的差异。如果记历这个假设成立,则每日符号代表阴历月的其中一日。

另外,镰刀的形象与新月相似,这解释了镰刀在瓮棺文化的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此观之,在Ruthen stampCoswig容器发现的“////\\\\\”(相当于29)是阴历周期的象征。一般认为,那些符号记载了月亮和太阳的周期,并与农耕作业有关。

其他符号[编辑]

在镰刀上另一组较复杂的符号有何意义仍未有定论。然而,一般相信这些符号在各区域也有着相类似的规律。在五进制的系统下,其中一些符号可归纳为四个一组的符号:

56 57 55 53 52 54 44 58
66 67 63 62 64 ●● 68
76 77 73 72 74 ●●● 78
86 87 85 82 84 ●●●● 88

未分类的符号:

16 22 25 26 33 36 42 43 69

数字22, 25, 33, 36, 43, 69 ,以及数字 24, 52, 53, 54, 56, 62, 63, 64, 66, 73, 74, 84 ,86 被发现在镰刀连接手柄的末端。而数字16, 26, 42,以及数字44, 52, 54, 55, 57, 58, 62, 64, 67, 68, 72, 74, 77, 78, 82, 84, 85, 87, 88 则出现在镰刀的转角处。数字52, 54, 62, 64, 74, 84 在两处地方也被发现。

如尼字母的假设[编辑]

这些符号也被视为与德国如尼字母有关,因为两者在地理位置和与农业及阴历有关系等方面有共通点。如尼字母中常掺杂其他符号。如尼字母被视为源自伊特鲁里亚字母无关,但 ᛃ j、ᛜ ng及ᚷ g与伊特鲁里亚字母没有关连。另一方面, ᛃ j、 ᛜ ng y ᚲ k 的字形较小,与其他如尼字母格格不入。如尼字母除了代表发音,也各有名字。由于字母可能来源自符号,其名字也承袭过来,所以如尼字母的名字提供了符号意义的线索。根据字母组合的出现频率,以下为部分假设:

符号 如尼字母 相当于 意思
22 jera
69 ingwaz
36 gebô 现在

但这个假设仍未被证实。

外部链接[编辑]

  • Image of the Frankleben sickles.
  • Image of the Coswig vase.

参考资料[编辑]

  • Meller, Harald (Ed.), Der geschmiedete Himmel, Ed. Landesamt für Denkmalpflege und Archäologie Sachsen-Anhalt (2006) ,ISBN 3-8062-19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