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分别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界分别观巴利语dhātuvavatthāna),又称四界分别观界作意界方便观界差别观佛教止禅四十业处之一,以作为所缘。通过观察四大(地、水、火、风)的不同性质与变化,以进入禅那。通过界分别观,破除有身见。

现代上座部佛教中仍保持这种修持传统。北传佛教中,主要以界分别观来对治我慢。许多北传佛教的信徒,以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修习这种方法的人不多。

概论[编辑]

界分别(Dhātumanasikāra),是以(Dhātu)及分别(manasikāra)两个字组成的复合字。分别,是辨别、安立的意思[1],辨别构成自己身体中的种种界,就称为界分别。在禅观中此界特指四界(地水火风四大种)或六界(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空界不是虚空[2],其他教派有五大种学说,即四大种加虚空,佛教认为虚空不是大种[3]。也可以进一步将人类身体细分,可分析为二十种地界,十二种水界、四种火界和六种风界等[4]

界分别观是以观察自身中的六界四界及至色聚[5],作为禅修所缘,是一种止观并重的禅法。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以不净观为基础,观察身上各种界,但不同处在于不须强调厌恶作意[6][7][8][9]。修行者观察自己身体,分析身体中的各种元素,分析其特性归属于何界,从中了解身体是由五阴四大所聚合而成,相互支持,因此进一步了解四谛,了解真实缘起法,最终获得解脱[10]

历史[编辑]

部派佛教[编辑]

在《阿含经》之中,已有相关观察种种界,即四界(地、水、火、风)乃至十八界,皆为不实虚妄、非真实我的教法,但还没有独立名称[11]。至部派佛教时期的论师,从身念处中将其分立出来,才出现界分别观这个名称。

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以缘十八界观察,为闻思修三慧的入门,提出以观察十八界之名、自相、共相(四谛十六行相)而将其略入十二处的修行的方法[12]。说一切有部瑜伽师僧伽罗叉造《修行道地经》,提出对治情欲、瞋怒、愚痴、多想念、㤭慢的五种禅法[13]。前四者为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数息观,大致对应于《杂阿念经》、《增壹阿含》提到的四观。当中所说对治我慢的第五无常[14],观察人死后,皆化为白骨,等而无异,有何殊别?有人认为虽未明说,但近于界分别观[15]

论师法救,于所作之《杂心论》中,将界分别观,与不净观、数息观同列,称三度门[10]。法救认为,不净观中的白骨观[16]可通于三度门,但界分别观并未如不净观与安般念一般,被归属在契经中解说[10],显示界分别观可能在此时发展成为独立禅修法。说一切有部所传的禅修法,由二甘露门开始,结合界分别观,观察诸法自共相,最终至涅槃[17]

觉音造《清净道论》,在〈说定品〉中,提到四界分别观,并由长部中归纳出简略与详尽的两种修行法。在〈说见清净品〉中,说纯观者与奢摩他行者都可修行四界分别观[5]。在〈说见清净品〉中,在四界分别观之下,也提出十八界观、十二处观、五蕴观、名色观等。其后的大寺派注疏家,则多将四界分别观,作为纯内观行者(干观者、观乘者、纯观乘者)的主要入门修行禅法。《增支部》第二集第37经,提到具内结比丘与具外结比丘,觉音在《增支部注》中认为具内结比丘为纯观乘者[18],其后的注疏师舍利弗说明,所谓修业处的比丘,是指纯观乘者以修行四界分别观为入门[19]。乌波斯那《小义注释》中,也提到观乘者以四界分别观入门,辨别名色,之后得到证悟[20]

北传佛教[编辑]

北传佛教早期的经典中没有提到界分别观,但在空观修行中,也有吸纳界分别观的方法,修行观十八界空[21]。界分别观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大般若经[8][9][22]、《瑜伽师地论》与《大乘阿毘达磨集论[23][24]。《大般若经》中提到的界分别观,内容与《中阿含经》〈念处经〉一致[8][9][7]。此外,界分别观总是与其他其四种禅观一同出现,皆强调它主要对治我慢。北传佛教《大般涅槃经》称“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25]。在这些北传佛教经典中,都直接使用界分别观的名称,但没有详细解释其内容,可能在此时,界分别观已成为专有名词,不用特别解释。

华严经》提出法界唯心造的论点[26],由此建立唯心法界观。《大般涅槃经》以观察如来藏为清净常住的如来法界[27],为一真法界观

北传佛教中的界分别观[编辑]

大般若经》以界分别观为菩萨的修行法门之一[9][8]。《瑜伽师地论》认为界分别观主要用于对治我慢[28][29]

鸠摩罗什传入中国的五门禅法,以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30][31][32]。稍后天台宗智𫖮在解说五停心观时,将此说法也列入[33][34]智𫖮认为,界方便观虽可以破除我执,但因缘观功用相同[35];可以破境界逼障,与念佛观功能相同[36]。而念佛观为大乘菩萨法门[37],界分别观则被视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禅观[38],所以可以用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

净土宗主要采用这种说法[39][40][41]印光法师认为可以用念佛来具摄五停心观[42]。从某些净土宗古德的著述来看,认为念佛胜于五停心观[43]

受天台宗与净土宗影响,北传佛教中主要以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界分别观因而少人修习。

法界分别观[编辑]

北传佛教中发展出法界观。据此,天台宗十法界观,华严宗四法界观

四大的性质[编辑]

地界的性质:硬、粗、重、软、滑、轻。

水界的性质:流动、黏结。

火界的性质:热、冷。

风界的性质:支持、推动。[44]

参考文献[编辑]

  1. ^ 《清净道论》卷11〈说定品〉:“这里的‘差别’是以辨别而确定之义。四界的差别为‘四界差别’。”
  2. ^ 大毘婆沙论》:“问:空界云何?答:如契经说:‘有眼穴空,有耳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门空,有咽喉空,有心中空,有心边空,有通饮食处空,有贮饮食处空,有弃饮食处空,有诸支节毛孔等空,是名空界。’
    阿毘达磨作如是说:云何空界?谓邻碍色,碍谓积聚,即墙壁等有色,近此名邻碍色,如墙壁间空,丛林间空,树叶间空,窗牖间空,往来处空,指间等空,是名空界。……旧对法者及此国师,俱说空界处处皆有,谓:骨、肉、筋、脉、皮、血、身分,昼、夜、明、暗、形、显等处,皆有此色。……
    问:虚空、空界,有何差别?答: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为,空界有为。……问:若尔,虚空有何作用?答:虚空无为,无有作用,然此能与种种空界,作近增上缘;彼种种空界,能与种种大种,作近增上缘;彼种种大种,能与有对造色等,作近增上缘;彼有对造色,能与心、心所法,作近增上缘。若无虚空,如是展转因果次第,皆不成立。”
  3. ^ 大毘婆沙论》:“有说为止外道所说,谓:外道说大种有五,即前四及虚空,今但说四,明虚空非大种。问:何故虚空不立大种?尊者世友作是释言:以虚空无大种相故,谓:有增有减,是大种相,无增无减,是虚空相;有损有益,是大种相,无损无益,是虚空相;有兴有衰,是大种相,无兴无衰,是虚空相,是故虚空不立大种。尊者妙音作如是释:虚空、大种,其相各异,谓:有情身中,所有大种,多是先业异熟所生,虚空体无异熟生义,由此虚空不立大种。大德说曰:虚空虽大,而体非种,不能生故,馀有为法,虽能为种,而体非大,相不遍故,由此虚空不立大种。为止如是外道所执,及显自宗,故作斯论。”
  4. ^ 见《中阿含经》卷7〈30经〉〈象迹喻经〉、《中阿含经》卷42〈162经〉〈分别六界经〉。
  5. ^ 5.0 5.1 清净道论》:“在<四界差别>中说:纯观(毗婆舍那)或止禅(奢摩他)的修习者,以各种方式中的一种,或详或略的观察四界。此时,当他由于自作用和自相而使四界变得更清楚时,他先观察由业所生起的法,知有(地水火风)四界、色、香、味、食素、命、身净“身十法”十种色。在法中,因为有性别的存在,也有“性十法”的十种色。又在法中也有由食等生起的八法(以食素为第八),以及由时节生起的和由心生起的(以食素为第八的各有八法)共二十四种色法,和前面的“身十法、性十法”合为四十四种色法。如是在(三十二身分中,由业、食、节、心)四种生起的二十四部分,每一部分有四十四色。……”
  6. ^ 大念处经》:“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任何姿势中,以各种界思惟观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屠宰牛只,并将其肢解成块后,坐于四衢道口。如是,诸比丘!比丘于任何姿势中,以各种界思惟观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如是,比丘安住于身,观照内身;安住于身,观照外身;安住于身,观照内外身。安住于身,随观生法;安住于身,随观灭法;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于是“有身”之念现起,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于身,循身观察。”
  7. ^ 7.0 7.1 《中阿含经》卷24〈念处经〉:“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8. ^ 8.0 8.1 8.2 8.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辨大乘品〉:“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如实念知四界差别,所谓地界、水、火、风界。如巧屠师或彼弟子断牛命已,复用利刀分析其身剖为四分,若坐若立如实观知。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如实念知地、水、火、风四界差别亦复如是。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 (CBETA, T05, no. 220, p. 298, b12-22)
  9. ^ 9.0 9.1 9.2 9.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9〈善现品〉:“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自身所有诸界差别,于诸地界如实了知此是地界,于诸水界如实了知此是水界,于诸火界如实了知此是火界,于诸风界如实了知此是风界。如巧屠师或彼弟子,断牛命已,复用利刀剖析其身分为四分,若坐若立如实观知。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察自身地、水、火、风四界差别。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CBETA, T07, no. 220, p. 485, b12-26)
  10. ^ 10.0 10.1 10.2 法救《杂阿毘昙心论》卷5〈贤圣品〉:“欲令修定故:‘始于自身分,系缚心令定,欲缚于识足,为尽智慧怨。’‘始’者,先也。‘自身分’者,自身中一处也,若眉间、鼻端及足指。‘系缚’者,安立缘中,令不散,何所安立?谓:‘自心定’力故,起智慧。问何故?答:‘欲缚于识足’,心流转不住故,缚一缘中,一心故,知真实不乱。问:何故缚一缘中?答:‘为尽智慧怨’。‘智慧怨’者,谓:诸烦恼,彼应断。
    虽观他身,如观死尸,契经说,以彼远因故,此说近因观;又随顺一切度门故,谓:观白骨身分,随顺三度门;观死尸,唯随顺一不净度门。三度门者,谓: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彼贪欲者,以不净观度。觉观者,以安般念度。见行者,以界方便观度。如师所授,随乐修行。不净观、安般念,契经品广说。
    界方便观,今当说,此以愚夫,不正思惟,障蔽慧眼,不观真实缘起之法,宿业烦恼种无量法;积聚五阴,起积聚想,以愚惑故,于缘起所作中,计我作等,诸邪见缚。或时修行,近善知识,得闻正法,起正思惟已,能于自身界方便,观此身,种种自性,种种业,种种相,谓:地等六界。彼地界,为水界润故,不相离。水界,为地界持故,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坏。风界动摇故,得增长。空界空故,食等入出。识界合故,有所造作。又观此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观察此色,犹如猛风,飘散积沙。于无色法,先后相续,异分观察。如是观者,得空解脱门种子,于彼生死,厌离不乐。得无愿解脱门种子,于生死不乐已,正向涅槃。得无相解脱门种子,若于此得,不作想觉已,观一切有为皆悉散坏,是名界方便满。” (CBETA, T28, no. 1552, p. 908, b1-2)
  11. ^ 《杂阿含经》卷9:“优波先那语舍利弗言:“若当有言:‘我眼是我、我所。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我所。地界,地界是我、我所。水、火、风、空、识界,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我所。色阴,色阴是我、我所。受、想、行、识阴,受、想、行、识阴是我、我所’者,面色诸根应有变异。我今不尔,眼非我、我所;乃至识阴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诸根无有变异。”” (CBETA, T02, no. 99, p. 60, c25-p. 61, a4)
    《中阿含经》卷7〈31经〉〈分别圣谛经〉:“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四谛经》:“不相哀相逢会,贤者!苦。不相哀相逢会,为何等有?贤者!人六自入,不哀不可,是从是相逢会。有是一坏相,离本相聚会、共事相离,是为苦。如是外亦尔,识亦尔,思亦尔,痛亦尔,思想亦尔,念为亦尔,爱亦尔,六行亦尔。有,贤者!人为六种持不哀。何等六种?若地种,若水种、火种、风种、空种、识种。是一会相,有合聚,共会共事,是为苦。不相哀会,贤者!苦。何因缘不相哀会,贤者!苦?不相哀共事会,贤者!人令身更苦,从更复更,从受复受,令意更苦。从更复更,从受复受,令身意念更苦。从更复更,从受复受,令身意念热。从更复更,从受复受,令身热疲苦恼。从更复更,从受复受,令意念热疲苦恼。从更复更,从受复受,令身意念热疲苦恼。从更复更,从受复受,不相哀相逢会,贤者!苦。是故所说亦从是,故从是说。” (CBETA, T01, no. 32, p. 815, a27-b13)
    《增壹阿含经》卷27〈35 邪聚品〉:“尔时,尊者多耆奢观彼女人,从头至足,此形体中有何可贪?三十六物皆悉不净。今此诸物为从何生?是时,尊者多耆奢复作是念:“我今观他形,为不如自观身中,此欲为从何生?为从地种生耶?水、火、风种生耶?设从地种生,地种坚强不可沮坏;设从水种生,水种极濡不可获持;设从火种生,火种不可获持;设从风种生,风种无形而不可获持。”是时,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从思想生。”” (CBETA, T02, no. 125, p. 701, b5-15)
  12. ^ 大毘婆沙论》卷七:“问云:何修习闻所成慧?答修观行者,或遇明师,为其略说诸法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或自读诵素怛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令善熟已,作如是念:三藏文义甚为广博,若恒忆持,令心厌倦。三藏所说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作是念已,先观察十八界。彼观察时,立为三分:谓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谓此名眼界,乃至此名意识界。自相者,谓此是眼界自相。乃至此是意识界自相。共相者,谓十六行相。所观十八界、十六种共相。彼缘此界,修智、修止。于十八界,修智、止已,复生厌倦,作如是念:此十八界,即十二处,故应略之入十二处。”
  13. ^ 《修行道地经》卷2:“行者情欲炽盛,为说人身不净。……瞋怒而炽多者,为说慈心。……设多愚痴,当观十二因缘。……设多想念,则为解说出入数息。……修行道者,设多㤭慢,为说此义:……本无观者,见于塜间,及一切人,等而无异。”
  14. ^ 《修行道地经》卷2:“修行道者,设多㤭慢,为说此义:人有三慢,一曰、言我不如某,二曰、某与我等,三曰、我胜于某。有念是者,为怀自大,当作此计:城外塜间,弃捐骨锁,头身异处,无有血脉,皮肉消烂;当往观此贫富、贵贱、男女、大小、端正、丑陋,枯骨正等,有何殊别?本末终时,肉衣、皮裹、血润、筋束,衣服、香花、璎珞其身,譬如幻化,巧风所合,因心意识,周旋而行;至于城郭、国邑、聚落,出入进止,作是观已,无有㤭慢。本无观者,见于塜间,及一切人,等而无异。于是颂曰:‘其有豪富贵,乘驾出城游,及散弃塜间,计之等无异。闲居处树下,若有作是观,执心而行道,慢火不能烧。’”
    中阿含57经:“彼有此五习法已,复修四法,云何为四?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 ”
    杂阿含815经:“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
    增支部9集1经:“比丘在这五法上住立后,应该更进一步修习四法:应该为舍断贪而修习不净、应该为舍断恶意而修习慈、应该为断绝寻而修习入出息念、应该为根除我是之慢而修习无常想。”
  15. ^ 瑜伽师地论:“云何界差别所缘。谓六界差别。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风界五空界六识界。……若诸慢行补特伽罗。于界差别作意思惟。便于身中离一合想得不净想。无复高举㤭慢微薄。于诸慢行心得清净。是名慢行补特伽罗。”
    印顺. 華雨集第二冊-第六章 念佛(及菩薩)三昧. [201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9). 为㤭慢者所说的,就是界差别。……‘修行道地经’所说的五种对治,也就是‘瑜伽论’的五种净行所缘 
  16. ^ 大毘婆沙论》:“修行者,起不净想时,先往冢间,观不净相,所谓:死尸青瘀、膖胀、脓烂;或虫兽食啖,血肉狼藉,支节分离;或肉尽筋连,唯观骨锁,次第连接。取是相已,至一近处,闭目思惟,若皆分明现前者善,若不明了,当更往观。如此,善观不净相已,疾还所止,洗足敷座,结跏趺坐,调滑身心,令身心柔软,身心堪能,身心无热,身心离盖。
    既令身心离诸盖已,取先外相,以方己身,如彼此亦尔,如此彼亦尔,谓:我此身,具有如前诸不净相,因于足骨,以拄踝骨;因于踝骨,以拄胫骨;因于胫骨,以拄膝骨;因于膝骨,以拄髀骨;因于髀骨,以拄髋骨;因于髋骨,以拄腰骨;因于腰骨,以拄脊骨;因于脊骨,傍连肋骨;又因手骨,以拄肘骨;因于肘骨,以拄臂骨;因于臂骨,以拄肩骨;因于肩骨,以拄脊骨;复因脊骨,以拄项骨;因于项骨,以拄颔轮;因于颔轮,以拄齿鬘;上有髑髅。
    于此身中,骨锁次第,善取相已,系念眉间,然其所乐,有广有略。若乐略者,即从眉间,入身念住;从身念住,入受念住;从受念住,入心念住;从心念住,入法念住。若乐广者,从眉间起,复观髑髅、齿鬘、颔轮,次第观察,乃至足骨。次由胜解作意力故,令所观骨锁,渐增渐广,遍满一床、一房、一院、一僧伽蓝、一村、一田、一城、一国,乃至大海边际,所有大地,皆为白骨,周匝遍满。复以胜解作意力故,从彼渐略,舍大地骨,观于一国;舍一国,观一城;乃至舍一房,观一床;复舍一床所有骨相,但观身骨,谓:观足骨,次观踝骨,次观胫骨,乃至最后观髑髅骨,舍髑髅骨,系念眉间。彼瑜伽师,若于如是广略自在,是名不净观成。”
  17. ^ 阿毘昙甘露味论》卷下:“趣涅槃道二种,一观身不净,二念数息。身意止中,第一二解脱,四除入中,广说不净法。入定数息,一二乃到十念;守出入息,如守门人,观一切法起灭,是二相自相。六种分别,观身无常、苦、空、非我。如是一切诸法观,恐畏世界,渐渐灭垢,行善法,起至涅槃。”
    坐禅三昧经》:“若初习行当教言: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若已习行当教言:数一至十,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若久习行当教言:数、随、止、观、转观、清净;阿那般那三昧,六种门,十六分。”
    《俱舍论》卷22:“入修要二门,不净观息念,贪寻增上者,如次第应修。……持息念应知,有六种异相,谓数随止观,转净相差别。”
  18. ^ 《增支部注》:“〔世尊〕借由这个部分〔即具内结比丘的部分〕来述说,作为干观者的、修习界业处的比丘〔所证〕的前二道、果。”
  19. ^ 《增支部疏》:“‘干观者’常常借由四界分别门执持业处,所以〔觉音阿阇黎〕说:‘作为干观者的、修界业处的比丘’。”
  20. ^ 《小义注释》:“在此,我将说示‘略述此辟支佛的内观’之方式。想要把握名色的独觉菩萨进入色、无色八等至的任一禅那,出定后辨别寻等禅支以及与它相应的触等〔心所〕法的相、味、现起、足处,他分别〔那些法而了知〕:‘这一切,倾向所缘故以倾向为义,因此是名。’之后,寻找它的缘,观见‘它依于心所依处而生’。再者,他观见‘作为依处之缘的大种’与‘所造色’,他把握〔那些法而了知〕:‘这一切被破坏故是色。’再者,他如是简略地分别名色:‘名以倾向为相,色以被破坏为相。’这是就止乘者而说。观乘者借由四界分别,辨别大种和所造色,观见〔它们而了知〕:‘这一切是色,因被破坏故。’之后,依眼等而生起的非色法〔即名法〕向如是辨别色法的干观者显现。然后,他以倾向之相总括一切非色而观见‘这是名’。他辨别〔一切〕:‘这是名,那是色’。如此分别后,他观见:‘除了名色之外,并没有众生、人、天或梵天’。”
  21. ^ 般若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22.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卷331〈愿行品〉:“未得不净观,谓得不净观,未得慈悲、念息、缘起、界差别观,谓得慈悲、念息、缘起、界差别观。” (CBETA, T06, no. 220, p. 696, a28-b1)
  23. ^ 《瑜伽师地论》卷26:“云何名为净行所缘?谓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等所缘差别。”
  24. ^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6:“净行所缘复有五种。谓多贪行者缘不净境。多瞋行者缘修慈境。多痴行者缘众缘性诸缘起境。㤭慢行者缘界差别境。寻思行者缘入出息念境。”
  25. ^ 《大乘义章》卷12:“界分别者,依如毘昙为六界观名界分别。言六界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识。如论中释,地为水界润,故不相离。水为地界持不流散。火成熟,故不淤坏。风动飘,故得增长。以空界,故食等出入。识界合故有所造作。此六差别无我人故。若依涅槃经观十八界,名界分别。十八界义如上广释。于此分别知无我人。”
  26.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昇夜摩天宫品〉:“如来广大身,究竟于法界,不离于此座,而遍一切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7. ^ 《大涅槃经》卷4:“如来之性,实永不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
  28. ^ 《瑜伽师地论》卷26:“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 (CBETA, T30, no. 1579, p. 428, a15-16)
  29. ^ 《瑜伽师地论》卷27:“若诸慢行补特伽罗,于界差别作意思惟。便于身中,离一合想,得不净想。无复高举㤭慢微薄,于诸慢行心得清净,是名慢行补特伽罗。由界差别净行所缘。” (CBETA, T30, no. 1579, p. 430, c1-4)
  30. ^ 《坐禅三昧经》卷上:“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
  31. ^ 思惟略要法》:凡求初禅先习诸观,或行四无量,或观不净,或观因缘,或念佛三昧,或安那般那,然后得入初禅则易。”
  32. ^ 五门禅经要用法》:“坐禅之要法有五门:一者安般、二不净、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
  33. ^ 智𫖮《释禅波罗蜜多法门次第》卷3:“二明内善者,即是五门禅。一阿那波那门。二不净观门。三慈心门。四因缘门。五念佛三昧门。此五法门通摄一切诸禅,发诸无漏故,名为内善。”
  34. ^ 智𫖮《释禅波罗蜜多法门次第》卷3:“此而言之,但说五门,则摄一切内善,具足数人所明。初贤五停心观发,与此有相开处。”
  35. ^ 智𫖮《摩诃止观》卷7:“若攀缘邪倒,当用因缘观治之。毘昙以界方便破我,今因缘破我,三世破断常二世破我,一念破性。此定若成,即与理观相应助开涅槃门。若睡障道罪起,即用念佛观治之,缘于应佛无相之相。”
  36. ^ 四教义》卷4:“问曰:此处何故,不说念佛三昧为五种耶?答曰:开因缘观,生界方便代也。界方便与南传佛教念诸佛相同,亦破境界逼迫障也。有人言:若作五度门,无念佛名。若作六度门,即明念佛度,治等分障道也。”
  37. ^ 智𫖮《释禅波罗蜜多法门次第》卷3:“数息门,即是世间凡夫禅。次不净门。即是出世间禅。诸声闻人所行。次慈心门。即是凡圣二人。为大福德修慈。入四无量心。次因缘门者。即是辟支佛人之所行。次念佛门,功德广大,即是诸菩萨之所行。”
  38. ^ 智𫖮四教义》卷4:“一明初贤:五停心观者,一阿那般那观,二不净观,三慈心观,四因缘观,五界方便观。此五通言停心者,停以停止为义,亦名五度门观。若人归依三宝受佛戒法,名佛四众弟子。若闻生灭四谛之教,因此发声闻心。欲观四谛,离生死苦,求涅槃乐。但此以五种烦恼,散动不定,如风中灯,当修五种观法。五种观法者,一数息观,二不净观,三慈心观,四因缘观,五界方便观。”
  39. ^ 蕅益智旭教观纲宗》:“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也。”
  40. ^ 《净土资粮全集》卷3:“五停心:多贪不净观。多嗔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
  41. ^ 《印光大师文钞》正编四:“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42. ^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1〈与谛闲法师书〉:“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
  43. ^ 释净土群疑论》卷3 :“四功德胜者。前小乘行但作四念处观。不能灭无量罪。今念佛一声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功德无量如经具说。故一念念佛功德。胜彼十万亿岁如救头燃作五停心观四念处观也。”(CBETA, T47, no. 1960, p. 50, a15-19)
  44. ^ 本雅难陀尊者. 禪修指南 (PDF) 第二版. : 55 – 56 [2021-04-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4).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