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赛蒂
莫札特
原文名
德语:Zaide
作曲家莫札特
形式歌唱剧
作品号K. 344
乐派古典主义
创作时间1780
作词约翰·安德里亚斯·谢科特纳
语言德语
首演
日期1866年
地点德国法兰克福

赛蒂》(德语:Zaide,读音Zay-Dee;常译为柴伊德等),原名《后宫》(德语:Das Serail),是作曲家莫札特一部未完成的德语歌剧,作品号K. 344, 创作于1780年。创作的缘起是177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要组建一个专门演唱德语歌剧的歌剧团队。加入这个团队的条件之一是作曲者必须创作一部喜歌剧作品。1779年,莫札特开始在萨尔茨堡创作《赛蒂》,但这并不是莫札特当时给这部作品的原名。《赛蒂》包括对话,因此归类为歌唱剧。莫札特只创作了第一幕和第二幕中的咏叹调和合唱,未能完成序曲和第三幕。

剧本作者是德国剧作者约翰·安德里亚斯·谢科特纳(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土耳其(当时的奥托曼帝国)。莫札特在完成《赛蒂》之前,转而开始创作《克里特王依多美尼欧》(又译作《伊莉亚和伊达孟特》),未再能继续《赛蒂》的创作。

《赛蒂》在莫札特生前寂寂无名,在其死后的1799年才被莫札特的遗孀康斯坦斯·莫札特重新发现。1838年,《赛蒂》的未完稿首次出版。首演于1866年1月2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以纪念莫札特110年冥诞。此后《赛蒂》获得了评论家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杰作的基础。其中的女高音咏叹调“Ruhe sanft, mein holdes Leben”(安息吧,吾爱)是音乐会中的常见曲目。

莫札特研究者约翰·安东·安德雷(Johann Anton André)是这部歌剧的出版人,剧名《赛蒂》就是他的创作。作为作曲家,安德雷甚至动手把这部作品补全。[1] 在莫札特创作《赛蒂》之前,安德雷的父亲老约翰·安德雷(Johann André)就为同一部剧本创作过歌剧。[2]

在现代演出中,莫札特的第32交响曲,作品号K. 318,经常作为《赛蒂》的序曲,因为其创作时间大概和《赛蒂》同时。第32交响曲也于意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比安奇的歌剧《被绑架的村姑》(La villanella rapita)中当序曲使用。莫札特的一些与《赛蒂》同时的咏叹调通常用作为《赛蒂》的终曲,比较常用的有《埃及王塔莫斯》(K. 345/336a)中的曲目。

风格[编辑]

《赛蒂》既不是喜歌剧,也不是严肃歌剧,而是包含了这两类歌剧的特点。《赛蒂》是莫札特两部可称为通俗剧的歌剧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埃及王塔莫斯》)。《赛蒂》中的很多非歌唱性的对话现已散失。现代有很多人试图补充谢科特纳的原本。

演出历史[编辑]

199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铸币局剧院(荷兰语Koninklijke Muntschouwburg ,法语:le Théâtre Royal de la Monnaie)上演了《赛蒂》,露辛达·柴尔兹英语Lucinda Childs为编曲兼导演。

2006年,为纪念莫札特250年冥诞,维也纳艺术节德语Wiener Festwochen上演了《赛蒂》,导演为彼得·塞拉尔斯(Peter Sellars)。塞拉尔斯的诠释后来也在纽约和伦敦登台。塞拉尔斯用莫札特的《埃及王塔莫斯》中的音乐把《赛蒂》补充齐全。原剧发生在鄂图曼土耳其,主角是奥托曼苏丹掳去的白人奴隶。而塞拉尔斯把剧情改在现代的血汗工厂,演员则改作黑人和亚洲人。伴奏为巴洛克室内乐组合科隆协奏团(Concerto Köln),指挥为路易斯·朗格里(Louis Langrée)。2008年,该剧在艾克斯-普罗旺斯音乐节(Aix-en-Provence Festival)再度上演,伴奏为萨尔茨堡室内乐团(Camerata Salzburg)。[3]

角色[编辑]

角色 声域 1866年1月27日首演阵容
(指挥: 佚名)
赛蒂(Zaide) 女高音 戴纳尔(Deiner)
格玛兹(Gomatz) 男高音 乔治·穆勒-格尔曼(Georg Müller-Gormann)
阿拉希姆(Allazim) 男低音 卡尔·皮希勒(Carl Pichler)
索里曼苏丹(Sultan Soliman) 男高音 卡尔·鲍曼(Carl Baumann)
奥思敏(Osmin) 男低音
扎拉姆(Zaram),近卫队领军 口白,无演唱
四奴隶(Four slaves) 男高音

梗概[编辑]

赛蒂是一名被奥托曼土耳其苏丹索里曼掳去的白人女奴。她爱上了一名叫做格玛兹的奴隶。索里曼发现后震怒不已,因为他暗中倾慕赛蒂。二人被抓之后,赛蒂选择和格玛兹一起过自由的生活,而不是苏丹宫廷中的优裕生活。阿拉希姆希望索里曼能把格玛兹当作一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第二幕最后的四重唱暗示赛蒂和格玛兹都将被处以死刑。莫札特的创作到此终结。

谢科特纳的剧本和法国作家伏尔泰(Voltaire)的五幕话剧《扎拉》(Zaïre,或作Zara)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扎拉》中,基督徒奴隶扎拉爱上了耶路撒冷苏丹奥斯曼(Osman)。但奥斯曼误以为扎拉爱上了另一名基督徒奴隶奈勒斯坦(Nerestan)。奥斯曼在暴怒之中杀死扎拉,然后自杀。奥斯曼的另一名囚徒路西格南(Lusignan)在逃生之后,发现扎拉和奈勒斯坦是他久已失散的儿女。

《赛蒂》和《扎拉》也有不同之处。《赛蒂》的第二幕暗示,赛蒂、格玛兹和阿拉希姆逃脱了索里曼的控制,但后来再度被抓。没有证据表明莫札特有意让赛蒂和格玛兹终成眷属。《扎拉》的结局对莫札特时代的观众过于凝重。这也许是莫札特未能完成《赛蒂》的原因之一。

知名咏叹调[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参照[编辑]

  1. ^ San Francisco Symphon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
  2. ^ Luke Howard. "The Singspiel and Moz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4
  3. ^ Dermoncourt, Bertrand (30 June 2008). "Le ratage Zaïde, la réussite Siegfri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xpress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