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中医专业学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中医专业学院,英文名称:The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Hong Kong ,简称港医专,香港首间利用国内中医药大学教材教学的全日制中医学院。1993年7月由法住教育机构霍韬晦院长创立[1][2],由当时暨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张大钊[3]教授担任院长。2002年前却静稍稍的被结束。

创办背景[编辑]

1985-1997年是香港政府积极计划规管中医药及回归后中医药发展安排的时刻,1989年8月,成立了“中医药工作小组”[4]并在1994年发表报告。1995年香港中医药发展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作出全港中医自愿登记及中医药培训的调查了解,分别于1997年[5]及1999年[6]发表报告。

当年香港的中医药教育,依赖中医师公会及热心人士设立的中医学院及研究院,提供晚间上课为主的自编课程,没有统一性。有见及此一群有心人借重张大钊教授丰富的高等教育经验及暨南大学的人脉,在获得法住机构霍韬晦院长鼎力支持下香港首间全日制中医学校:香港中医专业学院正式创立,张大钊教授任创校院长。课程是借镜国内(主要是暨大)的中医本科课程,并设有“法住中医学院门诊部”[7],作临床实习之用,学术水准及规模是比较完备的。

可惜当时中医没有社会地位,更非法定专业,要吸引年青学子入读十分困难;对中医有兴趣的成年人,也苦于当中医没前途,不足以养妻活儿,难于放下工作,在日间攻读中医课程,故此香港中医专业学院长期招生不足。面对经营困境该学院只可顺应市场也办晚间兼读课程,奈何因成本高昂,其学费较其他民办中医学院的课程贵多了,其签发的证书及文凭亦未获香港政府承认,故此生源仍然不足。而且,张院长曾任暨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及医院院长,退休回港后,仍然会回广州驻诊照顾病号,因此港穗两地往来。虽满腔热情,欲为香港中医药发展努力,最终力不从心,在资源不足,学生人数不多下,香港中医专业学院静悄悄的被淹没,短命的香港中医专业学院由创办到结束只在几年间,真是芸花一现,有多少人记得这段历史。

国际学术会议[编辑]

于1993年12月24至27日 由法住学院主辨、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协办“中国文化与中国医学”国际会议,与会达50多人,包括中、港、台及海外学者,是同类会议的第一次把医学提升到文化层次:深入讨论中医前景及中医人格等议题。是上世纪大中华两岸四地(包括:中、台、港及澳)首次中医文化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盛事。[8]

淹没的历史[编辑]

香港中医专业学院静悄悄的被终结了,连法住教育机构的官方网页也没有交待。该校原设在法住文化学院何文田总部冠华园大厦内,外墙钉有“香港中医专业学院”的名字,但随著法住总部2002年后迁往官塘,该学院的一些书籍被搬到观塘兴业街总部外,其他何历史痕迹都消失了。

课程[编辑]

1993-1999年3月前: [5]

针灸进修课程 (与暨南大学中医针灸培训中心合办):

  • 针灸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学
  • 中医内科
  • 中药学
  • 方剂学

参考文献[编辑]

  1. ^ 香港法住文化書院歷史沿革.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霍韬晦
  3. ^ 陋巷名醫 張大釗. [201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背景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8-05.
  5. ^ 5.0 5.1 香港中医药发展筹备委员会报告书 1997年3月
  6. ^ 香港中医药发展筹备委员会报告书 1999年3月
  7. ^ 1993年3月16日「法住中醫學院門診部」投入服務. [2011年12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27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法住学术会议特刊 第三版 2012年6月1日]


参考资料[编辑]

外部连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