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春卷柯南/三祝分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扰乱(旧译毁损性编辑扰乱性编辑)是涉及多个页面,旨在阻碍社群改善条目或建设百科全书的编辑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扰乱不一定是破坏,但破坏通常都是扰乱行径。社群应独立看待不同的扰乱个案,并考虑有关行为是否违反维基百科的方针指引。把不明显是破坏的行为视为破坏的编辑可能会疏远甚至赶走潜在的编辑,令百科全书受到损害。

扰乱性编辑不一定是故意的。不懂得正确编辑的用户或者缺乏社交技巧或写作能力的用户都有可能在无意间作出扰乱行为;这些行为尽管是善意的,但仍然对维基百科有害。

概述[编辑]

维基百科成功的基础在于开放参与。然而,某些人有时候会利用维基百科自由开放的特点,在维基百科推广特定观点发表原创研究提出倡议英语Wikipedia:Advocacy,或者自我宣传。我们接纳经可靠来源证实的重要少数观点,建设性编者偶尔也会犯错,不过也有编者会选择持续编辑条目,加入没有可靠来源佐证的资料,或者坚持以不合理的比重描述少数观点,造成持久的问题。

我们把这种编辑称为“扰乱性编者”(下称扰乱者)。总括而言,扰乱者一方面会破坏维基百科作为可靠来源的可靠性,损害维基百科,另一方面也会逃避社群处分,令建设性编者失去耐心,黯然离开维基百科。

单独而言不具有扰乱性质的单笔编辑可能是扰乱性编辑规律的一部分。扰乱性编辑在频率上可以很频密,也可以很稀疏,在范围上可以很狭窄,也可以很广阔,在性质上可以很相似,看起来也可能很不一样。

扰乱者可能会假装自己在建设维基百科,但我们可以从行为模式把他们和建设性编者区别开来。如果讨论无法解决问题,其他不涉及争议的编者也已经在互助客栈等讨论页达成共识,扰乱者一旦继续扰乱,就会遭到封禁,甚至更严重的纪律行动。在极端情况下,社群甚至可以进行讨论,决定是否对扰乱者实行全站禁制,逐出社群。

扰乱者即使遵守“回退不过三”规则,也不可以在社群援引本论述,对他们进行处分时利用这条规则进行辩护,因为“回退不过三”规则的原意“不是给回退页面一个特定数量的配额”。同理,其他编辑也要注意,回退扰乱性编辑并不是“回退不过三”规则的豁免范围。虽然破坏通常都是扰乱行径,但是扰乱不一定是破坏,因此建设性编者不应该违反“回退不过三”规则,而应该利用下方提及的处理程序解决问题。

扰乱性编辑的迹象[编辑]

本指引讲述明显屡次严重违反基本方针的行径,而不是理性编者可能不同意,且不易察觉的问题。

扰乱者表现出下列倾向:

  1. 偏激英语Wikipedia:Tendentious editing:无视其他编辑的反对,长期编辑一篇或多篇条目以追求特定观点。偏激编辑除了添加材料;也可能会进行扰乱性删除(例如反复删除其他编者加入的可靠来源)。
  2. 不能遵守可供查证方针;无法举证、引用不适合百科全书的来源、扭曲可靠来源、或制造原创研究。
  3. 胡乱提出来源请求:对已有来源的内容加入不正当的{{fact}}标记,借此暗示适当引证的条目内容成疑。
  4. 不乐见共识建立
    a. 在其他编者对自己的编辑提出问题/异议或要求解释时,反复漠视他们的诉求。
    b. 反复漠视其他编者对其操作的解释。
  5. 拒绝或不理会社群意见:拒绝接受调解和/或参与讨论,持续借编辑来追求特定观点,违背公正编者的共识。

此外,这样的编者可能:

6. 发起运动赶走建设性贡献者:违反Wikipedia:文明Wikipedia:不要人身攻击Wikipedia:条目所有权等方针与指引,或操控傀儡真人傀儡。这种低水准的违规行为未必足以令社群失去耐性,但能够令守法的建设性编者耗尽耐心,不再编写/维护特定条目。

阐释观点[编辑]

当某些人对方针与指引的实行方式感到沮丧时,他们可能忍不住把方针/指引生搬硬套,从而否定方针/指引及其解释。有时候,这样做只是为了在站内纠纷中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他们可能会以不受欢迎的英语Wikipedia:Reasonability Rule方式执行方针/指引,以达至修改方针/指引的目标。

这种手法是严重的扰乱行为。若你觉得方针有问题,您应该到方针讨论区提出你的意见。如果你只是不同意某人对条目的修改,您可以到条目讨论页或相关页面跟对方商议。

注意提出观点本身是正当行为,而阐释观点也不至于要扰乱维基百科。

没有或拒绝抓住重点[编辑]

我的编辑没有问题!

有时候,社群已经达成共识,认为转移话题更加有益。不过,有的编者却在一段时间之后,坚持己见,挑起纷争,扰乱社群。

如果社群否决您的观点,即使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您也不可以继续强推自己的立场,直至成功为止。他们这样做,并不是说他们漠视您的声音。这时您不应该继续发言,而是应该聆听别人,思考别人的发言内容,同时尽力了解他们的观点,求同存异。不要混淆“倾听”与“同意”。

有时,出于善意的编者可能会一直作出扰乱行为,浪费社群资源,例如坚称自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虽然维基百科鼓励编者更新页面,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不过有时候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去做这种事情。如果社群已经穷尽力气补救错误,教导他们方针和指引,却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社群可以对他们实施封禁或编辑禁制。

与建设性编辑的区别[编辑]

编者经常在条目加入少数观点。这样做符合维基百科的宗旨,只要他们贡献的内容可供查证,并按照观点的重要性安排合理的比重。内容的举证责任在加入内容的编辑和希望保留内容的编辑身上。

Wikipedia:中立的观点提到:

中立性要求条目应该公平地表达所有以可靠来源发表的重要观点,并应与每个观点的显著性成比例。⋯⋯通常来说,条目不应给予少数观点与更受欢迎的观点同样多的描述,且通常根本不应包含极少数的观点。

可供查证和值得关注的的观点包括声誉良好,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介绍的原科学英语protoscience。编辑可以合理表述可靠来源记载的纠纷和争议;引用主流学术期刊、教科书和专著上的观点本身并非扰乱。但这项豁免不适用于已经解决的争议,例如支持地心说的观点不应该加入到条目中(不过争议本身仍然值得一提)。

有时,出于善意的编者可能被边缘出版物误导,或者在阐述来源时无心犯错。他们一时间可能会有条有理地捍卫自己的立场,然而在发现更佳的来源,或者从其他编辑得到不偏不倚的反馈之后,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意图逃避侦测[编辑]

恶意扰乱者可能会以下列方式逃避纪律处分

  • 长期进行编辑,构成明显的扰乱规律,但是单独而言,没有一笔编辑具有扰乱性质。
  • 主要在讨论页进行编辑。这种扰乱行径可能没有直接损害条目,但往往会阻止其他编辑就如何改善条目达成共识。
  • 他们可能不会攻击他人,避免违反文明方针,但仍然干扰其他编辑以文明的方式合力编辑,互相讨论。
  • 只编辑两三篇监视人数不多的页面。
  • 和上一点相反,在大量页面进行编辑,令其他编辑难以通过监视列表检查足够数量的页面,发现扰乱行为。

但无论如何,这些扰乱行为都违反了维基百科的方针和常规。

处理扰乱者[编辑]

社群可动用以下程序处理扰乱问题,但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编辑应迅速到Wikipedia:管理员布告板/其他举报扰乱者,甚至通过任何恰当的方式请求管理员实施编辑禁制。但总体而言,在大部分情况下,逐步加大社群的介入程度会比较有利,社群也希望通过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使问题得到解决。

  • 疑似扰乱者作出第一笔非百科式编辑:
    • 假定善意。无来源或非百科式的资料应予回退,但不要攻击对方是扰乱者。Use an edit summary which describes the problem in non-inflammatory terms. Stay very civil. Post to talk page asking for discussion and/or sources. Consult Do not bite the newcomers, and be aware you may be dealing with someone who is new and confused, rather than a problem editor.
  • 如果对方还原或回退:
    • 如果这次对方有引用来源,则予放任,如果对方既没有引用来源,也没有在讨论页回复,则予回退。Ensure a clear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ce in opinion is posted by you at the article talkpage. Refer to this thread in your edit summary. If possible, suggest compromises at the talkpage.
  • 如果对方继续回退,并加入没有来源的资讯
    • 继续回退,并在管理员布告板(其他)寻求管理员协助。Provide diffs of the multiple reverts by the tendentious editor. Keep your post short (no more than 250–500 words), well-diffed (multiple diffs showing evidence), and focus on user conduct issues (the tendentious editor is not engaging in discussion / is inserting unsourced information / is ignoring talkpage consensus). Try to avoid going into detailed article content issues at ANI, as it may reduce the likelihood that an admin will understand the complaint. Note: To be most successful at ANI, your own history must be clean. At all times, stay civil, and avoid engaging in multiple reverts yourself.
  • 如果偏激编者有引用来源,但是来源质素欠佳,或者来源内容被曲解
  • If attempts at dispute resolution are rejected or unsuccessful, or the problems continue:
    • Notify the editor you find disruptive on their user talkpage.
      Include diffs of the problematic behavior. Use a section name and/or edit summary to clearly indicate that you view their behavior as disruptive, but avoid being unnecessarily provocative. Remember, you're still trying to de-escalate. If other editors are involved, they should post their own comments too, to make clear the community disapproves.
  • If tendentious editor continues reverting:
    • 使用模版{{subst:uw-disruptive1}}、{{subst:uw-disruptive2}}、{{subst:uw-disruptive3}}和{{subst:uw-vandalism4}}警告对方。
    • Assuming it's one editor against many at this point, continue reverting the tendentious editor. If they exceed three reverts in a 24-hour period, file a report at 编辑争议布告板 (but be careful you don't do excessive reverts yourself!). However, one tendentious editor cannot maintain problematic content in the face of multiple other editors reverting their edits.
  • 如果偏激编者没有违反回退不过三规则,或者没有编辑能够If tendentious editor is not violating the three-revert rule (3RR), or there aren't enough editors involved to enforce Wikipedia policies:
    • File another report at ANI.
  • If editor continues to ignore consensus of any decision reached at ANI:
  • 如果封禁无法解决问题,或者您已经尝试过所有可行的途径,但仍然得不到管理员的注意:

封禁和制裁[编辑]

  • 扰乱者初犯将被警告,若警告无效则封禁24小时。解封后如再犯,封禁期限将相应延长。
  • 纯扰乱用户很可能会受到永久封禁

把〈Wikipedia:扰乱性编辑〉改名为〈Wikipedia:扰乱〉并将之重写及升格为行为指引[编辑]

  • 社群对反破坏破坏十分重视,但对于扰乱行径一向缺乏识别能力(如同POINT, GAME)
  • 原文创建于2012年,但一直未成为正式的态度指引,主要原因是原文翻译腔浓重,难以理解⋯⋯
  • 翻译自英文版,但已按照站内相应页面的状态进行局部改写。欢迎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