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水西/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性论

人性论是有关人之天性(human nature)的理论。

此处所谓的,包括古今中外人类之全体,所谓天性,指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性质或特征,而不涉后天的,受环境影响的,因人而异的部分。

人性与人性论[编辑]

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人性。也就是说,具有人性的生物才是真正的人。以此观之,人性论不只是有关“人是什么”的主张,也涉“何者为人”的判准。

在近代,有关人之天性为何的研究,可以从心理学生物学遗传学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探索,或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但是在传统上,人性论非仅只是从经验及现象中,经由观察、实验、或统计,片面地归纳出人之某些特征,而是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探求人所以为人的,普遍的、绝对的、终极的特质。也就是说,对做为物种而存在之复杂性,进行哲学的把握;并提出较深刻的,具根源性的说明。以回答诸如“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人可以成为什么?”“人的终极价值为何?”等问题,并进一步以理论推演说明上述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西哲亚里斯多德理性灵魂区分人与其他动物,主张理性克制非理性是德行的必要条件;孟子则以性善为人之异于禽兽者,视人性为人伦实现的内在根源。

中国人性论概述[编辑]

在中国,人性论的历史甚是悠久。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可谓中国人性讨论之滥觞。其后有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董仲舒天人同类。隋唐时,佛教大兴,佛学中有关本心佛性关系的讨论,扩大传统儒学的视野,使人性理论之思维深度更加超绝,导至其后以心性之学为主的人性论思潮。北宋张载将人性二分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1],天地之性是先天的,是善的根源。南宋朱熹继承张载及程颐,进一步主张性即理[2]心统性情[3]。明代王阳明则认为心,性不应二分,主张心即性,性即理,故心即理[4]。阳明之后,心性之讨论日益玄虚而常流于空谈。清学者戴震转以血气心知论人性[5],强调“理者存乎欲也”。试图修正宋、明儒在“灭人欲”上的偏执[6]

西方人性论概述[编辑]

西方人性论大约可分三种形态:形上学的,基督宗教的,及自然主义的。古希腊时代多从形上学伦理学角度讨论人性。例如柏拉图认为人性是人的理型亚理斯多德理性的灵魂来区分人与其他动物,并以服从理性是德行及幸福人生的关键条件。基督宗教兴盛之后,多从圣经的观点,谈论人性及人的地位。例如人的形象,人的堕落,原罪,及救赎等。

近代西方之启蒙运动,促使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兴起,在思想上逐渐自形上学及基督宗教的笼罩中解放。十八世纪卢梭以自然为主调的人性论,重视人的情感及本能*。其后有休谟以情感的角度[7]康德以理性的角度[8],分别提出不同的人性论及道德哲学。十九世纪达尔文演化论的提出,进一步为人性提出生物学上的解释[9]

当代人性论概述[编辑]

当代西方在人性论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承续原有的基础发展,另一方面,承自然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从演化伦理学[10],社会生物学[11]等角度,对古老的人性论重新做哲学检视。

在中国儒学方面,当代亦有牟宗三以道德创生论述实体意义之心性[12];以及傅佩荣以人性向善传统性善论提出新的命题及论述[13]

参考文献[编辑]

  1. ^ 张载《正蒙·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2. ^ 《朱子语类.卷五.性理二》“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 在事唤作理。”
  3. ^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张子之书》“性情皆因心而后见,心是体,发于外谓之用。”
  4. ^ 王阳明《传习录“心即性, 性即理, 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心也, 性也, 天也, 一也。”
  5. ^ 载震《孟子字义疏证》“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粗略言之,血气指身体,心知为心灵知觉意识。
  6. ^ 钱穆《中国思想史》,页199-208。
  7. ^ 参考休谟《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40)
  8. ^ 参考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1785)
  9. ^ 参考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与性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1781)
  10. ^ 参考Joyce ,Richard, 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2006.
  11. ^ 参考Wilson, Edmund O., On Human Nature , 2004.
  12. ^ 参考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71;《心体与性体》,2001
  13. ^ 参考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2010。

研究书目[编辑]

  • 张松礼:《人性论》,台北: 幼狮,1967年。
  •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台北:台湾商务,1988年。
  • 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兰台出版社,2001年。
  • 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北:台湾商务,1971年。
  •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 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台北:联经,2010年。
  • Wilson, Edmund O., On Human Natur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Joyce ,Richard, 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6.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