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izag/s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年快乐[编辑]

祝Aizag新年快乐。

望这年有更多军事方面上的交流。--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0年12月31日 (四) 16:08 (UTC)

感谢,阁下也是。--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0年12月31日 (四) 16:45 (UTC)

RE[编辑]

改回了,对此抱歉。--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1月1日 (五) 14:20 (UTC)

牛年快乐![编辑]

牛年快乐
感谢阁下这么多年仍持续贡献优质条目(记得以前您的帐号名称更长?)期待阁下大作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完工,谨祝阖家安康、工作顺利! Labyrinthulomycetes🦠 receptor 2021年2月12日 (五) 20:49 (UTC)

感谢帮忙[编辑]

感谢您的帮忙,我绘画不太行。 主要是挖空了周边公国的地名,突显特维尔的独特性,原图很多地方也有,包括俄国一些票友网也能找到。 https://coollib.com/i/49/343249/_023.jpg 我可以翻译地名给您,因为我真不懂在图中改文字,请您稍等,我先译了特维尔国内的地名。--折毛留言) 2021年3月30日 (二) 16:01 (UTC)

图正中 特维尔 Тверь 附近河流名 伏尔加河 Волга 特维尔察河 Тверца 特马卡河 Тьмака 博尔达河 Болда 苏沙河 Шоша 梅德韦季察河 Медведица

镇名 梅德诺耶 Медное 米库利 Микулин 罗纳 Родня 祖布佐夫 Зубцов 霍尔姆 Холм 卡申 Кашин 白戈罗多克 городок (Белый городок) 科萨耶蒂 Косяятии 斯维亚托斯拉维哨站 Святославле позе 克林 Клин 霍拉奇(普戈雷耶-戈罗迪茨)Хораач (Погорелое Городище) 戈罗多克(斯塔里察) Городок (Старица)

  • 注:实控的立陶宛方叫戈罗多克,在特维尔方叫斯塔里察

持续更新--折毛留言) 2021年3月30日 (二) 16:31 (UTC)

    • 先译到此,我要睡了,图右下那一团四个点连起来的是伊凡·亚历山德罗维奇建来防备特维尔军入侵的。沃罗比夫在书中也不肯定科罗马要塞群的的规模,这些要塞的指挥部在卡尔马诺沃 (Карманово),两边有湖,峡谷地形易守难攻。但卡申斯基在1364年直接绕了过去,我想就像是马其诺防线一类,太阳底下果然没有什么新鲜事(茶)--折毛留言) 2021年3月30日 (二) 17:04 (UTC)
  • 特维尔北方边境

克索沃-戈拉Кесова Гора

  •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

城镇 托尔若克 Торжок 特里宾斯科耶 теребеибское (图右上)乌格里奇 углич

  • 莫斯科大公国没有城镇
    • 德米特罗夫公国(莫斯科属) 德米特罗夫 Дмитров 卢莫斯纳 Лумосна
  • 斯摩棱斯克共和国

勒热夫 Ржева


原图全部城镇翻译完成,阁下要改用颜色标记我也支持,因为现在不好理解,国界以虚线标出也不容易看清楚,不过我理解沃罗比夫的做法,因为那个年头没有明显的国界线,国界都是动态变动的。 即便在特维尔公国内亦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卡申公头衔的瓦西里公在1340年没有掌握卡申城?因为瓦西里公卷入次兄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的叛乱罪,他被三哥康斯坦丁没收北边领地, 只留下南方沼泽地为主的半个卡申领地+杜布纳领地(瓦西里公领地塞斯马拉河西边那片地)。

有颜色比较容易分辨阵营,以及另一重意义上,可以看出特维尔自伊凡一世后再统一的不易。夹在三大国狭缝中,一步步再兴起,即便1352-1353年黑死病夺去公国近40%人口,也能在三十年内将三大国分别打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折毛留言) 2021年3月31日 (三) 15:02 (UTC)

    • 囧rz……我看了原图也找不到,不知道是不是小妹弄混了伏尔加河Волга,阁下可以不管它--折毛留言) 2021年3月31日 (三) 15:15 (UTC)
    • 更新河流

罗河 Лобь 暗河 Тбма 塞斯马拉河 Сесмра 普萨河 пукша 舍雅河 Циа 科罗热奇纳河 Корожечна 卡申卡河 Кашинка 亚乌扎河 Яуза 拉马河 Лама --折毛留言) 2021年3月31日 (三) 15:36 (UTC)

    • 更新河流

库利亚河 Кульлииа 洛纳什河 Локнаш 亚赫罗马河 Яхрома 杜布纳河 Дубна 维尤卡河 Вьюлка 霍姆希亚河 Хомчшииа 卡萨河 Каза 奥苏加河 Осуга 特洛斯纳河 Тросна

应该快结束了,伏尔加河出现了几次,其他有遗漏请告知--折毛留言) 2021年3月31日 (三) 16:11 (UTC)

感谢,已经接近完成

  • 上方诺夫哥德罗共和国>诺夫哥罗德共和国
  • Тбма 上外专业译俄国地理书的倪波老师意译成暗河,我认为比我的更好。
  • 霍尔姆公国领(黄色)中两个有括号的地名建议分第二行,因为现在被边境线挡下来了。

主要还是弗谢沃洛德·亚历山德罗维奇一方强行改名所致,括号内的是原名。

  • 不知道阁下会否为周边三大国加上颜色?

要是会,建议莫斯科和特米德罗夫公国颜色相近,标示出两者的关系。 另外不知道阁下有否发现,乌格里奇南方空白处虚线有两条,因为中间有雅罗斯拉夫尔公国的领地,两国国土是接壤的。不过它影响不大,应该不需特地标示--折毛留言) 2021年4月1日 (四) 02:15 (UTC)

  • 明白了,那应该可以了,感谢阁下的帮忙。我正在用word写1347-1352特维尔公国内战,图片也可以加在新条目上。另外想请教您这种修图技术要如何学?毕竟日后要汉化图片也用得上,常常麻烦别人也不好意思--折毛留言) 2021年4月1日 (四) 04:02 (UTC)
  • 感谢阁下指教,我稍后去找几张类似图片练手。我目前打算先学画这种势力图,之后画一些经济相关的,包括粮产量,贸易路线等等。经济方面的东西可能更需要图表说明,维基也不能像一些历史网站上传有版权的电子书插图,只能自己绘画。--折毛留言) 2021年4月1日 (四) 07:39 (UTC)

美国南北战争北军编制译法[编辑]

想问美国南北战争北军编制译法有没有中文来源的译法 ?

如没有,以下编制应怎样译呢 ?

  • Military division:战区 !? 军区 !?
  • Department:军部 !? 部 !?
  • District:军分区 !? 分区 !?

谢谢。--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4月1日 (四) 22:50 (UTC)

@Comrade John我并不清楚,就我所能取得的范围内,南北战争的相关书目很少,比较详尽的大概也就《火的考验:美国南北战争及重建南部》和台湾方面比较代表性的《美国南北战争研究》(李恭蔚著),不过前者只能透过全国图书参考去50页一次次下载后搜索,费工费时,后者虽然图书馆有,但近期才走过一趟,短期内是不会再去的。--Aizag留言) 2021年4月2日 (五) 12:54 (UTC)
明白,因为小小事情而再去是颇不值得的,那么下个月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4月2日 (五) 12:59 (UTC)
@Comrade John暂无此计画,我可以外借的书是有限的,不会因为一本书特地跑一趟,必定等我手上的书消耗完价值再一次全部换过。--Aizag留言) 2021年4月2日 (五) 13:22 (UTC)
……明白。--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4月2日 (五) 13:25 (UTC)

您好[编辑]

敝人最近根据英维FA扩充了第五次反法同盟,经Comrade John推荐,想邀请您协助审阅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谢谢您。--A22234798留言) 2021年5月5日 (三) 09:58 (UTC)

@A22234798您好,正如Comrade John所说,较为古典的军事史并非我所长,但我还是稍微提一些问题:
  1. 引用模板请统一格式,目前是哈佛式与sfn混用,两者效果呈现不同,既有“页”也有“p.309”两种。
  2. 有些注解内容明显能融入正文中,或无须特别将原文写出。前者例如“而且还充当抢匪”,在正文中几乎能直接写成“许多叛军逃入山林并沦为盗匪”,我觉得没起到额外的说明或补充之用,“并造成拿破仑麾下首名元帅战死”同样道理,可写成“,拿破仑麾下也首次有元帅(拉纳)战死”。
  3. “大军团”这种特种单位名称请全部加入括号。
  4. “反抗军”一侧各国的情况,我建议用单一注解,放在反抗军的后面统一解释,而不是分作各国这样短短一句、却拆成好几个注解解释。
  5. 用字不够精准或是错误的翻译,看到几句:
原文 您的译文 我的译文 评析
The decline in the tactical skill of the French infantry led to increasingly heavy columns of foot soldiers eschewing manoeuvres and relying on sheer weight of numbers to break through, a development best emphasized by MacDonald's attack at Wagram. 法军步兵的战术能力下降,导致越来越庞大的士兵阵列开始避开行军调度,也越来越仰赖人数的绝对优势来进行战线突破,麦克唐纳在瓦格拉姆战役中的进攻更能完全说明法军此一变化 由于法军步兵的战术能力衰退,使其大编队的徒步士兵逐渐倾向放弃机动性,转而仰赖人数优势来实施突破,麦克唐纳在瓦格拉姆战役发起的进攻便是明显的一例。 “manoeuvres”在这里应译作“机动性”,是一种仰赖士兵素质的战术技能,通常跟侧翼攻击、包围歼灭绑定,“行军调度”在中文却是较常用于单纯的移动,与步兵战术能力的下降联系不大。
Although Napoleon's manoeuvers were successful, as evidenced by overturning the awful initial French position, the growing size of his armies made military strategies more difficult to manage. 虽然拿破仑透过翻转法军初期糟糕的布阵所做的军事调动相当成功,但不断扩大的军队规模仍旧让他更难执行军事战略。 尽管拿破仑的机动布署有效扭转了初期法军恶劣的布阵,但麾下军队规模不断扩大,使他在处理战略问题时越发困难。 我觉得原译很绕口,另比起“执行战略”,我认为“处理战略问题”更加符合拿破仑这个一介人类所能作的事情之描述。
Englund describes the war as "the first modern war" for the use of "symmetrical conscript armies of singularly large size," that were divided into corps and commanded decentralized in theatres. He concludes that "it was a war of magnitude and maneuver more than before and the decisive factor was attrition more than dramatic one-(or two-)day pitched battles." 英格伦将这场战争视为“首场现代战争(the first modern war)”,因为这场仗开始出现“单一庞大的对称征兵军团[nb 21]”,并被分为多个兵团同时下放指挥权到各个战线。而他的结论是“这是一场比往更大规模、更需要进行军事调动的战争,同时这场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一或两天的关键激烈战斗,而是在于消耗战[nb 22]”。 英格伦将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称作“史上第一场现代化战争”,认为此战各国逐渐出现“规模异常庞大的征兵军团”,并被分作多支军、下放指挥权到不同战区作战。他还为此做出结论,认为此战是“一场规模更大、机动性更胜以往的战争,且决定胜败的不再是仅凭一、两天的决战,而是(双方)人员物资的消耗。” 我认为原文既然用到了“armies”与“corps”,且讲到“现代化”,那这里应是代指现代军事编制的,有意思的是这个编制单位也是拿皇创立的([1])。“singularly”为单纯误译,而那个“symmetrical”从字面上来看叫“对称”,要怎样翻译是一大问题,我觉得不太能直观的翻成对称,它的意思可能有两种:
  1. “对称的”:指你(法军)有我(反法同盟军)也有,表示双方都搞出现代化的军团编制单位,法国是军事上的先行者,但其他国家也在学习并逐渐跟上。我倾向这方面的解释,左边翻译也基本承袭此意,直接以“各国出现”表示“你有我也有的情况”。
  2. “匀称的”,指编制符合现代标准、具有平衡性的“军团”组织。
另外,在这里跟您说声不好意思,现在我是比较不想去审阅条目了。这很费时费工,在基于志愿、实在不多的编辑时间我希望能全为自己所用。即使是编者独自阅读文献整理后原创的条目,审核的沟通我觉得是很花时间的事情(上面这些也花了我不算短的时间,且有时难免会与原作者出现摩擦),出于礼貌,我也会放下手边事务优先处理。何况是译者翻译其他语种的作品,需要猜测原文作者意思、反复揣摩和选字、难以透过原生语言(汉语)轻松地写出来。基于上述,除非文章水准实在是离谱、叫人看不过去,或是条目主题我很有兴趣,否则我现在基本不太主动对条目编修表示意见了,希望您另请高明代为审理。--Aizag留言) 2021年5月5日 (三) 19:25 (UTC)
谢谢您拨冗给予的建议,也不好意思先前冒昧地邀请您,还让您花了不少时间来看,敝人会针对这些建议在条目上继续进行内容与格式的编纂调整,并再次感谢您。--A22234798留言) 2021年5月6日 (四) 01:17 (UTC)

我讨论页的事情[编辑]

我是觉得奇怪,为甚么您会删掉机器人今天发到我讨论页的《维基百科政策简报》呢?(虽然我平时不会看就是了,因此我没有回退:)--春卷柯南-发前人所未知 ( ) 2021年5月6日 (四) 14:03 (UTC)

这样啊⋯⋯我也会碰到这种事儿,不过要是这样,我会先回退自己的编辑(因为我的监视列表好些都在客栈和条目评选)。--春卷柯南-发前人所未知 ( ) 2021年5月6日 (四) 14:15 (UTC)

问问看法[编辑]

余光中的《中文的常态与变态》。--7留言) 2021年5月8日 (六) 10:52 (UTC)

@Jarodalien我知道你先前曾表达过语法西化的问题,但也跟你认知的一样,身为台湾人的我对文中提出的问题不怎么在意,仅有一些浅见。我表达得不太好,但读下去我真觉得余反应过度、似乎中文要因此被西方文化消灭了,例如按他的观点“爱国主义”应该直接缩略成“爱国”、““人们”实在是丑陃的西化词”、“可读性”是伪术语。“最……之一”逻辑不通也想当然的拿出来讲了。以最后一例来说,我在写作时如果不知道实际序列、又或那东西无法量化,我能不能用“最....之一”呢?麦克阿瑟在一战中当上将军的年龄远远低于周边的同事们,但并无证据他是最年轻者,照余的说法我似乎不能如此强调,只要写他是一战中“年轻的将军”就好了?那还不如不要写。“曾当过麦克阿瑟七年副官的艾森豪是最了解麦克阿瑟的人之一”,“了解麦克阿瑟的程度”无法量化为数字给人排序,但艾森豪想必是只见过麦克阿瑟一面的蒋中正了解,是否比罗斯福了解就不知道了,艾与罗频繁地跟麦打交道,两人都远比其他人了解得多,而其之一当然只能用“最....之一”。余说道“英文文法有些地方确比中文精密,但绝非处处如此。有时候,这种精密只是幻觉,因为“精密”的隔壁就住着“繁琐”。”但就我所见,这个“繁琐”就是无可奈何“不精准”下又想表达某些意思而不得不为之的产物。--Aizag留言) 2021年5月8日 (六) 12:35 (UTC)
“曾当过麦克阿瑟七年副官的艾森豪是最了解麦克阿瑟的人之一”这个我是觉得说“XX非常了解XX”就行。我不觉得他的观点是“似乎中文要因此被西方文化消灭”,但我赞成汉语应该避免化简为繁,“麦克阿瑟在一战中当上将军的年龄远远低于周边的同事们”单就这个意思,我大概会写“XX入将时远比他人年轻”吧,“可读性”的确是我无法接受的“伪术语”,当然,只是说现在无法接受自己写出这种内容,所以我通常只强调几岸几地操持不同语言。“无可奈何“不精准”下又想表达某些意思而不得不为之的产物”我个人认为有很多情况下这不过是对汉语还不够熟悉,习惯了记者、科学家的文体,毕竟现在即便大陆的记者,汉语算得上入门的也没几个,科学家因术业有专攻更是如此。--7留言) 2021年5月8日 (六) 14:44 (UTC)
@Jarodalien这没办法。语言也是积习而成,哪怕是被认为错误、冗赘的修辞用法,我也无意在这方面争论。--Aizag留言) 2021年5月8日 (六) 15:53 (UTC)
我也无意争论,只是交流看法。--7留言) 2021年5月9日 (日) 01:20 (UTC)

通知[编辑]

您有新的留言 您好,Aizag。您在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有新的留言或与您有关的消息。
此回复通告添加于2021年5月23日 (日) 06:07 (UTC),您可以通过移除{{Talkback}}随时移除本通知

--CreeperDigital1903 2021年5月23日 (日) 06:07 (UTC)

RE[编辑]

图锦不切齐是中右那张图所致 ?

至于排序,使用“Template:Unbulleted list”,然后将其隐藏如何 ? 反对票是怎样的一回事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5月28日 (五) 17:29 (UTC)

那么排序用回顿号算了。至于中右图,用挂满勋章的罗科索夫斯基外套那张如何 ? 让读者知道大概排序。当然“勋章、奖章配戴顺序”和“略章配戴顺序”如有图就好了、只看字,不知哪里是内,哪里是外的。--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5月28日 (五) 17:52 (UTC)

军事上,有很多东西,图文并茂才能知全豹的,只有文字的话,读者只能天马行空而已。“顺序”如有原创图是最好的,但这不能强求。--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5月28日 (五) 18:13 (UTC)

明白。--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5月28日 (五) 18:23 (UTC)

话说苏联在1922年成立,Infobox中前身国部份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励制度”内连,那么存在时间部份是否应写1922年至1991年,而非1918年至1991年呢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6日 (日) 19:13 (UTC)

除了俄罗斯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否也有自己的国家奖励制度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6日 (日) 19:22 (UTC)

明白。--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6日 (日) 19:33 (UTC)

斯拉夫语族国家人物条目命名常规[编辑]

最近Iokseng将一些俄国人条目,由三名制移回“名+姓”二名制,如约瑟夫·斯大林拉夫连季·贝利亚,理由是命名常规方针。

但阁下和一些用户,将俄国人条目,由二名制移至三名制,理据为俄苏人名皆采用三名制。

那么阁下不跟方针移动,理据除了俄苏人名皆采用三名制外,还有甚么 ?

这可能会出现移动战,用不用和Iokseng谈谈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15日 (二) 19:17 (UTC)

说实话,我也不在意,只是影响导航模板内部链接,要改而已。格·康·朱可夫缩写甚么,主要是令行文和导航模板排板美观,而且出版物也有用缩写吧 ?

阁下无意去发起这话题就算了。--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15日 (二) 19:44 (UTC)

涉及俄苏人名第一次出现行文,要么格·康·朱可夫;要么格奥尔基·朱可夫,之后一直朱可夫。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或许太长,而且康斯坦丁诺维奇不常列出。--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15日 (二) 19:53 (UTC)

Re:关于蒂尔皮茨占领胶州湾[编辑]

恕我鄙陋,Tirpitz占领胶州湾的说法以及有关的辟谣文我脑中一点印象都没有。我看到《德国侵略山东史》出版于1989年,大陆八十年代时大概才刚开始重启地方史研究编纂,所以大概时而会出现明显谬误。不过我看了一下1984年的《青岛文史资料 第五辑》,里面有篇《德日侵占青岛及我国接收青岛的经过》提到率领德舰的是棣利司(棣德利的另一种早期译法)。后来的《青岛市志》也没有出现过这个谬误。或许棣德利率德军占领胶州湾在青岛学界看来一直是可确定的史实,因此大概也不需要专门辟谣。——StefanTsingtauer留言) 2021年6月21日 (一) 05:09 (UTC)

暂存区29[编辑]

在Commons找到这张图。

这应该可代替被CommonsDelinker删掉那张图吧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25日 (五) 19:37 (UTC)

其实Commons还有一张,清晰很多。但一来它们没有被剪辑成右图那样;二来它正被提删。

如果不一定要用肖像画,Commons有大量图可代替。

其实勃列日涅夫挂满勋奖章的军服照或画,更突显出当时苏联勋奖章滥发成风的情形,但可惜Commons没有。--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25日 (五) 22:47 (UTC)

找找Medalofdead、折毛和不寐听江,看看有没有头绪吧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27日 (日) 16:50 (UTC)

无论如何,只剩下“荣誉称号”这个硬骨头吧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27日 (日) 18:11 (UTC)

是的,别拆。现时的条目是介绍整个制度,而非某一部份荣誉。要拆分就要更多资料去介绍拆分了的东西。--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27日 (日) 18:20 (UTC)

话说,有没有想过再去中、英、俄维的维基百科图书馆去寻求相关资源 ? 当然俄维可能要折毛或其他懂俄语人士协助。--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27日 (日) 18:34 (UTC)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编辑]

Aizag你好。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封锁拉包尔”部份的图片被改,导致与描述不符。

需要修改。--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6月27日 (日) 08:31 (UTC)

编制数字译法[编辑]

Aizag你好。

最近有用户将一些军级编制条目,由数字移动至汉字。例如越南共和国第三军〈Quân đoàn III,原为越南共和国第3军〉

我想问,编制涉及罗马数字〈例如上面例子〉或英语〈例如Eighth United States Army〉,是否存在着硬性规定,一定要译成汉字,即三和八 ?

军事著作是否也是这样 ?

望解疑,谢谢。--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7月5日 (一) 21:09 (UTC)

回应[编辑]

实在不好意思,近日现实事务繁忙,无暇前来维基编写条目 ,故今日才看到留言 苏联史并非本人所长,本人以ПОЧЕТНЫХ ЗВАНИЙ СССР搜了一下,发现都是以15+9(1988年除去)形式为主,与阁下编写之条目相同,63那个我找不到可信性高的来源,因为你给出的libussr那个是来自苏联法令网的资料是一份可信度高的文献,除了原档案扫瞄件可以推翻外,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63个为假。唯一可能例外是俄国内战后的动乱时期,那时候是滥发荣誉且纪录混乱的时期,但即便是这样应该也有相应勋章传世,如勋章的纪录也找不到,即可证伪。 --折毛留言) 2021年7月12日 (一) 03:13 (UTC)

苏军Aviation译法[编辑]

如依照阁下所言,那么Medalofdead的条目,编制中带有Aviation的,都应叫作“航空兵”,例如“128混成航空师”改成“第128混成航空兵师”和“第888歼击机团”改成“第888歼击航空兵团”?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7月15日 (四) 13:20 (UTC)

一些带有机种名的航空兵编制,不译“机”字,只译“机”之前的动词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7月15日 (四) 13:27 (UTC)

@Comrade John《泥足巨人》第22页有给出包含番号的命名方式,写的是如“轰炸航空兵第26师”、“歼击航空兵第68团”、“校射侦查航空兵第23大队”这种,2015年由吴荣华所著的《苏俄远程战略航空兵全史》也采用此种译法(兵种在前,番号在后)。至于台湾翻译版本我从2013年出版的《二战苏联精锐装甲部队》翻到是采用“战斗机航空师”、“轰炸机航空团”、“第588夜间轰炸机航空团”这种翻译……--Aizag留言) 2021年7月15日 (四) 13:53 (UTC)

....... 《二战苏联精锐装甲部队》译得很怪。如要统一,还是用《泥足巨人》和《苏俄远程战略航空兵全史》的译法吧。--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7月15日 (四) 14:00 (UTC)

@Comrade John不好说吧?这就算是两岸不同的地方啊。--Aizag留言) 2021年7月15日 (四) 14:01 (UTC)
另外,泥足巨人有不少可以参考的翻译名字,这本书在b-ok.global有扫本,你可以找找。--Aizag留言) 2021年7月15日 (四) 14:21 (UTC)

退休 !?[编辑]

惊见阁下清空Sandbox和改了status。真是退下来吗 ?--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8月20日 (五) 19:55 (UTC)

有一些Sandbox可是阁下多年来的原创心血,删掉了、放弃了,颇可惜。--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8月20日 (五) 20:13 (UTC)

说实话,想它们保留,可以看到阁下多年来的心血、历程、文笔,但为了不给人白抄,只好如此。-- 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8月20日 (五) 20:18 (UTC)

军事星章
无论如何,感谢阁下多年在军事方面的付出。有缘再会,Aizag大师。--约翰同志-条目裱糊匠留言) 2021年8月20日 (五) 20:2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