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典范条目评选/代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代谢[编辑]

13支持,1反对 =>特色--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8月15日 (五) 01:40 (UTC)[回复]

Webridge根据英文版特色条目翻译的一个条目,内容全面、翻译准确、注释充分。—长夜无风(风过耳) 2008年8月1日 (五) 10:12 (UTC)[回复]

支持[编辑]

  1. (+)支持长夜无风(风过耳) 2008年8月1日 (五) 10:12 (UTC)[回复]
  2. (+)支持,现在生物课正好在上这个,可以当作一份清晰的补充资料使用。--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8年8月2日 (六) 03:08 (UTC)[回复]
  3. (+)支持 辛苦了。我不是钻研这方面的人,说不好对与错,但是通篇感觉十分良好。如果语言能稍为通顺和精炼一些就是最好的了。 --鹤鸣溭稢 (留言) 2008年8月2日 (六) 23:21 (UTC)[回复]
  4. (+)支持不错。窗帘布王子 (留言) 2008年8月3日 (日) 03:58 (UTC)[回复]
  5. (+)支持2008,重新出发! (留言) 2008年8月4日 (一) 07:45 (UTC)[回复]
  6. (+)支持:专门的条目,可使一般人理解的资料。—章·安德鲁留张纸条美好的仗飞鸽传信 2008年8月4日 (一) 09:30 (UTC)[回复]
  7. (+)支持冰热海风(talk) 2008年8月5日 (二) 04:51 (UTC)[回复]
  8. (+)支持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8月5日 (二) 07:31 (UTC)[回复]
  9. (+)支持:虽然我中学时用英文读生物学,对中文的专有名词不太熟,但在en-wiki看到不明的地方还可以在这边参考一下。不俗!YunHuBuXi 2008年8月6日 (三) 13:29 (UTC)[回复]
  10. (+)支持今古庸龙 (留言) 2008年8月9日 (六) 12:59 (UTC)[回复]
  11. (+)支持hoseumou 2008年8月11日 (一) 01:37 (UTC)[回复]
  12. (+)支持:很好的翻译啊。—Sunding (留言) 2008年8月12日 (二) 10:24 (UTC)[回复]
  13. (+)支持,内容详尽、丰富,可当参考资料,惟文句不太顺畅,有些拗口,原则上支持,能改善更好。Cuthbert Wong (留言) 2008年8月12日 (二) 10:56 (UTC)[回复]

反对[编辑]

  1. (-)反对,各节段的主条目参见的小字体指引,建议依据惯例改成斜体。另,既然依据英文条目翻译而来,参引部分能够直接列出原有英文条目所参引的素材吗?似乎已是间接取材,求证性可议。—Danny.umd(对话页) 2008年8月6日 (三) 06:45 (UTC)[回复]
    • 多谢指教。对于中文斜体的看法,如User:Ch.Andrew等人所言,不适合采用;而直接采用英文条目中的参考文献的做法是基于对英文特色条目素质的信任。而且这种参考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按本人的理解,间接的方式应该是所有文中的参考文献都改为“请见英文条目中的对应参考”。此外,直接采用英文条目中的参考文献并不会使得来源无法查证,任何人只要有所怀疑,马上就可以检索相应文献,因此也就无所谓“求证性”的问题。—Webridge传音入密 2008年8月7日 (四) 22:11 (UTC)[回复]
(:)回应:斜体只适合拉丁语系的字母显示,斜体中文字浏览吃力,早有中文维基人抱怨过。“间接取材”有何不可?质疑者想得知引用适当与否,应该是实地翻阅那些列出的外文资料来求证,而不是要人全都删删去。既使是中文参考资料,也未必有人去翻阅。—章·安德鲁留张纸条美好的仗飞鸽传信 2008年8月6日 (三) 09:18 (UTC)[回复]
中文确实不适合以斜体显示。YunHuBuXi 2008年8月6日 (三) 13:34 (UTC)[回复]
了,然我维持原票立场,感谢各位的回应,不过我可没要人统统删去,这样推论似乎不合维基的善意推论方针。—Danny.umd(对话页) 2008年8月6日 (三) 15:27 (UTC)[回复]
不然你要我怎么解释“...,求证性可议。”这段?像我这样的推论也是符合维基方针呀,不能求证当然就是得删,“来源请求”模板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我也没打算让人改变投票,代谢条目又不是我写的,只是觉得,有人质疑就得有人作出解释。—章·安德鲁留张纸条美好的仗飞鸽传信 2008年8月7日 (四) 02:48 (UTC)[回复]
您可以不用解释,既然您不知道要如何解释,就不要问我该如何解释,不然就乱解释成这样(恶意推定)。您很伶牙俐齿嘛!爱逞个人勇武,拿解释当暴力使用,讲了一堆看似理的东西,其实只是将“理”当工具,当成让您能得“势”的工具,其实您在讲势,不是讲理,理不利于您时,您就会缩回去了,不然就更加顽劣抵抗,再不然进则攻击指责,退则嘲讽,是一种拿知识、解释当武器攻击人的暴力份子,然后还想装成一副知识份子的模样,以上是我与您文字互动后,对您的感受。--Danny.umd(对话页) 2008年8月7日 (四) 06:28 (UTC)[回复]
附带一提,以上我已经推演出所有您可能回应的模式,希望您的回应不要落入我预测的描述,不然我会失望。--Danny.umd(对话页) 2008年8月7日 (四) 06:43 (UTC)[回复]
“您可以不用解释,.....”那我就先说声谢谢啦。—章·安德鲁留张纸条美好的仗飞鸽传信 2008年8月7日 (四) 06:58 (UTC)[回复]
是有点跳出模式,不过还是有点失望,呵呵。--Danny.umd(对话页) 2008年8月7日 (四) 07:58 (UTC)[回复]

纯粹想问一下,中文维基百科哪个方针有注明“各节段的主条目参见的小字体指引用斜体”是惯例?YunHuBuXi 2008年8月9日 (六) 13:02 (UTC)[回复]

中文维基哪有这样的惯例啊,没听说过。中文使用斜体的话非常影响阅读,以前的一部分使用斜体来作为消歧义和书名的字体,基本上都被人修改了。—长夜无风(风过耳) 2008年8月9日 (六) 17:48 (UTC)[回复]
我个人的做法是,把所有发现在内文中用了斜体之处改为正体。-Nthgd 2008年8月12日 (二) 11:52 (UTC)
字体加不加粗、加不加斜,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东西,这么说也对,那么说也对,对老一辈的华人来说,也看不惯这种都是横书、由左至右的英文式文件、网页,他们习惯看直书、由右至左的文件,到今天为止仍有大量的中文小说、书籍、杂志依然如此,不过现在他们也习惯两种都可以了,甚至年轻的反比较习惯英文横书呈现。若永远不愿意适应,他们大概一张网页都不能看了,各位一时觉得斜体字不舒服,往后到处是时,可能不容易习惯。(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Danny.umd(对话页) 2008年8月13日 (三) 16:48 (UTC)[回复]

意见[编辑]

  1. (!)意见,内容详尽、丰富,可当参考资料,惟文句不太顺畅,有些拗口,原则上支持,能改善更好。Cuthbert Wong (留言) 2008年8月12日 (二) 10:5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