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可靠来源/存档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sources

请问这三个要怎么翻?应该是用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还是一级二级三级文献啊?-- Nikopoley✪尼可波里 ✏滴水穿石 11:17 2006年7月20日 (UTC)

在香港会翻译为原始文献、二手文献、三手文献。--孔明居士 11:26 2006年7月20日 (UTC)

可是在这篇方针中,已经有两种名称了,我是觉得应该至少在同一篇文章内要统一一下比较好。-- Nikopoley✪尼可波里 ✏滴水穿石 18:50 2006年7月20日 (UTC)
统一一下比较好。可以进行一个小投票。--Mountain 04:26 2006年7月21日 (UTC)
  • 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1. (+)支持--Mountain 04:26 2006年7月21日 (UTC)
  • 一级文献、二级文献、三级文献
    1. (+)支持--Mountain 04:26 2006年7月21日 (UTC)

二手来源是否可信?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目前百万人民倒扁运动放在首页新闻动态中。然而,文中“国际媒体报导”一栏,所引用的来源是“二手资料”,也就是由东森新闻间接取得的资料。然而,实际查询后发现东森新闻的资料并不正确。

例如文中所指“英国BBC主播:‘数十万抗议群众占据台北街头,要求陈水扁总统下台,台湾总统被严重的贪污指控给困住。’”在BBC原文[1]却写道“组织者指出,参加运动的群众达到二十万人,警方就表示,大约10万人参加了抗议示威。”明显在数字、语气上有很大的落差。

由此可知“二手资料”很有可能有数据、转译或立场上的争议(毕竟,台湾媒体多少有些政治立场,并会反映在其报导上),目前对于此条目已先行补上(Template:Not verified)。为了让百科可信度更高,建议未来应尽可能少用二手资料,并硬性规定只能引用最源头的资料,不知可否?--Koika 22:39 2006年9月10日 (UTC)

  • 最源头的资料并不一定经由权威经构所核实,有可能会违反非原始研究。--孔明居士 05:57 2006年9月12日 (UTC)
我认为媒体报导可限制用最初源头。至于一些后来被权威经构核实正确的最初源头,我建议为了记录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用注释方式列出,并注明当时没核实。后来核实正确的最初源头的原始资料或应特别对待?--真实事求是() 06:01 2006年9月14日 (UTC)
  • 有些领域不能限制用最初源头,但在媒体报道方面,我认为可限制用最处源头的资料;其他媒体对源头报导的引用可用注释列明。例如在内文写BBC的正式报道,注释写东森对BBC报导的报导,并注明二者有出入。--真实事求是() 06:01 2006年9月14日 (UTC)

关于三种等级条目的引用来源

这个问题之前也讨论过了,因为讨论后的结果会涉及到一些评选标准的改变,所以想慎重的再次提出,请大家再全面的讨论一下。目前特色条目、优良条目和推荐新条目三者对“列明来源”的要求不一,也出现了倒挂的现象,特色条目对此要求是“尽量提供相关资料来源”(参见Wikipedia:什么是特色条目),优良条目对此要求是“其必须著明引用来源”(参见Wikipedia:甚么是优良条目),也就是说特色条目只是建议,而优良条目却是必须,特色条目的评选条件还低过优良条目,明显是不合适的。此外,推荐新条目的评选标准里并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引用来源方面的要求。

我想提出的整改方案是,在特色条目、优良条目和推荐新条目三者的评选标准中都统一列出“必须注明引用来源”的条件,理由是Wikipedia:可供查证是维基百科的正式方针,而Wikipedia:列明来源Wikipedia:可供查证的一个必要手段,在这方面英文、德文的维基百科远比我们做得好,他们条目的后面往往有一长串的注释和参考文献。

而关于推荐新条目是否也应该要求这么严格,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不列明来源的条目不符合我们Wikipedia:可供查证的方针;第二,一个条目如果在建立的时候不列明来源,以后再去补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甚至可能连自己参考过什么资料都查找不出来了,特别是另外一个人接手该条目继续扩写的时候,更不可能去补之前建立者所参考的来源;第三,无论对于新手或者老手来说,有了这项要求会使我们养成更好的习惯。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之前的一些条目也没注明参考来源,所以最近我开始在补充往日建立的一些条目的来源,单单中山市一个条目,我几乎就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把以前的参考资料全部翻出,一一查对补充重要资料和数据的出处,并详细注明参考资料的来源,而这些事如果是在当初就完成,那根本不用占用这么多的时间,在建立条目的同时,顺手就可以把参考资料补上了。这对于user:snowyowls来说可能是更头痛的一件事,他单单推荐新条目就有将近80条,他现在想补充资料来源都可能有心无力了。所以我觉得让我们每个人都养成随时列明引用来源的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这对维基百科的品质也更有保证,而不仅仅是量的改变。

最后希望大家发表一下意见,是否支持在这三种条目的评选标准中都列明“必须注明引用来源”的条件,谢谢大家。--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6:22 2006年9月13日 (UTC)

我认为推荐新条目用“建议”就行,多鼓励使用相关的template,毕竟有时候某些条目可能描述大部分都是常识性内容,可能很难全部列明来源。其他的应该“必须” --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33 2006年9月13日 (UTC)
(:)回应,列明来源有多种方式的,如果条目简单而内容又为大多人所熟知,可以在文后直接注明参考资料即可,而不用注释。而书生说到的有些常识性的内容很难列明来源,我认为,如果常识性的内容你参照了相关资料来写,那么就会有参考来源可以列,所以我觉得书生是否想说的是有些常识性的内容,并不需要参考文献,已经可以写出?对此我认为如果不参考相关的来源,一些被认为是常识性的内容,不经过查证就写进去,很容易就犯错误,我们的维基经常有这样的错误发生。比如昨天发生的一件事,user:Smartneddy解放区 (消歧义)里把“解放区”定义为“在大陆,把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共产党实际控制的地区称为解放区。同期的国民党政权和现在的台湾也称其为沦陷区。”(参见页面历史 ),她就没有充分的查证过,只在SKYPE里和其它维基人讨论一下就写进去了,然后就出错了。首先这个定义不全面,并非大陆内战时才有解放区的,原来在中文世界里,朝鲜、越南、古巴内战时都有被称为解放区的地方,甚至二战时法国也有被称为解放区的地方;其二,抗日战争其间,中共称为解放区的地方,国民党不可能称为沦陷区,因为那时国共合作,只有日本军队的战领区,国民党才称其为沦陷区;其三,整句话都没有中国两字,很显然中国中心了,至少要在“大陆”之前列明“中国大陆”吧。所以用常识来写条目,那怕再熟悉的也可能会犯错,我们要对此特别注意。--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7:15 2006年9月13日 (UTC)
我也认为推荐新条目必须注明来源太严格了。而且这样和其他两个就没有区别了。--Mukdener|留言 15:12 2006年9月13日 (UTC)
支持全部必须提出资料来源。条目如果连基本的方针都不依循,为什么要值得推荐?希望各位能考虑这种严格的结果会是好的、还是坏的。同意长夜无风,这样有助让新人和老手都养成良好习惯。-- tonync (talk) 17:23 2006年9月13日 (UTC)
也支持全部必须提出资料来源。列出资料来源不是“好条目的要件”,而是“及格条目的要件”。--mingwangx (talk) 00:34 2006年9月14日 (UTC)
支持全部必须提出资料来源。针对特色优良新条目,三种条目,可依查证资料来源全面性的尺度区分。但很麻烦的一点是,翻译自其他语言维基的资料来源问题如何解决,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Ffn 05:03 2006年9月14日 (UTC)
如果有相关书籍的话可以查证列出。若无则参考资料注明翻译自那个语言维基条目,并注明日期,甚至可链接相关语言维基的历史版本。--真实事求是() 06:15 2006年9月14日 (UTC)
其实根据GFDL协议,使用其他GFDL内容时(包括翻译外语维基),就应该注明最后5名修改者和出处。况且,我一直以为翻译外语维基百科的时候,应该同时引用外语条目的资料来源;而不是把外语维基本身视作资料来源。因为,维基百科只是个提出可供查证内容的载体而已。我想,没有注明资料来源的外语维基百科条目,其实和没注明来源的中文条目内容一样,都不可靠、不能让人查证;不应该引用之馀,更不应该凭它而获得推荐褒扬。-- tonync (talk) 18:47 2006年9月14日 (UTC)
赞成翻译自没注明资料来源的外语维基条目不可推荐褒扬。理论上翻译时应“引用”外语条目的资料来源确实最好(我不清楚你所说“引用”的意思是“找出资料来源然后引用”还是“翻译引用外语条目所列明的资料来源”)。但问题是在实际操作时﹐外语维基人引用的那些资料﹐中文维基人可能根本接触不到,就算列出也很难引用查证。其实就算是中文资料来源﹐有些也是很冷门,难以查证的。与其翻译不清楚的外语资料来源﹐不如列明翻译自那个时期的外语页面更好﹐当然是里面有资料来源的外语页面﹐最好是两者一并列明。--真实事求是() 11:41 2006年9月15日 (UTC)
赞同user:tonync的看法。--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19:12 2006年9月14日 (UTC)
赞成全部必须注明来源,包括推荐新条目,可让新手培养良好习惯。而一些依本身知识写出的条目,可以在参考资料列明相关书籍。常识性的知识要列出参考资料并不困难。--真实事求是() 06:15 2006年9月14日 (UTC)
我赞同真实事求是所说:“不如列明翻译自那个时期的外语页面更好”。其实,我一直觉得,翻译外语维基条目时,把该条目的参考资料照搬过来列为中文条目的参考资料是一件有点奇怪的事情。所谓的参考资料,指的不是“可以参考的”资料,指的应该是“在创作该则条目时所参考到的”资料。如果是这样的话,翻译自外语维基的中文条目在创作时,根本没有用的的资料就不该列出,该列出的资料只有翻译来源一项。当然,如果在翻译外语维基的条目,确实有去把原参考资料找出来读一读,就是另当别论。--mingwangx (talk) 15:16 2006年9月16日 (UTC)
我想mingwangx兄可能稍稍不太了解译作规则,据个人所知,翻译著作的常规,与你所言似乎有著很大距离的相左。--winertai 14:25 2006年9月17日 (UTC)
mingwangx是把翻译文章和创作文章混淆了,翻译的文章应该保留原有的参考文献,而且参考文献不需要翻译,保留原有文献的语种。--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15:03 2006年9月17日 (UTC)
感谢Winertai兄和长夜无风兄的指正。由于我对一般翻译工作完全没有概念,所以有先前的那个想法。我修正我的想法,所以把前面的发言划线划掉。不过,刚才为了弄懂这个问题,在方针和指引里头找了很久,没有找到直接的规定,却在阅读方针中让我对这件事有了非常不同的思考。这个思颇极端(我竟然开始认为,各语言版本之间的翻译工作是完全不应该进行的),显然是思考的过程中哪里有了问题。等我缓一缓,把思路厘清了,再与各位讨论。--mingwangx (talk) 17:32 2006年9月17日 (UTC)
长夜无风兄可否说出翻译文章的规定所在,我也找不到。我提的意见或与维基规则相左,但这些其他语种的参考资料,很多难以查证确是实情。因此我认为连接历史页面是必须的,而且“参考资料与历史页面并列最好”。现有的规则,未必就是最好的规则。--真实事求是() 13:45 2006年9月19日 (UTC)
维基上是没有注明这样的规则,我是来自大学时的经验,我们那时翻译论文导师会要求把参考文献原封不动的搬过来,而不需要翻译。--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10:06 2006年9月21日 (UTC)

针对不同的来源应有不同政策

  1. 来源的品质不同,对于不同的来源应该有不同的政策。对于高品质的来源,在特色条目和新条目推荐中都应该要求必须注明来源,对于低品质的来源,在高标准的条目评选中也应该要求注明,而在低标准的条目评选中鼓励注明
  2. 注明可验证来源保证条目的信度,注明不可验证的来源方便后来的编辑者可验证的来源可以提升条目信度,因此是必须的,这些来源本身的可验证性决定了,读者可以相信这些来源是真实的,不可验证的来源则仅仅是一个编辑的参考而已,并不会直接增加条目的可靠性,但是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来源可以方便后来者编辑,因此鼓励详尽地列出所有信息来源
  3. 可验证性是判断来源品质的标准。只有可以验证属实的信息来源才是高品质的来源,因此可验证性是判断来源品质的标准。所谓可验证性并不是要求编辑者进行真伪验证,而是指编辑者可以设计一套合乎逻辑的方法去验证来源的真伪,或者说,换一个说法,用思想实验去验证真伪。那么按照这个标准,只有基本的事实描述、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政府文件、法律是可验证的信息来源,是高品质的信息来源。来自新闻报道和网站的消息则不是可验证的来源,对于新闻报道的采信,只能依照做出报道机构的口碑和报道机构的自律,这并不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稳固的保证,而网站的信息更是如此,因此此种信息不具有可验证性,是低品质的来源。
  4. 总结:新条目推荐的评选应该要求必须注明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政府文件、法律法规等可验证的来源,鼓励注明其他所有来源--雪鸮◎海德薇 看看雪鸮 (talk) 14:48 2006年9月28日 (UTC)

Blog 不能当资料来源的细则

移自WP: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2007年3月13日20:40留言

Wikipedia这里有很多人似乎不清楚怎么做学问。Blog 是不能当资料来源,但是以前有人提议过这样的规则吗?

在寻求事实的时候,blog 不能当资料来源。
但是在找用词的时候,blog 可以当某个词在中文有没有人这样用的纪录。

范例:

  • Blog 不能证明莱特兄弟发明电灯泡。
  • Blog 可以当 Wright Brothers 中文翻译成“莱特兄弟”的纪录。

阅微草堂笔记不能当历史事实的唯一根据。但是阅微草堂笔记可以当清朝人用什么名称形容什么鬼怪的纪录。

以前有这样的规则吗? -- Toytoy 15:48 2007年3月1日 (UTC)

Wikipedia:可靠来源里“采用线上或者作者自行发表的来源”整个章节有相关解说。除了特例情况外,个人网站和部落格等个人发表的文章都不能作为可靠资料来源。--RalfX) 16:30 2007年3月1日 (UTC)
这不是资料来源。而是约定俗成的译名根据。 -- Toytoy 16:42 2007年3月1日 (UTC)
一个人这么用的话不适合,如果很多人这么用,我想也应该可以找到相对的可靠来源。--Jnlin讨论) 16:44 2007年3月1日 (UTC)
我没说用 blog 当唯一的语料来源。我说的是不排除 blog 为合法的语料来源。 -- Toytoy 16:46 2007年3月1日 (UTC)
如果 blog 不是唯一的来源,那么何必用 blog 呢?毕竟有争议。如果有报章杂志,自然应该用报章杂志。--Jnlin讨论) 16:47 2007年3月1日 (UTC)
但是只要 blog 不是自己的,那不是可以排除‘原创’的疑虑?因为很多资料其实报导一定的时间之后都会被删除,那些时候 blog 就会变成唯一的来源,找来找去都只有在 blog 中有资料,而且不会只是一个 blog 。--by--阿佳真的很啰唆! 21:11 2007年3月1日 (UTC)
过期的报纸可前往图书馆翻阅。希望能够避免太过依赖网路而放弃优先使用更为可靠的来源的习惯。--Jasonzhuocn 22:19 2007年3月1日 (UTC)
理解,但是现在有许多报导不一定报纸都会有刊载过,如果可靠的来源只剩blog时,为了避免被误解为原创,应该也能够适度的应用。--by--阿佳真的很啰唆! 23:33 2007年3月1日 (UTC)
一些高度可信的blog应该可作参考资料,但该blog最好也好参考资料,这样可信性就可可以怀疑。--费勒姆 费话连篇 00:39 2007年3月2日 (UTC)
个人做法是参酌该部落格所引用的资料,再于网路搜寻验证该资料正确性,如果功夫点,通常我都会再去图书馆翻找那本书,如果查证属实,这时候,引用文献或资料就可以参酌部落格的整理后的口吻写法。个人做法﹔或许有疏失,仅供参考。另外,不知道是否我比较敏感﹔我最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好几次,当我于维基参酌引用某网路文献资料后,那资料就很快于网路不翼而飞,也曾因该网路连结失效遭维基人提醒指正。说起来,我也是属于“不清楚怎样做学问”的一族。--winertai 02:13 2007年3月2日 (UTC)

我在讲的是语料的来源:“脚踏车”、“自行车”、“单车”那个比较常用的问题。我讲的不是事实的资料来源。如果我要搜寻字词的当代常见用法,最简单的方法还是查网路或是付费资料库。 -- Toytoy 01:12 2007年3月2日 (UTC)

我认为知名人物的blog和企业blog还是应该可以作为辅助性的来源--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56 2007年3月2日 (UTC)
我倒觉得“知名人物blog与企业blog有时候不该列为blog范畴”这说法,会不会比较精准?--winertai 03:02 2007年3月2日 (UTC)
有时他们的Blog会有广告嫌疑,比较缺乏独立性,但是如果是产品功能的事实介绍,应该可以作为辅助来源。--Jnlin讨论) 08:11 2007年3月2日 (UTC)
我有疑问,camouflage passport现在翻译为玩具护照,有人能从其他的blog找出更好的译名吗?Sorry,刚刚看被改为模拟护照了。小胡子 -(对话) 12:37 2007年3月2日 (UTC)
现在好像已经改成“模拟护照”了。WiDE 写于世界时间 12:38 2007年3月2日 (UTC)
请注意,命名是以常用性为主,这跟内文应否使用blog作来源有异。Srr 16:20 2007年3月2日 (UTC)
对真的懂学术的人来讲,资料的可信度有时候是用鼻子闻的。这就像两个求职的,一个 T 大毕业,另一个野鸡大学毕业。一般的老板是看毕业证书,但是真有能力的老板往往可以看出 T 大的是不是名符其实,野鸡大的是不是真的野鸡。也许 T 大的毕业生 70% 品质不错,但是野鸡大也有 1% 的学生比 T 大强几百倍。有能力的老板可以分辨 30% 混到文凭的T大毕业生,也可以挑出 1% 真有实力的野鸡大毕业生。没能力的老板就只能看文凭。
Wikipedia 就是个没能力的人聚集的地方。很多人拿著鸡毛当令箭,规则说这个不能用,他们就像是拿到玉皇大帝的圣旨一样。他们 (1) 可能用错规则,(2) 可能把正确的规则解释错误。
如果部落格的东西完全不能用,那很多伟人自传也不能用了。因为那些仍然是自说自话。编辑只是帮他们改错字,改文法,改成更耸动。
如果公开发行的报纸可以用,很不幸的,报社记者很可能也是抄部落格或是访问错误对象。一个不求证的记者写出去,可能被几十个不求证的记者引用或改写。通常他们会改写,因为报社总不想替竞争对手宣传。结果就是看起来一堆来源,其实只有一个可能错误的来源。
学术圈里能保证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别人重复实验。这里做不到。最起码像样的知识分子还可以验算,这里有些还是做不到。真的百科全书是请真的专家写的。如果这些人不是骗钱的学棍,那至少知道他的领域里面什么是广为流传但是不可信的。这就是专家存在的目的。
等而下之的就是形式审查、书面审查、民主投票。Wikipedia 的信徒相信人多好办事,可能也到了某种迷信的地步。99% 的时候形式审查也可以跟专家审查一样好。不管你是职业赛车手,还是酒后驾车,在沙漠里面开沙滩车都不会撞到东西。但是真的遇到会让一般人掉进去的陷阱,几百个人参与还是没用。
如果这里的用户真的知道该怎么分辨资料, ... 我都把事实跟语料说清楚了 ... 我还能怎样教导他们? ,,, -- Toytoy 17:08 2007年3月2日 (UTC)
重点是啥,你认为 Blog 可以当当资料来源?小胡子 -(对话) 02:33 2007年3月3日 (UTC)
本来维基百科就是要写“可供查证”的事情的,至于真实性则在多篇可靠来源的说明之下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请注意这里的可靠来源是不同媒体对同一条目,但是必须不同事件,亦即单单靠报导同一件事件就证明这条目值得存在是不够可靠的)。至于相不相信,还是要靠读者有足够的判断能力。
我觉得,如果你要说某些词汇常用,也许Google搜寻的网页数目结果,会比拿 10 篇 Blog 的文章来的有说服力。--Jnlin讨论) 15:53 2007年3月3日 (UTC)
就是用 Google 查,然后发现部落格使用,然后有人反对。
其实查语料有很多陷阱。例如英文的 A 跟中文的 B 可能不见得一对一对应。有时候查出用几万次,也许实际当需要那个解释的用法没几个。中文的辞汇也可能如此。像是查“单车”,也许会连广东话的“电单车”跟某些白痴造句法也算进去,所以即使是 Google 查出来用了多少次,还是要进一步分辨。
声明:前面用了“白痴”两个字,不是骂人喔。 -- Toytoy 16:44 2007年3月4日 (UTC)
移完。-下一次登录 2007年3月13日20:40留言
移自WP: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2007年3月18日04:08留言

节录自Wikipedia:可靠来源

自行发表的来源是一种未经过任何事实证实或是未经过第三者检验所发行的资料,其中包括个人网站以及为了满足虚荣心所发行的刊物。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建立一个网站或是自己花钱来发行一本书,并且自称是某领域的专家。基于这个理由,绝大多数的自行发表的刊物、个人网站、以及部落格等都不是可接受的资料来源。

一个公司的网站可否作为可靠来源?一个组织的网站可否作为可靠来源? Chanueting 01:55 2007年3月10日 (UTC)

那得看看这是什么公司。如果这个公司或组织是行商的,那他们的网站并不怎么是可靠来源。行商的公司或组织的网站通常都是广告,把自己的公司吹嘘得离谱,因此要视乎公司的性质。--王者之王 Chaplin () 05:35 2007年3月10日 (UTC)
有一些公司及组织的基本资料还是要在该网站取得,与其争论公司网站是否为可靠来源,倒不如说避免只使用单一来源编写条目。--Ellery 11:42 2007年3月10日 (UTC)

我是因为萤之祭而询问各位此问题,我认为可靠来源不足,挂上template:unreferenced,但旋即被拿掉,有甚么方法可以让其他人知道不足,加上可靠来源? Chanueting 14:41 2007年3月10日 (UTC)

不清楚Wikipedia:可靠来源是否从英文翻译,但en:Wikipedia:Attribution取代en:Wikipedia:Reliable sources时,可不可靠没有绝对界线。即使知名来源也不尽然可靠。--Jusjih 16:48 2007年3月12日 (UTC)
移完。-下一次登录 2007年3月18日04:08留言

Wikisource和其它维基姐妹计划是可靠来源

维基文库(wikisource)对版权和来源的查证比Wikipedia要严格得多,希望能把“Wikisource是可靠来源”写入Wikipedia的相关policy,这样也有利interwiki交流。—霍枯燥 2007年5月21日 (一) 01:09 (UTC)(Wikisource管理员)

这段直接了当的en.wikipedia给出的定义为何没有?

en:Wikipedia:Reliable_sources#What_is_a_reliable_source.3F states: "Reliable sources are authors or publications regarded as trustworthy or authoritative in relation to the subject at hand. Reliable publications are those with an established structure for fact-checking and editorial oversight. The reliability of a source depends on the context: A world-renowned mathematician may not be a reliable source about biology. However, the author of a source may be reliable outside her/his primary field if s/he has become recognized as having expertise in that secondary area of study. In general, an article should use the most reliable and appropriate published sources to cover all majority and significant-minority published views, in line with Wikipedia:Neutral point of view."

尝试翻译一下:

--霍枯燥 2007年8月16日 (四) 01:37 (UTC)

关于有来源和原创问题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我觉得这是一个有些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来源一定是原创的么?查了查政策,并没有很清晰的解释。以前的做法,基本是通过提删走社区共识的路子。

这一次,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User:Ksyrie愤青条目中,对来源的近乎偏执的编辑做法与我多次编辑战[2],虽然并无一日3rp。最终,以他的标准,这个条目只有与愤青无关的罗大佑的一句[3]。我在该条目的讨论页中给他这样说:

我希望你能真正了解维基制定要求来源的目标,就是防止原创的东西上百科。没有来源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原创,你扪心自问,被你删除的绝大部分段落,是在原创吗?难道这些种种的解释不是在网络在社会上广泛所共知的一些认识吗?虽然一些认识有争议,但这些认识是广泛存在的,不是说一个人两个人在那里想的。以你的标准,还是提删吧,这种动辄删除其它人贡献的做法很希望你能检讨一下,请注意,维基还有一条规则:如果规则阻碍你提升或维持维基百科的质量Wikipedia:忽略所有规则,一定注意前面的粗体。— fdcn  talk   — 2007年8月12日 (日) 11:37 (UTC+8) — 2007年8月12日 (日) 03:37 (UTC)

最终觉得,这个问题应当由全体维基人来讨论,当一些概念观点等成为社会人熟知的时候,在没有注明来源前,是否应当按照原创来处理?因为这样的条目太多,比如防火长城。其实,来源应当是存在的,但可信来源的找出还是需要成本的,在它没有找出前,是不是应当由社区来判断是否是原创?— fdcn  talk   — 2007年8月12日 (日) 11:49 (UTC+8) — 2007年8月12日 (日) 03:49 (UTC)

没有来源不一定是原创或没有知名度,例如之前被错误加上{{fame}}的午餐即是一例。过度的使用此类方针并非维基百科之福。--Jnlin讨论2007年8月12日 (日) 03:58 (UTC)
个人觉得,方针要完善是一方面。但真正需要我们维基人努力的,是对维基理念的了解,是对建立一部什么样的百科全书的理解。有不少方针,是因应性的措施性的,它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制定,如果对该方针的运用脱离了这个目标,是对维基理念、政策的扭曲。所以维基为什么要加入一个Wikipedia:忽略所有规则?就是要求我们以最终的百科全书为目标。— fdcn  talk   — 2007年8月12日 (日) 12:10 (UTC+8) — 2007年8月12日 (日) 04:10 (UTC)
(!)意见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的上次我在提交教室条目为新条目推荐是发生的争执?当时就是因为参考资料不足。按理来说教室这样的东西,内容都在大家的心中,所以当时很难找到参考资料,最后补充了很多,但还是落选了。我认为参考资料这个问题维基一定要重视,不能因为你觉得大家知道就不是原创,因为一个人的想法或者推测很可能是错误的,按照维基德一句话,越有争议的内容,越需要参考资料的佐证。特别是容易打编辑战的内容,比如此例,更需要参考资料的佐证。关于阁下引用的“如果规则阻碍你提升或维持维基百科的质量Wikipedia:忽略所有规则”,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认为不能够摸清楚那些规则时,勇敢编辑吧,因为广大维基人会帮你弥补不足的。而并不是我们不应该遵守规则。—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7年8月12日 (日) 15:11 (UTC)
有无来源说明的是条目的质量,不能说明没有来源的一定是原创。本例中的大多数观点并不是“我觉得大家都知道”,而是现实中本来就存在(所有的观点都不是我写的,是其它维基人所写),没有来源是因为现有的来源都没有满足维基对来源的要求,但大量论坛和网志上这样不能列入来源的来源比比皆是。我同意注明来源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是体现在对事实有争议的情况下,本例条目的大部分观点作为事实存在的并没有争议(我不反对删除本条目中的有争议的观点)。如果真要你说的这种严格,这个条目只有被删除一途,因为就是剩下的这一句,也是主要意思没有来源的。你认为合理?
我认为你对Wikipedia:忽略所有规则理解是错误的,“如果规则阻碍你提升或维持维基百科的质量”这句话已说明了这规则的立意,就是所有的规则是为百科全书的目标服务,方针当然要遵守,但不能为方针而方针,甚至背离百科目标。— fdcn  talk   — 2007年8月12日 (日) 23:26 (UTC+8) — 2007年8月12日 (日) 15:26 (UTC)
我感觉没有来源的内容如何证明不是处于原创?当然有一些常识可以不必要来源。如果有可靠的来源,条目内容的准确性才有把握。没有来源的可以不用删,加入{{fact}}请求来源即可。或者使用标签,标记该条目没有来源。--用心阁(对话页) 2007年8月12日 (日) 15:49 (UTC)

我澄清和整理一下我的观点:

  • 不是反对要有来源
  • 不是讨论条目的质量
  • 请关注于没有来源的文字是否一定要删除?
  • 我敢肯定,如果上一项是肯定答案的话,中文百科的品质要下降,有大量要条目要被删除。
  • 没有来源的文字是否是原创的法官是谁?我认为应由社区决定。

 fdcn  talk   — 2007年8月13日 (一) 00:01 (UTC+8) — 2007年8月12日 (日) 16:01 (UTC)

要是中文百科有英文的那个人力,我们完全可以在缺乏来源的条目上挂上{{fact}}模板,并像{{fame}}那样挂上请求的月份,一旦过了时限(譬如三个月),那么被挂模板的句子,只要不是他人捣乱挂上去的必删无疑。尤其是在世人物的条目,Wikipedia:生者传记里面写得再明白不过了,那类条目里面不仅仅是必须要有参考来源,而且连“来源请求”字样都需要尽可能避免。前几日有关方舟子的条目还到有人(不排除是他本人)到Wikipedia:互助客栈/消息里抱怨过:给中文维基的“中性”牌坊存照。唯一的问题是,中文维基有这么多的人力,来为各个条目添加可靠的来源吗?不要说三个月后删除,半年十个月没人理会的条目都大有所在。英文百科的这个方针是非常好的,但拿到中文来应该要酌情延长删除文字前的来源请求时间(但对于严重违背Wikipedia:生者传记中要求的语句应决不姑息)。没有这个时间限着,人人都没有紧迫感,人人都以为那句话放在那照样万古长青;但有了删除时间的限制,再加上对维基人,对新手的宣传,甚至弄出点奖励措施来,不怕中文百科质素不提高!(有点激动,见谅)--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SVG矢量图?找我就对了 2007年8月12日 (日) 19:18 (UTC)

百科全书是给所有人看的,不光是某些人。无来源的内容让读者根本不知道是谁说的,查无凭据。—Ksyrie(Talkie talkie) 2007年8月13日 (一) 15:38 (UTC)
我在整体方向上是与Ksyrie阁下意见相同的,唯一的不同是,我觉得直接删除无来源内容似有不妥。我坚持我上面的提议,在挂上来源请求模板的同时也为来源请求的时间划定截止的日期,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虽然真实但没有来源的内容受到删除。在目前大量条目普遍缺乏来源的情况下不妨作为一种过渡手段,甚至在以后维基百科参考来源的状况大大改善后仍然可以作为一项正式的方针;当然,这需要大家的讨论,我想我先提议吧。--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SVG矢量图?找我就对了 2007年8月13日 (一) 16:21 (UTC)
愤青条目中无来源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所以我暂将其大部分移入愤青/temp中,如果找到相应的参考资料再写入。原来的条目完全是一些人在自说自话,而且网络上的言论,我不知道怎么样才可以作为参考资料。因为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Ksyrie(Talkie talkie) 2007年8月13日 (一) 16:44 (UTC)
这个问题,请诸位移驾Wikipedia talk:可供查证#提议:可供查证成为维基百科正式方针进行讨论。新的评选方针中已经包括了为删除缺乏来源的编辑设立时限的事宜。--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SVG矢量图?找我就对了 2007年8月14日 (二) 06:34 (UTC)

可靠来源

问:其他语言维基百科跟官网能做为可靠来源吗?另外如果是网路论坛介绍,论坛本身可以做为来源资料吗? —Blauncher 2007年11月1日 (四) 05:17 (UTC)

请见:Wikipedia:可靠来源。—Ellery 2007年11月1日 (四) 05:52 (UTC)
直接给一答复,都不能:维基计划的所有内容都不能作为维基百科的参考来源,否则就是自我参照(介绍维基百科本身的条目除外);BBS也不能。—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1日 (四) 12:07 (UTC)
那小众TCG差不多甭写了,除非出本教如何玩的书,游戏规则书(通常只是没ISBN的小手册)跟有规则的官网不算可靠来源?—Blauncher 2007年11月1日 (四) 16:37 (UTC)
官方网站可以作为可靠来源,无ISBN的小手册不是正式出版物,不能作为可靠来源。—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1日 (四) 19:31 (UTC)
补充一下,一些Table Game之类的游戏书会被归到“玩具”类,这时候通常上面只有书码没有ISBN,但的确是官方出版物(延伸一下,一些有官方授权的杂志附录也不会有ISBN)。—RalfX2007年11月2日 (五) 23:40 (UTC)
同人志等非正式出版品的条目要怎么找到可靠来源?口耳相传的界内里知识要怎么证明?
如果影响力足够(有至少两个公众媒体的报道),那么在对该故事情节的描述中可以采用原始的非正式出版品——不可靠来源只能用于介绍其自身的条目中(Wikipedia:可供查证中的,大概是此意思)。但是如果影响力不足的话,会以重要性不足的理由提交删除,而不应记录于维基百科中。—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2日 (五) 15:19 (UTC)

若其他语言维基百科不是可靠来源,内容不可参考,那全文翻译岂非更是不可?但现在维基翻译自其他语种维基的条目又这么多,还有Wikipedia:每周翻译等活动,似乎自相矛盾。--真实事求是() 2007年11月2日 (五) 16:36 (UTC)

全文翻译的条目参考的是原语种条目所带的参考文献,而不是原语种条目本身。—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5日 (一) 05:03 (UTC)
既然可以接受“原语种条目所带的参考文献”而全文翻译,为何不能接受该条目的部分内容做为“可靠来源”?照理说无论全篇与部分都是依照“原语种条目所带的参考文献”写成的,有不一样吗?可全篇翻译,却不能部分引用,这就是我说自相矛盾之处。
个人认为规矩可以定为“有可靠来源参考文献的他语维基条目,方可全篇翻译或引用其内容。”--真实事求是() 2007年11月5日 (一) 15:31 (UTC)
问题是如果之后被人抓出出处不明的资料怎么办?

"揭示它们的最佳的手段就是采纳多个二级来源进行反复核对",之后呢?

是对这些二级来源进行筛选? 还是对他们的倾向性/错误下结论? 抑或是其他操作? —CCFS (留言) 2008年5月18日 (日) 08:26 (UTC)

什么是独立的二级来源?

彼此独立的二级来源:

  • 拥有各自独立的编辑评阅和事实校验的过程;
  • 不能够相互合作;
  • 在可获得的一级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并采用各自的判断来评估一级来源。

甚至在拥有相同一级来源的条件下,不同的分析者对报道的事实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实践中,许多二级来源在他们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并采纳了不同的一级来源。有意的倾向,无意的倾向,以及错误都不是不证自明的;揭示它们的最佳的手段就是采纳多个二级来源进行反复核对。

关于1980年代后大陆专业历史教科书

User:Douglasfrankfort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表示,中国大陆于1980年代后的专业历史书水准明显不如1950年代,如此看来我们最好讨论这类书籍的可靠性问题,再将相关规范列入指引以避免争议(我是先从Wikipedia:特色条目复审/乌孙中得知此问题的)。毕竟这种书籍若成为某历史条目参考资料,那条目品质很可能会明显低于日语维基中的2ch各板条目,如ja:军事板。此类条目虽未使用“可靠”来源,但却准确叙述了此类板住人之常识。日语维基中各动漫作品条目之品质,亦可能会远远高于用这类书籍作为来源的中文维基历史类条目。--RekishiEJ (留言) 2008年8月8日 (五) 10:42 (UTC) 2008年8月9日 (六) 11:45 (UTC)修正

以其他百科全书为参考来源

以其他百科全书为参考来源,是否有问题? —18164 (留言) 2009年3月25日 (三) 06:14 (UTC)

Wikipedia:可靠来源#相关的定义:“当描述事实时,维基百科的条目应该要列明来源,这是因为维基百科是属于三次文献。维基百科不能引用自己本身的条目文章来当作来源。其他还有许多可靠的三次文献可以引用,例如《大英百科全书》。不过请注意在《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全书》(World Book Encyclopedia)、以及微软Encarta百科全书中,未署名的条目是由其非该领域专业的工作人员所撰写的,因此那些条目可能不会有与专业人士撰写的条目相同的可信度,无论如何,那些条目以维基百科的目标来说还是被认可为可靠的来源。当维基人有想要撰写比以上所提的百科全书还要高品质的野心时,若只仰赖上述的三次文献是不能满足其野心以及其所瞄准的高品质的。因此,除了因为在利用一次文献时要小心注意使用(见上文),二次文献是维基百科所依赖的主要资料引用来源。”—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3月25日 (三) 06:54 (UTC)
那么百度百科为何不不具文献资格?窗帘布(议会厅) 2009年3月25日 (三) 08:42 (UTC)
百度百科由普通网民写作,属于wiki式的网站,“BBS和新闻组的帖子、Wiki的内容或者来Blog上的留言都决不能成为可接受的一次或者二次来源。这是因为我们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写的它们。对于Wiki的情形,文章的内容可能在任何时刻发生变化,而且没有编辑人员监管或者第三方核查事实。”—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3月25日 (三) 09:18 (UTC)
正确来说,Wiki的内容不一定是不能使用,严格来说你应该看它是根据什么来写,如果该段的内容是根据可靠来源来写,为什么不能引用?可参考Wiki网站,但为避免争议,最好直接引用它们引用的参考来源,或至少连至该版本的永久连结。—巧克力糖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13:56 (UTC)
其实多用百科全书来参考及校对,看来是值得推荐的作法--18164 (留言) 2009年3月26日 (四) 04:29 (UTC)
的确,作为三次文献的百科全书可以为条目提供一个框架,十分方便我们去发展条目了。—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3月26日 (四) 16:07 (UTC)
没有绝对答案,要看内容和百科质素来决定。例如如果写维基百科条目,是不是连自己也不能参考一下?传统百科全书比维基严格得多,学校也会拿来使用,例如写有关国家或地方资料,它们是可靠来源。—巧克力糖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13:56 (UTC)

新浪新闻网(中国)是否能算是可靠来源?

一般而论, 如果是直接有(XX报导)或(XX讯)的新闻, 当然直接查证就好. 但是像这篇, 所引用的其实全部都不能查证, 而且内文证的东西错漏百出, 更无日本科学家讲过该事件的相关日文报导. 看内文那些主持人和记者的对话, 更是明显引用并非新闻报导而只是单纯节目中不知是否权威(我不相信节目主持人和记者对登月有甚么权威)的人讲的话. 这种前言不对后语的"新闻"能否当成可靠来源? 还是新浪网根本就不是可靠来源? 神话的搜寻者 (留言) 2009年7月8日 (三) 09:29 (UTC)

可靠来源政策改良刍议

维基百科似乎认定官方媒体如新华社、人民网为可靠媒体,但一些有知名度的网志却不是。

《2009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作者是国新办。国新办的水平似乎还高于新华社、人民网,而且这番“记录”还是一年一度的,比新华社、人民网一天上百的新闻少,所以会更细心,但是有人发现了很多弱智级错误。这能否说明其他官方媒体的准确性也如此或更甚于此呢?

据我的观察,很多中文知名度较高的网志,其实不是网志,只是因为当局的言论打压、禁止新闻自由,而称“网志”。

希望不要“照搬西方那一套”,能出现一个合适的政策?--<i>Jerry Wong</i> (留言) 2010年4月8日 (四) 11:55 (UTC)

建议针对特定被认为有参考价值的blog个别检讨是否可以列入参考来源,但说真的相较于成千上万个人私创的blog这种有特殊背景的数量毕竟算是少数,不可能因为几个特例就开放只要是中文的blog都有参考价值。话说回来,英文环境里面也不是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根本与东方西方无关吗!—泅水大象 讦谯☎ 2010年4月8日 (四) 14:06 (UTC)
其实问题是网志的主人本身是不是“受有关学界承认的人物”,如果撰文者不具认受性那么网站的形式是BLOG与否就没有差别了,始终会被当作非可靠来源受到质疑。另外你举例的Solidot那篇文章如果都是事实,那我相信在美国那边的政府或媒体不难找到类似的反击文章。-- 同舟 (留言) 2010年4月8日 (四) 14:57 (UTC)
因为那篇文章是我写的,所以我可以保证那篇文章是认真查证而且,而且你也可以轻松地查证。但我还没发现在美国那边的政府或媒体不难找到类似的反击文章。
我认为找出有价值、可信的网志相比于新闻网站并不是很难。只要投票表决。--<i>Jerry Wong</i> (留言) 2010年4月10日 (六) 15:55 (UTC)
请看WP:自我引用Wikipedia: 可供查证#作为其本身内容来源的自行出版物与可疑来源。注意后者指的是如果有个“JerryofWong”的条目你可以引用JerryofWong自己的BLOG文来作为JerryofWong的主张的来源,即是说除非JerryofWong的文章符合了前者的“在可靠出版物上发表过他/她的研究成果”门槛,否则不能被当作为可靠来源使用在条目例如“2009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中。-- 同舟 (留言) 2010年4月10日 (六) 17:27 (UTC)
(!)意见。有一个问题是应该要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或者是指引,那就是何者是可靠,或者是不可靠,这个判断的依据是甚么?譬如说,最近看到有些用户认为某本书或者是杂志的内容是不可靠,有些提出的理由可能有其他的因素,在此先不讨论。但是,要认为一本书这样的出版品是不可靠的来源,也是需要其他的理由,而不是一两个人认为就可以达到才是。如果说需要举一些实例,那是有现成的就是了。-cobrachen (留言) 2010年4月10日 (六) 17:09 (UTC)
还有就是可靠来源的适用范围。一本在宗教方面适用的可靠来源,也许并不适用于科学。所以我觉得不能笼统地评定来源是否可靠,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主题来评定,甚至细化到具体的条目上。的确可以为评定制定一些标准,但我觉得WP:可靠来源已经是一个标准集了,我们只需要在这个标准上作出一些扩充,覆盖更多的方面就可以了。至于直接评定哪些来源可靠并列出列表,我认为并不必要,而且也会导致来源不专业的问题(如上述用宗教来源注释科学条目的问题)。--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4月11日 (日) 10:04 (UTC)
我记得不能把月光博客当作来源。虽然这个博客有些读者投递的内容是不中立的评论,但原作者写的文章都比较详细,也没见有错误。但是我认为一些Google News索引的中文媒体在这方面还不如月光博客好,比如有一些是我认为的“菜鸟”写的,还有一些是不懂电脑的人翻译的,另一些是直接抄的博客。--<i>Jerry Wong</i> (留言) 2010年4月13日 (二) 14:42 (UTC)


我引用 Google 自己的意见反映区的列表, 由于是在 ‘搜寻网站"google.com"’ Domain 下, 所以不合规定?

然后把这列表删除,然后...后面又多加了个 [来源请求] .....

"Google Map"的问题 本来就该在“他自己网站”建立的意见反映区反映不是?

“他自己网站”不可以写进条目中,然后又要人家提供来源?真是好奇怪的规定啊?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label?lid=0bfea6fa472efa90&start=60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thread?tid=1e923d8d19099821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thread?tid=62ab8d7d44d8508d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thread?tid=5d660ee7cd1b859b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thread?tid=3d347d56b4db1eef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thread?tid=13d8656ed4539a85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thread?tid=0b44317a5b714962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thread?tid=0af568d28fad69db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maps/thread?tid=6e37048df72c821b

Innova (留言) 2010年4月20日 (二) 06:16 (UTC)

Wikipedia:可靠来源#BBS、 wiki和新闻组的帖子都决不能成为可接受的一次或者二次来源。-- 同舟 (留言) 2010年4月20日 (二) 06:41 (UTC)
所以,“google” 这网站下的东西,都被归类为‘新闻组’,所以,绝对为“非可靠来源”,是吗?

‘观点是某人持有的看法,这个看法的内容可能是可供查证的,也可能不是。然而,特定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表达过的特定观点却是一个事实(也就是说,这个人表达过这个观点是真的)。于是如果一个观点可供查证,或者说如果你能引证一个好的来源说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表达过这个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就可以被包含在维基百科之中。’ 上面连结,不就是让你查证用? Innova (留言) 2010年4月29日 (四) 01:15 (UTC)

维基百科用户自己动手查证的结果属于第一手来源兼自我参照,不可以引用。--Skyfiler (留言) 2010年5月4日 (二) 03:41 (UTC)
forum(论坛)是用户产生内容的来源,这样的来源没有专业编辑把关,缺少正确性验证,所以并不可靠。维基百科编者只能对来源做可靠性验证,而不能做正确性验证:因为正确性验证是第二手来源该做的事,作为第三手来源的百科全书只能对来源的可靠程度进行验证,如果来源不可靠,就不能将来源用于其他主题(但仍可将其用于描述其自身的主题)。任何缺少专业编辑把关内容正确性的来源都不可靠,论坛、Blog、新闻组乃至维基百科都是不可靠来源。--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5月4日 (二) 06:16 (UTC)
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的吧,我还常引科学松鼠会的blog文章。--蓝色理想 @ZJU113 2010年5月4日 (二) 06:28 (UTC)

Blogger

随blogger流行, 很多公关都开始重视blogger的推广力量, 时装展也邀请blogger作座上客。如我在补充成旅晶赞饭店条目时便找到饭店邀请某blogger试住并介绍[4]。这算不算可靠来源? 跟请明星及专栏作家试住的“蟮稿”(广东话中的公关文稿)又有没有本质上的分别? —祁勋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03:39 (UTC)

公关文稿不算可靠来源,blogger的文章一般不能当作可靠来源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审核机制,而传统媒体的文章都有编辑进行过审核。--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9月9日 (四) 04:06 (UTC)
我会把这类文章放在“延伸阅读”项下,尽量避免作为参考来源。— WiDE 怀德  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04:32 (UTC)
延伸阅读是个好办法,既利用了内容又避免了引用未有审核的问题。—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5:1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