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岔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岔港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浦東新區北部高橋鎮的一個渡口(三淞線輪渡)和地區,緊鄰黃浦江[1]

歷史[編輯]

明朝萬曆年間,三岔港所在地還未成陸。明清時期,當地相繼受嘉定縣寶山縣管轄。明天啟年間,有人在廟港口(今高橋鎮炮台浜村)設小浜口渡,又名趙公渡。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於黃浦江泥沙的淤積,高橋西部地區向西延伸,小浜口渡的部分設施向西南遷移,成為界浜渡;另一部分向西北遷移到草庵廟旁,成為張家浜渡,亦稱草庵渡宣統元年(1909年)張家浜渡再遷移至他處,同時又稱便民庵。1912年,便民庵渡口最後向西遷移到三岔港,這就是現今的三岔港渡口[2]

中華民國初年,三岔港當地有一家茶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三岔港地區形成集市。黃浦江邊還出現了工廠和貨棧。[1]

上海戰役期間的1949年5月23日,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的324師防守三岔港地區,試圖掩護其指揮機關和部隊從黃浦江口撤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首長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軍奪取高橋鎮和三岔港,阻止中華民國國軍東海撤離。5月26日上午,高橋的中華民國國軍大部向三岔港方向撤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軍在追擊下攻佔三岔港。[3]

1954年,上海市輪渡公司接管三岔港渡口。2001年,當局又重新建造新的三岔港渡口。[2]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上海地名志.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中文). 
  2. ^ 2.0 2.1 三岔港:黄浦江上第一渡. 澎湃新聞. 2023-06-06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中文). 
  3. ^ 唐國良主編,百年浦東的紅色記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12,第251-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