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鄉村大寫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吉爾羅馬抄本》第 14 對開頁右頁中,維吉爾的作者肖像。

鄉村大寫體是一種古羅馬書法字體。由於該術語具有負面含義,對立於更「文明」的方大寫體,因此伯恩哈德·比肖夫更喜歡將該文字稱為「經典大寫體」。該字體用於書寫世俗文本。[1]

歷史[編輯]

該文字在公元 1 世紀至 9 世紀期間使用,最常見的是在 4 世紀至 6 世紀之間。 5世紀之後,鄉村大寫體開始不再使用,但它們繼續用作文章標題,同安色爾體作為正文字體在手稿中使用。

結構[編輯]

鄉村大寫字母與方大寫體相似,但不那麼嚴格,更多地受到紙莎草紙羊皮紙上書寫的影響。這些字母緊湊,比方大寫體使用更多的曲線,並且下降部分延伸到基線以下。

句法[編輯]

用鄉村大寫字母書寫的文字利用符號(單詞之間的點)來分隔單詞,這與連續書寫的做法相反(連續書寫單詞而沒有任何形式的分隔,請參見安塞爾體)。 [2]

倖存作品[編輯]

鄉村大寫體

大約有 50 份帶有鄉村大寫字母的手稿倖存下來,包括四本維吉爾的作品(包括維吉爾梵蒂岡抄本和維吉爾羅馬抄本 )、一份特倫斯的作品以及一份普魯登提烏斯的作品。該腳本通常用於異教作者的豪華副本;基督教作家使用這種文字的唯一作品是普魯登提烏斯和塞杜利烏斯的作品。

另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Hamel, Christopher de. 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anuscripts. Penguin Books Limited. 2016: 20 [2023-11-14]. ISBN 978-0-241-0030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4) (英語). 
  2. ^ Brown, Michelle P. A Guide to Western Historical Scripts from Antiquity to 1600. Buffalo, N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0: 18. ISBN 0-8020-5866-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