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之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剛果之行》(法語:Voyage au Congo)是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的一部旅行日記。它於1927年由伽利瑪出版社在法國出版。它經常和他的另一部旅行日記《乍得歸來》一起出版。

該書描述了紀德的旅程,1926年7月開始,到1927年5月結束。在此期間,他穿越法屬赤道非洲殖民地,然後依次前往法屬剛果(現在的剛果共和國)、烏班吉沙立(現在的中非共和國),短暫地前往乍得,然後返回喀麥隆,然後返回法國。

旅程[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紀德遇到了年輕的馬克·阿萊格雷,他們成了戀人和伴侶。1925年,他們一起加入了非洲探險隊,在法屬赤道非洲停留了十個月。[1] 二人於1925年7月18日從波爾多啟航。他們在非洲的第一個上岸的港口是達喀爾,紀德認為這裡陰鬱、醜陋,缺乏異國情調。而下一站 科納克里則比較令人愉快。兩人在馬塔迪港下船,然後沿鐵路線前往金沙薩,最後於8月14日抵達布拉柴維爾。他們以此為遊覽的基地[2][3],不久在剛果河上航行。他們幾個月的探險包括穿越烏班吉沙立乍得湖法屬喀麥隆。1926年5月14日,他們從非洲啟航返回[2][3]

觀察[編輯]

除了描述他的旅程,他還批評了法國商業利益在剛果的行為,啟發了改革。[4] 他特別強烈批評了"大特許權"制度(法語:régime des Grandes Concessions),根據該制度,一些法國公司獲准在殖民地的某些地區開採該地區的所有自然資源,特別是天然橡膠。例如,他提到土著被迫離開村莊,連續幾個星期在森林中收集橡膠。他將這樣的剝削比作奴隸制度

評價[編輯]

這本書對法國的反殖民主義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並有助於重新評估殖民主義的影響[5]

參考[編輯]

  1. ^ Bowles (2013), p. 32-34
  2. ^ 2.0 2.1 Berliner (2002), p. 171
  3. ^ 3.0 3.1 Sheridan (1999), p. 401-402
  4. ^ André Gide – Biographical. www.nobelprize.org. [20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0). 
  5. ^ Voyage au Congo suivi du Retour du Tcha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Lire, July–August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