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市雙河農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京市雙河農場
公司類型全民所有制企業
機構代碼9123022572533354XG
成立1956年5月
代表人物曾浩
總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境內
產業農作物種植、銷售,牲畜、家禽飼養。糧食收購、倉儲,固定電信服務,增值電信服務。(僅限於分支機構經營),公路工程建築、養護,設備租賃,林木育苗、食品銷售,住宿服務,建築用石料、石渣、砂的開採、加工、銷售。
母公司北京市勞動教養管理局
網站www.bjshnc.com

北京市雙河農場,因音河阿倫河兩河流經而得名。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境內,面積約380平方公里。人口1.1萬人。面積57萬畝,其中約52萬畝在甘南縣境內,4萬餘畝在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境內。地籍仍屬於甘南縣梅里斯達斡爾族區,但土地使用權屬於北京市人民政府,也是中國離母體最遠的飛地(距離北京市的直線距離1060公里)。在北京市和齊齊哈爾市內分別設有農場辦事處。在齊齊哈爾站設有鐵路專用線。耕地40多萬畝。近30個職工住區。下屬20個生產隊,10個企業,10個部室,共計40個單位。

歷史[編輯]

前身是1956年5月22日首批65人開始建設音河農場,隸屬於黑龍江省公安廳嫩江分局。1956年6月10日,黑龍江省公安廳甘南開荒隊成立。

中共建制初期,北京的監獄和勞教所人滿為患,於是到黑龍江省開闢勞教飛地。最初的北京勞教所設在中蘇邊境的興凱湖,後來中蘇關係緊張,使邊境地區動盪,迫使勞教所回遷北京。1964年9月音河農場由北京市公安局五處接收,改名為北京市地方國營音河農場

1968年11月10日農場改編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第五十六團,來自上海、天津、哈爾濱、北京等地近8000名知青入場。此時農場歸黑龍江省,與北京市的飛地關係暫告一段落。1969年6月,相鄰的阿倫河畜牧場合併到五十六團。1975年12月,兵團撤銷,農場下方地方,改名為黑龍江省雙河農場,歸屬黑龍江國營農場總局嫩江農場管理局領導。

文革結束後,勞教制度恢復,在80年代嚴打的背景下,北京監獄再次人滿為患,於是1981年10月雙河農場收歸北京市勞改工作管理局[1]。所有在編職工一律入警。然而此後農場甚至陷入收入連職工工資都無法支付的困境,一度導致生產停止。

2012年5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44號文件,「將雙河農場交由首農集體經營管理,將雙河地區發展納入本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通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科技支撐,創新經營機制,用3~5年的時間,使雙河農場實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20萬噸以上(比2010年增長50%);把雙河農場建設成為本市重要的商品糧應急供應保障基地、綠色安全有機農產品生產和特供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成為我市『新型遠郊區』。」此後,雙河農場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和大豆[2]

截至2024年,北京市雙河教育矯治所和北京市教育矯治局雙河辦事處仍為北京市監獄管理局下屬二級預算單位[3]

參見[編輯]

  1. ^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我市接管黑龙江省双河农场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 1982-01-11 [2024-04-23]. 
  2. ^ 从“飞地”到“宝地”的嬗变——首农食品集团北京双河农场转型升级纪实. 農民日報. 2019-08-21 [2024-04-23]. 
  3. ^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2024年财政预算信息. 2024-02-29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