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圻步槍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曾經是黑旗軍後來轉而聽命於法國軍官的士兵, 1884年夏

北圻步槍隊越南語Quân đoàn bộ binh Bắc Kỳ;法語:Tirailleurs tonkinois)是一支於1884年組建的北圻輕步兵部隊,以支持北圻遠征軍團的軍事行動。在從海軍陸戰隊借調的法國軍官的帶領下,北圻步兵在中法戰爭期間與中國人進行了多次交戰,並在隨後的法國平定北部期間參加了平息越南叛亂分子的遠征。法國人還從安南和柬埔寨組織了類似的土著步兵部隊。所有三類土著士兵在越南均被稱為「習兵」(Lính tập,喃字: 𠔦習) 。

背景[編輯]

在1873年弗朗西斯·卡尼爾(Francis Garnier)在北圻(Tonkin)的軍事行動期間,法國人組織了臨時性的北圻民兵組織,他們中許多人對嗣德帝的統治缺乏忠誠。 這些單位只存在了幾個星期,並且在1874年春天法國人從北圻撤出時被解散,但這證明了在北圻招募輔助士兵的可能性。

在越南維持長期輔助部隊的做法是在交趾支那開創的,法國在1879年成立了一個團的安南步槍隊英語Tirailleurs indochinois(不同的稱呼為tirailleurs annamites,tirailleurs saigonais或tirailleurs cochinchinois)

1883年至1885年期間,法國人在越南與黑旗軍以及越南和中國軍隊進行了大量的交戰。北圻遠征軍團英語Tonkin Expeditionary Corps的歷任指揮官都以各種形式動用了北圻輔助部隊。在1884年建立正規的北圻步槍隊之前,布埃將軍和孤拔海軍上將於1883年下半年在北圻進行了本地輔助部隊的實驗。在1883年8月的戰鬥中,法國人使用了幾百名黃旗軍作為輔助人員來對抗黑旗軍。黃旗軍在一個名叫喬治-弗拉維阿諾斯的希臘冒險家的指揮下,曾在1873年參加過弗朗西斯-加尼爾的北圻遠征,在Phủ Hoài戰役(1883年8月15日)和Palan戰役(1883年9月1日)中以短兵相接的方式作戰,但在後一次交戰後不久,由於他們不守紀律而被解散。

在山西戰役中,由孤拔上將指揮的法國遠征軍縱隊包括來自南圻的四個安南步兵連,每個連都隸屬於一個海軍陸戰隊步兵營。它還包括一支由800名北圻人組成的輔助部隊,已經被稱為北圻步槍隊,由營長伯陶-萊維蘭指揮。這些北圻輔兵中的許多人都是在秋季戰役中與弗拉維阿諾斯一起作戰的人,他們在黃旗營解散後設法重新入伍為法國服務。孤拔無法給這些北圻輔助兵配備法國連長,他們在12月14日的富沙和12月16日的山西戰鬥中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相比之下,在法國軍官的指揮下作戰的安南步兵連在攻占富沙塹壕時表現出色。

1884年2月,接替孤拔上將擔任北圻遠征軍團司令的夏爾-泰奧多爾·米樂將軍,對本土輔助部隊的效用抱有堅定的信念。米樂認為,如果給本土編隊配備足夠數量的法國軍官和軍士,他們在行動中就會有效得多,而且不容易出現黃旗軍表現出的違紀行為。為了驗證他的理論,他將貝塔-勒維蘭的北圻輔助部隊組織成正規連隊,每個連隊由一名海軍陸戰隊上尉指揮。有幾個北圻步兵連參加了Bắc Ninh戰役(1884年3月)和Hưng Hóa遠征(1884年4月),而在1884年5月,遠征軍團已經有了1500名北圻輔兵。

建立與編制[編輯]

法國軍官和北圻步槍隊士兵, 1884年

在1884年3月和4月的戰役中,他的北圻輔助部隊的表現讓他很受鼓舞,米樂決定通過建立兩個北圻步兵團來正式確立他們的地位,每個團有3000人,組織成三個營,每個營有四個250人的連,由經驗豐富的海軍陸戰隊軍官領導。這種模式幾年前曾在南圻的安南步兵團中使用過。根據1884年5月12日的一項法令,米樂成立了第一和第二北圻步兵團。這兩個團分別由德-馬烏爾(Maussion)中校和伯傑(Berger)中校指揮,這兩位老軍官曾在布埃和孤拔的戰役中表現出色,他們的六個組成營由湯諾(Tonnot)、約爾納-德-拉卡萊(Jorna de Lacale)、拉豐(Lafont)、梅洛(Merlaud)、佩利蒂埃(Pelletier)和皮鬆(Pizon)等人指揮。

由於最初缺乏合格的海軍陸戰隊步兵軍官,這兩個團並沒有立即形成滿員編制。然而,在整個1884年夏天,招募工作仍在繼續,到10月30日,兩個團都達到了3,000人的全員編制。 米樂將軍為加速徵兵採取的一個權宜之計是利用黑旗軍的逃兵。1884年7月,在法軍攻占興化和宣光後,幾百名黑旗軍士兵投降,並向法軍提供服務。米樂將軍允許他們作為一個單獨的連隊加入北圻步槍團之一,他們被送到戴河上一個孤立的法國哨所,並被置於一個富有同情心的法國海軍陸戰隊步兵軍官博欣(Bohin)中尉的指揮之下。許多法國軍官對米樂願意信任黑旗軍感到震驚,博欣從此被冠以 "死囚 "( le condamné à mort)的稱號。事實上,黑旗軍對他的善待反應良好,並在幾個月內表現出色,參加了對越南叛亂分子和土匪的多次掃蕩。然而,在1884年12月25日晚上,他們帶着武器、制服和裝備集體開小差,向黑河進發。他們殺死了一名北圻中士,以防止他發出警報,但卻留下博欣在床上安然入睡。看來,他們很可能是被中國軍隊在北圻的進展所影響,對法國的勝利失去了信心,決定重新加入黑旗軍,當時正在參加圍攻宣光的戰鬥。米樂的不幸試驗沒有被他的繼任者布里埃爾-德萊爾將軍(General Brière de l'Isle)所重複,法國人也沒有進一步嘗試將黑旗軍士兵編入北圻步槍團。

德庫爾西將軍(General de Courcy)根據1885年7月28日的法令成立了第三個北圻步槍團,沃內將軍(General Warnet)根據1886年2月19日的法令成立了第四個團。

戰時服役與中法戰爭[編輯]

1884年6月2日,法軍縱隊占領了宣光,北圻第一步槍團第8連(上尉迪亞,中尉古萊)是其中的一員。 [1]該連還參加了1884年11月杜塞納解救宣光的遠征,在玉奧戰役中參加了戰鬥。 [8]此後,作為宣光駐軍的一部分,它在宣光圍攻戰(1884年11月至1885年3月)中與法國外籍軍團的兩個連一起作戰,表現出色。

第一北圻步兵團第12連(布歇上尉,德爾莫特和巴蒂爾中尉)在Kep戰役中在Bắc Lệ(1884年6月23日和24日)和Lam戰役(1884年10月6日)中參與戰鬥。巴蒂爾中尉在lam戰役中受了重傷,他的部下在沒有領導的情況下,在前進的中國縱隊面前撤退了。他們的撤退在法軍防線的中央留下了一個嚴重的缺口,而這個缺口只有在一個步兵連偶然到來的情況下才得以填補。在戰鬥的後期,法軍進行了反擊,巴蒂爾的北圻人參加了最後的推進。

北圻第一步兵團第一連(德-博克斯內上尉)參加了豐谷戰役(1885年1月4日)。

第一北圻步兵團第一營(喬爾納-德-拉卡萊營長)和第二北圻步兵團第一營(通諾營長)參加了諒山戰役(1885年2月)。通諾的營在Bac Vie戰役(1885年2月12日)中損失慘重。

北圻第二步槍團第一連(蓋爾上尉)在同登戰役(1885年2月23日)中參戰 。

北圻步槍團第7連(格拉尼耶上尉,唐納少尉)在華木戰役(1885年3月2日)開始時偵察了中國人的戰壕,在中國人的第一輪射擊中傷亡慘重。唐納少尉在這次戰鬥中受傷。

1885年4月18日,Fayn中尉的Dufoulon上尉的第1連,50人,在山西附近的Thai That擊潰了一支由400名中國人、越南人和苗族人組成的土匪部隊。這次交戰發生在中法兩國軍隊於4月4日達成初步和平協議後,中法兩國在北圻的停火協議生效後的四天。法國軍事當局廣泛宣傳了北圻步兵在這次交戰中表現出的威力,並在4月26日發布的當天的命令中,由布瑞爾-德-伊爾將軍進行了紀念。

清法戰爭後的歷史[編輯]

北圻步槍隊在阿爾巴尼亞科爾察自治省, 1917年

在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法屬印度支那的土著步兵在今天的越南境內不斷地打擊海盜和土匪。由於對他們的可靠性存在無端的懷疑,北圻部隊通常由法國殖民地步兵分隊或外籍軍團士兵陪同。1902年成立了北圻步兵第五團(5th R.T.T.),但在1908年被解散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北圻步兵團和安南步兵團的法國軍官和士官被召回法國。一個北圻步兵營(6th B.T.I.)後來在西線凡爾登附近服役 。

1915年,北圻步兵第三團(3rd R.T.T.)的一個營被派往中國,在上海的法租界駐紮。1917年,留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步兵團在泰阮鎮壓了一場本土憲兵隊(Garde Indignene)的兵變。1918年8月,3個北圻步兵連組成了法國殖民地步兵營的一部分,作為俄國革命後盟軍干預的一部分被派往西伯利亞。

北圻步兵團的四個團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繼續存在,在印度支那、敘利亞(1920-21)、摩洛哥(1925-26)以及與泰國的邊境衝突(1940-41)中服役。1930年2月9日,駐紮在Yên Bái的R.T.T.第4團的部分人員叛變,但被同一部隊的忠誠部隊鎮壓。1945年3月9日日本對印度支那的法國殖民政府發動政變後,所有六個北圻和安南步槍團都被解散了。雖然在隨後的1946-54年法屬印度支那戰爭中,大量的越南人在法國聯合部隊中服役,但他們被編入其他部隊,印度支那步槍團沒有重新建立。法國軍隊中最後一支印度支那部隊是遠東突擊隊(Le Commando d'Extreme-Orient),該部隊約有200名越南人、高地民族高棉人儂族人,從1956年開始在阿爾及利亞服役,直到1960年6月被解散。

制服[編輯]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北圻人的步槍團一直穿着仿照越南人服飾的制服。這些制服包括由清漆竹子製成的扁平斗笠、紅色腰帶和頭巾。寬鬆的外衣和褲子通常是藍色/黑色的棉布,儘管1900年後採用了卡其色版本的野戰服。炮兵部隊穿的是同樣的制服,只是在徽章上有細微的差別,並且在夏季穿的時候還增加了白色的衣服。1912年,所有的騎兵部隊都採用了錐形的帶尖頂斗笠的制服。這種頭盔一直佩戴到1931年被木髓帽取代。在同一時期,步兵團的制服被修改為符合法國殖民地步兵的標準卡其色操練,而獨特的本土特徵也消失了。


  1. ^ Nicolas,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