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表高度變化圖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態、分布規律、物質結構、發展歷史和開發利用的科學,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地質學地理學之間的一門邊緣交叉學科。從語源來看,地貌學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臘語,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態)和Logos(論述)三詞組成,即關於地球外表面貌的論述。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形色色的各種空間實物形體,有自然形體人工形體兩大類。

歷史[編輯]

地貌學起源於人類出於生存需要而對地形的識別、利用和改造。古代漢字中亦有關於地貌的相關內容,比如《詩經·大雅》中記載的崗、塬和隰等。早期古代地貌學主要是定性描述地貌形態和類型分布。11世紀,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的成因。17世紀,明朝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對岩溶地貌的形成過程做出了解釋。18世紀到19世紀是現代地質學地理學的創立時期,兩者的交叉領域則為地貌學提供了空間。

而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地貌學則發祥於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萊伊爾(C. Lyell)均變論(又稱「現實主義原理」)、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對地貌學產生了重要影響,W·M·戴維斯侵蝕循環學說和地貌成因三要素原理、瓦爾特·彭克坡地學說等對科學地貌學理論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阿爾布雷希特·彭克於1895年所著的以個人大量野外研究成果為依據的《地表形態學》一書是最早的地貌學教科書之一。

二戰後各種大型工程對地貌學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2年,美國自然地理學家斯特拉勒發表《地貌學的動力基礎》一書,形成了地貌學的動力學派。20世紀50年代也是地貌學出現分支學科的時期,形成了河流地貌學冰川地貌學海岸地貌學構造地貌學。地貌學開始多方向發展。

20世紀60年代,系統論被引入地貌學研究中,並形成了地貌學的動力派。自1985年起,每四年召開一次國際地貌學會議,並在1989年的第二屆國際地貌學會議上成立了國際地貌學家協會(IAG)[1]。現代地貌學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着重區域非線性地貌過程、突變地貌過程、分形地貌過程的研究,注重數值模擬、精準測年、高分辨率遙感等技術手段的運用,並因地制宜面向社會生產實踐和應用。

分類[編輯]

根據形成地表起伏形態的主導營力,地貌學可以劃分為氣候地貌學構造地貌學兩大分支。

根據研究對象及其應用範圍,地貌學有下列兩個分支,即動力地貌學應用地貌學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IAG/AIG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 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官方網站. [2008-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英語). 

書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