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良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良心

大明巡撫江西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
籍貫 直隸廣德州
字號 字宗堯,號仁寰
出生 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月初十日
直隸廣德州
逝世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
江西南昌府
配偶 娶潘氏
親屬 (子)夏警芳
出身
  • 隆慶元年丁卯科舉人
  • 隆慶五年辛未科進士出身

夏良心(1539年—1605年),字宗堯,號仁寰,直隸廣德州(今安徽省廣德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應天府鄉試第四十九名,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二甲五十四名進士[1][2]。授刑部主事,歷升刑部員外郎,萬曆十年(1582年)四月升湖廣僉事,十四年正月升山西右參議,十五年十月轉浙江水利道副使,晉浙江參政,二十一年正月升山東按察使,二十二年二月升河南右布政使,遷江西左布政,二十六年七月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三十二年加兵部右侍郎銜,三十三年二月卒於任,贈兵部尚書,賜建褒德祠[3][4][5]

事跡[編輯]

曾官刻《本草綱目》。

家族[編輯]

曾祖父夏禎;祖父夏松;父夏熊,壽官。嫡母宗氏;生母劉氏。具慶下。兄良材(監生)、良能(監生)。弟良器(縣主簿)、良傅(監生)[6]

參考文獻[編輯]

  1. ^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2.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四百六》:萬曆三十三年二月戊午,巡撫江西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夏良心卒。良心字宗堯,直隸廣德州人,隆慶辛未進士,授刑部主事,告改南兵部,以憂去。復除刑部,歷湖廣僉事、山西參議、浙江副使,升參政,升山東按察使、河南右布政、江西左布政,尋以右副都御史撫其地,六年滿考,晉今秩,至是卒於官。按臣徐元正以恤典請,並述士民之意,乞准建祠賜額。詔贈兵部尚書,予全葬祭有加等,祠名褒德。良心忠誠廉慎,歷官餘三十年,略無訾議。在藩司出納無留滯,而衡量惟平。入計少所饋遺,餘貲四百寄貯南昌府庫。比授鉞,礦稅二使憚不敢逞,十三郡議課十五萬,疏請留其半以贍南州,旨報可。而所輸之半率諸司無名錢,民實不損一毛。礦使擬開銅塘,為繪圖以上,疏其不可者十,得報罷。並罷泰和武山石膏役,疾且革,口授遺疏,惓惓以停礦稅、收人才為請,有古人尸諫之風雲。
  4.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4268:夏良心,字宗堯,直隸廣德人。隆慶五年進士,初官豫章,後巡撫江西,陞兵部侍郎,仍留原任,萬曆三十三年,卒於官。
  5.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二》:萬曆三十三年廵撫江西大司馬夏公以疾卒於官。
  6.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隆慶五年辛未科登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