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方頂子遺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方頂子遺址是位於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萬良鎮境內,沿大方頂子山(舊稱大荒頂子山)南部山脊分布的一系列積石堆。自1960年代以來,學界對此石堆群有多種結論,一是高句麗時期的城池,二是高句麗時期的積石墓[1][2],三是女真人長白山山區的祭台遺蹟[3]

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後的1960年6月,通化地區文物普查隊對此處積石堆進行考古調查。《撫松縣文物志》記載的文物普查隊結論「新石器時代和高句麗時代的一座古城」。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後的1986年,撫松縣文保所進行複查,「六個直徑不等的石堆和一眼古井,還有一條長50米,寬1米,高0.35米的石帶[石牆]」,「石塊壘砌的石帶尚辨別出古代城垣的跡象,很可能是高句麗時期的一座城址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後2008年10月,普查隊將6個石堆定性高句麗時期的積石墓,但未找到1986年發現的石帶(牆),同時在大方頂子山主峰東北的一個小山包崗調查了大方村新石器時代遺址[2]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間,吉林森工集團組織吉林省內專家學者進行七次考察,訪問當地人士,得出此處遺蹟為大型祭壇的結論。有作者進一步指出是祭祀長白山的祭壇[1]。2008年的相關報道中,長春大學薩滿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陳景河等人則認為此處積石堆是一處「具有複合性文化特徵」的大型祭壇遺址,經過長期和多次使用過。更推測「秦漢時期勿吉人設祭,唐代時期靺鞨人擴建,遼金時期女真人沿用並增設。」「祭壇從形制到規模,都與泰山封禪所築祭壇相差無幾,很可能是王一級的或部落群聯盟使用的。」同時,此地「並非高句麗人傳統活動區」,「祭壇不會是高句麗的遺存」。建議「恢復原貌,成為旅遊熱線,或北方民族朝聖之地,也就有了可能[3]。」

2011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受吉林省文物局委託,開展考古調查。調查組的結論,石堆系高句麗時期的山頂型積石墓群[2]

注釋 [編輯]

  1. ^ 1.0 1.1 張璇如. 《长白山祭坛探源》. 東北史地. 2009, (5): 82–84. ISSN 1009-5241. 
  2. ^ 2.0 2.1 2.2 馮恩學、馬天夫(一同參與野外調查工作:謝浩(繪圖)、梁娜(繪圖)、陳影). 《抚松大方(荒)顶子积石堆调查报告》. 邊疆考古研究. 2012, (1): 25–37. 三、結語 調查工作收穫很大,確認了積石堆是人工遺蹟,性質不是山城的炮台,也不是祭台,屬於山頂型積石墓群,與高句麗墓葬分類中的無壇石壙積石墓相同,分布上也具有「串墓」的特點。因為與大方頂積石堆類似的遺蹟在遼寧南部的旅順大連地區最豐富[……]J6有依護石和支撐石,這是高句麗積石墓常見的構築方法。其位置在高句麗疆域內,距離高句麗早期國都所在地桓仁180千米[……] 
  3. ^ 3.0 3.1 长白山区首次发现大型祭坛群遗址. 光明網. 2008-06-29 [2020-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