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派的喜悅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教派的喜悅
辛普森一家》分集
劇集編號第9季
第191集
導演史蒂芬·迪安·摩爾
編劇史蒂夫·奧唐奈
製作代碼5F23[1]
首播日期1998年2月8日[2][1]
劇集特點
黑板噱頭彩彈射擊可不是什麼藝術形式[1][3]
沙發噱頭辛普森一家的微縮尺寸人物爬上沙發,然後正常大小的聖誕老人小助手也爬上沙發,將霍默·辛普森含進嘴裡後跑開[4][1]
評論馬特·格勒寧
大衛·米爾金
史蒂夫·奧唐奈
亞德利·史密斯
史蒂芬·迪安·摩爾
分集時序
《辛普森一家》第9季
辛普森一家劇集列表

教派的喜悅》(英語:The Joy of Sect)是美國動畫情景喜劇辛普森一家第9季的第13集,也是全劇的第191集,於1998年2月8日通過福克斯廣播公司在美國首播。在這一集裡,一個名為「行動派」的邪教主宰了春田鎮霍默巴特在春田鎮國際機場受到幾個教徒招募,結果一家人都加入邪教。霍默之後被洗腦,帶着全家人搬到邪教的院落居住。這集節目源於大衛·米爾金的初步構想,史蒂夫·奧唐奈是首席編劇,史蒂芬·迪安·摩爾擔任導演。眾編劇在設計「行動派」時參考了多個新興教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達基天堂之門統一教人民聖殿教

媒體出版物之後從包括宗教哲學心理學在內的多個角度分析這集節目,以《辛普森一家》為主題的書籍將行動派邪教和眾編劇參考的其他多個組織對比。《教派的喜悅》中還有許多有關流行文化的隱喻,如片名就是模仿《性愛的喜悅英語The Joy of Sex》一書,劇中還有涉及電視劇《六號特殊犯人》中神秘白球的隱喻。《今日美國》和影音俱樂部都在評論中認為《教派的喜悅》是《辛普森一家》最重要的劇集之一。

劇情[編輯]

巴特·辛普森霍默·辛普森在春田鎮國際機場結識了格倫(Glen)和簡(Jane),兩人是新興宗教「行動派」(Movementarianism)的招募員,他們邀請霍默和許多春田鎮居民前去觀看宣傳片。宣傳片長達數小時,其中介紹了一位人稱「老大」的神秘人,稱這位老大會帶領行動派教友乘飛船前往「極樂行星」,大家都可以在這顆星球上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絕大部分前來的觀眾都被這冗長的電影洗腦,對這位老大充滿崇拜之情,只有霍默看起來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格倫和簡嘗試了各種辦法,最後終於讓霍默開始演唱《蝙蝠俠》的主題歌,只是將歌詞中的「蝙蝠俠」換成「老大」。

霍默加入邪教後,他的房子上出現邪教的符號,他和家人都搬進行動派的院落,這裡所有的人都必須參加勞動,收割棉豆。老大住在一個他人禁止入內的穀倉里,據稱飛船就是在這裡建造。他每次露面的時間都很短,坐在勞斯萊斯里向追隨者們揮手。行動派的勢力和普及率與日俱增,春田鎮的多家教堂變得空無一人,鎮上的新聞媒體也落入其掌控。伯恩斯先生對老大的免稅待遇非常眼紅,決定自創宗教,並在鎮上舉行盛大儀式,宣布自己就是神。但是,伯恩斯用蠟製作的發達「肌肉」被煙火點燃,所以春田鎮居民對他毫不買賬。

辛普森的孩子們起初雖然反抗,但之後都加入了行動派。只有瑪琦還在堅持抵抗,並且從戒備森嚴、還有一個怪獸般可怕白色球體看守的院落中逃了出來。出來後,她找上同樣在與行動派對抗的洛夫喬伊牧師內德·弗蘭德威利校管請求援助。在這些人的幫助下,瑪琦說服家人和她一起離開行動派的院落。一家人來到弗蘭德家裡,瑪琦先設法讓孩子們清醒過來,內德遞給霍默一杯啤酒,看起來他似乎也清醒過來了,但他剛開始喝酒就被行動派的律師所擒。

霍默被押回行動派院落,他向眾人宣布,自己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被洗腦的人了。霍默打開那個禁止入內的穀倉,滿以為可以揭露邪教的真面目,但卻意外發現裡面真的有一艘「飛船」。老大這時宣稱,霍默「缺乏信仰」,因此人類永遠都無法到達極樂行星。眾教友正擔心老大所言屬實時,那架做工粗糙的飛船剛起飛就解體了,眾人這才看清,老大其實是拿着所有人的錢,坐在腳踏車式飛行器里逃跑。行動派的信仰土崩瓦解,老大也沒能飛出多遠就一頭撞在克萊圖斯·斯普克勒的前廊。斯普克勒用槍指着老大,取回鎮民們的錢。

回到家裡,莉薩感嘆:「重新自己思考的感覺真好。」一家人打開電視,福克斯電視台正播出廣告,裡面傳出「你正在收看福克斯」的聲音,將眾人催眠並跟着念:「我們正在收看福克斯……」,顯然,他們又被洗腦了。[5]

製作[編輯]

《教派的喜悅》源自執行製作人大衛·米爾金的構想

《教派的喜悅》是史蒂夫·奧唐奈(Steve O'Donnell)編劇的第2集《辛普森一家》,也是最後1集,劇情的初步構想源自大衛·米爾金(David Mirkin)。米爾金曾是劇集第5第6季的節目統籌,但在第9季時又回歸參與兩集節目的製作。據他所說,自己決定以一集節目嘲弄邪教是因為它們既「可笑,(又)有趣,而且還很扭曲。」[6]米爾金在某天晚上開車回家時從電台節目裡聽到有關邪教的歷史,進而產生製作這集節目的構想[7]。參與本集劇本創作的主要編劇除米爾金和奧唐奈外,還包括賈斯·里奇戴爾(Jace Richdale)和凱文·柯倫Kevin Curran)。片名《教派的喜悅》則源於里奇戴爾的提議[8]

編劇在構想「行動派」期間參考過多種邪教和宗教,如山達基吉姆·瓊斯人民聖殿教天堂之門統一教奧修及羅傑尼希教,還有奧奈達公社[6]。劇中「老大」開着勞斯萊斯穿過田野的鏡頭主要是受到奧修的影響,而違背他人意願、將教友關在營地內的內容則意指吉姆·瓊斯[6]。選擇「行動派」這麼個名字只是因為其英語原名「Movementarians」念起來很彆扭[6]。劇中邪教播放的宣傳片長達6小時,有些觀眾中途起身想要離開,但又因為同儕壓力團體迷思最終留了下來,這指的是統一教EST邪教[9]。節目的製作人還承認,這集最後一幕是在嘲笑福克斯公司是「邪惡的心靈控制網絡」[6]。節目的劇本於1997年編寫,天堂之門邪教的眾多教友也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集體自殺。幾位編劇都發現米爾金的初稿和天堂之門邪教有多個奇怪的相似之處,如教眾都穿着統一的服裝和古怪的球鞋,而且都相信會有飛船前來將他們送往極樂世界。[6]但由於集體自殺事件的發生,劇本中的多個元素不得不加以更改,以免讓人產生不快的聯想[9]

主題[編輯]

克里斯·特納(Chris Turner)在《辛普森行星》(Planet Simpson: How a Cartoon Masterpiece Defined a Generation)一書中認為,「行動派」相當於山達基教會雷爾運動的結合體,還部分受到文鮮明和奧修的影響[10]。書中還指出,節目尾聲時辛普森家族的表現足以說明,電視這種「准宗教性質的邪教在我們這個時代高速成長」[10]。書中稱電視為某種「流行邪教」,是「一種快速增長的突變替代信仰,填補了西方社會結構中一度由宗教組織占據的巨大空洞」[10]FACTnet(意為「對抗強制手段網絡」)組織的馬丁·亨特(Martin Hunt)指出,「行動派」和山達基存在多個類似之處,「老大」外貌很像L·羅恩·賀伯特,行動派所訂的「1萬億年勞動合同」則暗指海洋機構的1萬億年合同,同時兩個邪教都有提起大量司法訴訟[11]。《影音俱樂部》在《春田鎮加入邪教》(Springfield joins a cult)一文中對本集進行分析,行動派計劃將教眾送往「極樂行星」,這和天堂之門承諾將教友送到海爾-博普彗星享受幸福永生可謂異曲同工。不過文中也指出,片中巴特有這麼句台詞:「教會、邪教、邪教、教會。看來以後每個周日我們都要到別的什麼地方去感受無聊了」,這說明《教派的喜悅》劇情所指的包括大部分宗教組織。[12]《辛普森行星》還對劇中反洗腦的情節加以探討,威利校管本試圖讓霍默恢復清醒,但從對方口中得知行動派的哲學理念後,他也屈服了,成為邪教的追隨者[10]。克里斯·特納指出,瑪琦應該採用第5季第18集《伯恩斯的繼承人》(Burns' Heir)中的反洗腦器作為工具,說服巴特離開伯恩斯先生,回自己的家[10]

威廉·歐文(William Irwin)在《辛普森一家與哲學:霍默的D'oh!》(The Simpsons and Philosophy: The D'oh! of Homer)一書中認為,瑪琦「在《教派的喜悅》中逃離邪教公社」,這證明她有着「亞里士多德般的賢惠人格特質」[13]。《辛普森一家心理學》一書則從心理學範疇探討《教派的喜悅》,書中在討論這集展現的決策心理學時指出,「霍默並不是出於理性選擇完全淪為行動派教友……而是通過逐漸升級的認同過程變成這樣」[14]。《辛普森一家心理學》還逐個剖析了行動派採用的各種洗腦手段,如充滿魅力的領袖、通過宗教實體或外星生物來建立權威(「極樂行星」),讓教眾從心理上接受領袖的偉大,進而喪失自由意志[14]。書中還分析了行動派在播放6小時宣傳片時採用的洗腦手段。劇中有部分觀眾記得自己之前得到的承諾,想什麼時候走都行,但他們實際上卻要面對一群人的質問,要求他們對離開給出明確的理由或解釋,導致這些人最後留下來看完了整場宣傳片。[14]書中指出,這種手段相當於「無形的壓力」,與邪教公社中的「鐵絲網、地雷、狗、鱷魚,以及瑪琦逃跑時遭遇的邪惡神秘白色球體」異曲同工[14]。《辛普森一家心理學》還指出,劇中的「老大」屬於權威人物,「他有別人沒有但渴望的知識或能力」[14]。邪教院落中的孩子們也不是通過傳統數學教科書來學習,而是在學《老大之路算術》(Arithmetic the Leader's Way)和《愛老大的人的科學》(Science for Leader Lovers[15]

據馬克·平斯基(Mark I. Pinsky)的《辛普森一家中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Simpsons)一書記載,《辛普森一家》的一位編劇稱,劇集原計劃會針對山達基製作一集節目,但由於該邪教一直有「起訴和騷擾反對者的惡名」,製作人最後決定放棄[16]馬特·格勒寧雖然在節目中惡搞山達基,但為巴特·辛普森配音的演員南希·卡特賴特卻曾於1996年成為山達基教徒[17],平斯基覺得這頗具諷刺意味[16][18]。作者進一步指出,格勒寧之後還是在《飛出個未來》中用虛構的「機器達基教會」拿山達基開涮[16]。格勒寧則表示,由於這個虛構的宗教和山達基名稱接近,他還接到過山達基教會打來的電話[19]

文化指涉[編輯]

《教派的喜悅》有多處參照流行文化的內容。首先,劇名是惡搞亞歷克斯·康福特Alex Comfort)的《性愛的喜悅》(The Joy of Sex)一書。瑪琦試圖逃離邪教院落時遭到神秘白色球體的追殺,這個球體源自1967年的電視劇《六號特殊犯人》。[4][20]尼爾·赫夫蒂Neal Hefti)和納爾遜·里德爾Nelson Riddle)為20世紀60年代電視劇《蝙蝠俠》創作的主題曲成為本集中向霍默灌輸邪教哲學的工具[4],《巴尼與朋友》中的歌曲《我愛你,你愛我》(I Love You, You Love Me)也在《教派的喜悅》中淪為將嬰兒洗腦的手段。伯恩斯先生在向鎮民介紹自創的宗教時,大部分鏡頭都是惡搞邁克爾·傑克遜1995年唱片《HISto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ok I》的宣傳視頻[6]。校管威利用指甲划過教堂的窗戶,希望引起瑪琦和洛夫喬伊牧師的注意,這段鏡頭意指1975年電影大白鯊》,該片中的昆特一角也有過類似舉動[3]。春田鎮國際機場中有家「克萊頓和金作品書店」,這指的是作家邁克爾·克萊頓斯蒂芬·金,兩人均以機場小說聞名,這家書店也只有他們的作品[3]漢斯·莫爾曼在劇中詢問店員,「有沒有羅伯特·盧德倫的作品?」結果店員回答:「滾出去。」[5]

反響[編輯]

《教派的喜悅》於1998年2月8日通過福克斯廣播公司在美國首播。根據尼爾森收視率調查結果,節目的收視率為9.6,相當於吸引了約940萬家庭收看,在2月2至8日這周福克斯的所有電視節目裡排名第4,僅次於《X檔案》、《山丘之王》(King of the Hill)和《甜心俏佳人》。[21]

2006年,《今日美國》在評價《辛普森一家》第9季時稱,《教派的喜悅》、《泰坦的垃圾》(Trash of the Titans)、《庫斯提最後的誘惑》、《槍彈家庭》(The Cartridge Family)、《蠢蛋賠償》(Dumbbell Indemnity)和《從巴士出擊》(Das Bus)是這季表現最突出的7集節目[22]。《影音俱樂部》在《完美捕捉時代特色的15個〈辛普森一家〉的瞬間》(15 Simpsons Moments That Perfectly Captured Their Eras)一文中對本集進行分析[12]。《每日鏡報》也在評價第9季DVD時稱讚這一集,稱「《教派的喜悅》令人捧腹,只有瑪琦還保持着清醒的頭腦」[23]。《太陽先驅報》(Herald Sun)的艾薩克·米切爾-弗雷(Isaac Mitchell-Frey)認為這集在第9季中表現突出[24]。蘇格蘭《周日郵報》(Sunday Mail)表示,《教派的喜悅》是值得推薦,並且適合「合家觀賞」的一集節目,評論中指出:「通常來說,涉及邪教的節目都會表現出厄運與黑暗。只有辛普森家族的巴特能夠將之變成喜劇,但是,他和家人馬上又落入了新邪教(指電視)之手!」[25]

辛普森一家檔案館網站的傑夫·肖爾達(Jeff Shalda)認為,《教派的喜悅》堪稱「《辛普森一家》呈現優異品質」的典範作品之一,並且分析了《辛普森一家》某些內容讓基督徒不快的原因[26]。沃倫·馬丁(Warren Martyn)和阿德里安·伍德(Adrian Wood)在著作《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更大更新的辛普森一家非官方指南》(I Can't Believe It's a Bigger and Better Updated Unofficial Simpsons Guide)一書中認為,《教派的喜悅》是《辛普森一家》中較為另類的一集,有「很多美好的瞬間」,而且「伯恩斯也認定自己需要被愛,這是個很好的轉折。」但是,書中認為劇中的笑料不足以維繫整集節目[4]杜倫大學聖瑪麗學院推出「哲學導論:莉薩·辛普森的機智和智慧」(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The Wit and Wisdom of Lisa Simpson)課程計劃,課程中的「假先知」章節就以《教派的喜悅》為例,教導學生有關「宗教」的一些「更為令人髮指的現象」,或是提醒學生在學習基督教教義中的假先知主題內容時保持警惕[27]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The Joy of Sect (TXT). The Simpsons Archive. [2015-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1). 
  2. ^ The Joy of Sect. Simpsonsworld.com. [2015-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6). 
  3. ^ 3.0 3.1 3.2 Bates, James W.; Gimple, Scott M.; McCann, Jesse L., Richmond, Ray; Seghers, Christine (編). Simpsons World The Ultimate Episode Guide: Seasons 1–20 1st.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10: 441. ISBN 978-0-00-738815-8. 
  4. ^ 4.0 4.1 4.2 4.3 Martyn, Warren; Wood, Adrian. The Joy of Sect. BBC. 2000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4). 
  5. ^ 5.0 5.1 Writer: Steve O'Donnell; Director: Steven Dean Moore. The Joy of Sect. The Simpsons. 第9季. 第13集. 1998-02-08. 20th Century Fox. FOX.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Mirkin, David. Commentary for "The Joy of Sect", in The Simpsons: The Complete Ninth Season (DVD). 20th Century Fox. 2006. 
  7. ^ Brandenberg, Eric J. Multiple Emmy Award-winning producer/writer/director David Mirkin. Animation Magazine. 2004-12-17 [2015-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8. ^ Alberti, John. Leaving Springfield: The Simpson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Oppositional Culture.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21. ISBN 0-8143-2849-0. 
  9. ^ 9.0 9.1 O'Donnell, Steve. Commentary for "The Joy of Sect", in The Simpsons: The Complete Ninth Season (DVD). 20th Century Fox. 2006.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Turner, Chris. Planet Simpson: How a Cartoon Masterpiece Defined a Generation 1st revised.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2005: 269. ISBN 978-0-306-81448-8. OCLC 670978714. 
  11. ^ Hunt, Martin. Celebrity Critics of Scientology, Simpsons (TV show). FACTnet. [201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12. ^ 12.0 12.1 Koski, Genevieve; Josh Modell; Noel Murray; Sean O'Neal; Kyle Ryan; Scott Tobias. Features: Inventory: 15 Simpsons Moments That Perfectly Captured Their Eras. The A.V. Club (2007, Onion Inc.). 2007-07-23 [2015-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4). 
  13. ^ Irwin, William; Mark T. Conard; Aeon J. Skoble. The Simpsons and Philosophy: The D'oh! of Homer. Open Court Publishing. 2001: 48–49. ISBN 0-8126-9433-3.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Brown, Alan S.; Chris Logan. The Psychology of the Simpsons: D'oh!. BenBella Books, Inc. 2006: 211–212. ISBN 1-932100-70-9. 
  15. ^ Gimple, Scott M. The Simpsons Forever!: A Complete Guide to Our Favorite Family ...Continued. Introduction by Matt Groening. HarperCollins. 1999-12-01: 26–27. ISBN 978-0-06-098763-3. 
  16. ^ 16.0 16.1 16.2 Pinsky, Mark I.; Tony Campolo.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Simpsons.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1. ISBN 0-664-22419-9. 
  17. ^ Burnett, John. All things Considered: Scientology. All Things Considered (National Public Radio). 1997-03-12 [2015-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8. ^ Brockes, Emma. That's my boy. The Guardian. 2004-08-02 [2015-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19. ^ Groening, Matt. Commentary for "Hell Is Other Robots", in Futurama: Volume One (DVD). 20th Century Fox. 2003. I did get a call from a Scientologist who had somehow gotten hold of the script. 
  20. ^ Booker, M. Keith. Drawn to Television: Prime-Time Animation from the Flintstones to Family Guy. Greenwood Press. 2006: 66. ISBN 0-275-99019-2. 
  21. ^ Associated Press. CBS takes gold as Fox flexes muscle. Sun-Sentinel. 1998-02-12: 4E. 
  22. ^ Clark, Mike. New on DVD. USA Today (Gannett Co. Inc.). 2006-12-22 [2015-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7). 
  23. ^ Staff. DVDS: NEW RELEASES. The Mirror. 2007-02-02: 7. 
  24. ^ Mitchell-Frey, Isaac. Comedy – The Simpsons, Series 9. Herald Sun. 2007-02-11: E12. 
  25. ^ Staff. Family Choice: Today's TV highlights. Sunday Mail (Scottish Daily Record & Sunday Mail Ltd). 1998-03-15. 
  26. ^ Shalda, Jeff. Religion in the Simpsons. Online. The Simpsons Archive. 2000-12-29 [201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7). 
  27. ^ Taylor, Tessa.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The Wit and Wisdom of Lisa Simpson (PDF). St Mary's College, Durham: Farmington Institute. 2004-08: 30–3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0-02). 

擴展閱讀[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