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7年無錫青年界抗敵後援會發給流亡服務團的毛毯,由成員沙陸墟捐贈給無錫博物院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簡稱錫流,是1937年11月成立的一個由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江蘇無錫縣學生主要組成的抗日青年流亡組織。隊伍經江蘇轉戰安徽河南江西湖北等省,服務團絕大多數成員最終參與到抗日戰爭等。

背景[編輯]

1935年8月,上海、南京兩地讀書會負責人在無錫太湖王崑崙別墅召開萬方樓會議,參會成員有錢俊瑞王崑崙曹亮曹孟君孫曉村、陳佩三等。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八一宣言》)的精神,並在各地讀書會的基礎上籌建救國會。1936年5月底,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在上海正式成立。同年8月,無錫成立無錫學社,幹事會由李伯敏陳佩三錢敏薛永輝蔡翔雲周婉如宋犁夫等人組成。1937年1月28日,學社負責人被逮捕停止工作,這些人陸續釋放後,7月他們抵達上海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舉辦的抗日救亡訓練班。在返回無錫後,籌建無錫各界青年抗敵後援會,9月組成無錫青年界抗敵後援會[1]

經過[編輯]

上海、崑山、蘇州相繼淪陷,為保留抗日力量,中共無錫支部決定在1937年11月底撤出一批「錫青抗」骨幹成員。其中以無錫西北的陸區橋小學集中80餘人,最初計劃是去宜興、溧陽打游擊,出發前命名「無錫青年抗敵救亡服務團」。抵達溧陽後,他們與當地的溧陽青年抗日服務團(沈蘭芝黃金鑒方克強張之宜等)、溧陽青年抗日宣傳隊、上海螞蟻社救亡演劇團(何懼張庚張錚陳錦清等)、上海文化界內地服務團(柳湜柳乃夫李竹平等)會合。決定統一行動,但他們在溧陽附近的活動均受阻。與此同時,日軍兵分兩路,一路沿滬寧線西進、一路沿太湖南側大迂迴,溧陽陷入包圍中。三方負責人召開緊急聯席會議,決定向後方轉移,無錫的救亡青年決定正式成立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推選孫克定為團長,周秋野錢敏吳志明擔任副團長。服務團下轄三個分隊,負責人包括有薛永輝嚴文祥李伯敏王新陳佩三包厚昌等。當時隊伍就目的地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去武漢尋找八路軍辦事處。另一種是江西尋找中共地下黨與紅軍,武裝後反攻江南。兩種意見的共同點均為西進,於是先統一向安徽蕪湖進發,途中遇到零散的各地青年,總人數達到130多人[2]

遇到日軍轟炸長江航道,英國怡和商行的德和輪被炸毀,數百難民身亡。錫流與溧陽青年尚未登船,但對是否過江產生不同意見。周秋野、薛永輝率領第一隊決定渡江,經合肥改坐火車入蚌埠、徐州,向西抵達鄭州,再南下抵達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第二批以「錫流」人員為主,同時包括溧陽的張之宜陸平東朱行厚等,由王新、包厚昌、陳佩三、張之宜等帶領,以墾殖代表團先遣團的名義抵達九江。剩餘「錫流」和溧陽人員在孫克定、錢敏、吳志明等帶領下,沿江步行過繁昌銅陵,在大通抵達九江與先期人員會合[3]

吳志明、陳立平、錢敏、陳佩三、陳雲霞、華英去中共中央長江局聯繫組織關係,轉乘輪船抵達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其餘人改乘火車到達南昌,找到新四軍辦事處。溧陽的大部青年在到達安慶後,應當地抗敵後援會的要求,留下幾人協助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其餘人員向西南經東至波陽,渡過鄱陽湖抵達南昌,與「錫流」人員匯合[4]

後續[編輯]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的大多數成員均參與到後續的抗日戰爭等[5]

  • 周秋野,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畢業後進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澳大利亞、南斯拉夫大使等
  • 嚴文祥,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畢業後進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 薛永輝,考入國共合作中的閻錫山衛隊師第六十六師,後抵達延安,後經組織安排,返回太湖地區堅持游擊武裝鬥爭
  • 孫明,考入國共合作中的閻錫山衛隊師第六十六師,後抵達延安
  • 胡任方,考入國共合作中的閻錫山衛隊師第六十六師,後抵達延安
  • 程雪,考入國共合作中的閻錫山衛隊師第六十六師,後抵達延安
  • 胡任方,考入國共合作中的閻錫山衛隊師第六十六師,後抵達延安
  • 蘇敏(原名胡國璠),考入國共合作中的閻錫山衛隊師第六十六師,後抵達延安
  • 宋品珍,因病早逝
  • 王達三,第二次國共內戰,犧牲於塔山戰役
  • 吳志明,供職於新四軍第三師和內蒙古地區
  • 陳立平,在太湖地區堅持敵後作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
  • 孫克定,抗日戰爭結束後繼續從事數學研究,成為著名數學家。
  • 宿士平,在金華從事地下工作被捕,關押上饒集中營,經茅家嶺暴動到達茅山根據地。
  • 楊增,返回江南開展抗日武裝鬥爭
  • 朱穆之,從事銀行工作。
  • 錢敏,加入熊式輝籌建的江西省青年服務團第五大隊,擔任秘密支部書記。後返鄉蘇南東路地區從事民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
  • 陳佩三,加入熊式輝籌建的江西省青年服務團第五大隊,擔任大隊長
  • 周婉如,加入熊式輝籌建的江西省青年服務團第五大隊,擔任秘密支部書記
  • 李伯敏,加入熊式輝籌建的江西省青年服務團第五大隊,擔任秘密支部書記。轉移到浙江,後被捕犧牲於監獄。
  • 沈嘯森,加入熊式輝籌建的江西省青年服務團第五大隊,擔任組織委員
  • 陳佩三,返回無錫,擔任中共無錫縣委書記,後因病去世
  • 周婉如,抵達延安,以中共七大代表身份參加七大
  • 謝志成,與陳丕顯結婚
  • 柳肇珍,與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旅長羅忠毅結婚,在日軍突襲宜興中犧牲。
  • 蔡翔雲,在福建作戰犧牲
  • 華英,在福建作戰犧牲
  • 徐品芳,在福建作戰犧牲
  • 孫竹雲,在福建作戰,與中共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結婚
  • 楊蘭珍,在福建作戰
  • 宋梅影,在福建作戰
  • 孫章錄,參加鉛山縣抗日青年服務團,後返回蘇南在太湖地區作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 李廣,參加鉛山縣抗日青年服務團,後轉戰茅山、魯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長。
  • 陳野萍,參加鉛山縣抗日青年服務團。
  • 嚴永潔,與時任中共贛東特委書記譚啟龍結婚,在福建作戰。
  • 程桂芬,參加鉛山縣抗日青年服務團。
  • 包厚昌,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隨新四軍東進江南東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江蘇省委書記處書記,江蘇省政協主席。
  • 王新,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隨新四軍東進江南東路,後陣亡犧牲。
  • 張之宜,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在太湖地區長期從事武裝鬥爭。
  • 孫慎,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孫顧,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徐品芳,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殷梅倩,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龔鵬佐,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隨新四軍東進江南東路,後陣亡犧牲。
  • 邵鍾,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華仁義,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隨新四軍作戰,後陣亡犧牲。
  • 施立人,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隨新四軍作戰,後陣亡犧牲。
  • 張祖耀,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侯日千,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陸平東,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朱行厚,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加入戰地服務團
  • 范敏,參加石塘贛東公學,隨新四軍作戰,後陣亡犧牲。
  • 顧風,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在福建作戰。
  • 沙陸墟(原名沙仲虎),參加石塘贛東公學,後在福建作戰,擔任《閩北日報》編輯、《南方日報》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成員。
  • 程蘭芬,留在江西作戰。
  • 張君實,留在江西作戰。
  • 舒仁岳,留在江西作戰。
  • 楊雲軒皖南事變中陣亡。
  • 錢浩元茅山戰役中陣亡。

紀念[編輯]

2007年4月,無錫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無錫博物院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決定在匡村中學舊址上設立「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並於10月開館,錢敏題寫館名[6]

參考[編輯]

  1. ^ 蔡鴻源,徐友春編. 民国会社党派大辞典. 合肥:黃山書社. 2012.08: 43. ISBN 978-7-5461-2303-5. 
  2. ^ 葉緒昌主編. 江苏革命史词典.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05: 8. ISBN 7-305-02105-9. 
  3. ^ 無錫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編. 新四军无锡籍人物选编 修订本 下.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06: 513. ISBN 7-5098-1080-9. 
  4. ^ 楊玉倫著. 扫叶集. 無錫文史辦公室: 無錫文史辦公室. : 219–229. 
  5. ^ 7-80170-403-7. 锡流 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文集. 沈仲興主編;無錫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無錫市史志辦公室編: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5.08: 10–17. 
  6. ^ 無錫市史志辦公室編. 永不磨灭的记忆 无锡地区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7.12: 28. ISBN 7-5012-3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