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雲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朴雲峰
性別
出生1947年12月(76歲)
 中華民國吉林省和龍縣(今和龍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朝鮮族
母校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士)
東京大學(博士)
托馬斯傑斐遜大學英語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博士後)
職業醫生、教授、博士生導師
組織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朴雲峰(1947年12月),朝鮮族吉林和龍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會委員,中華醫師會消化病分會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中華消化病及內窺鏡學會長春分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中西醫結合肝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肝臟病雜誌》、《臨床肝膽病雜誌》副主編。[1]:54[2]

早年生涯[編輯]

1947年12月,朴雲峰出生於吉林省和龍縣頭道鎮,1958年隨家人搬至龍井縣。小學畢業後,他考入延吉縣第二中學,後又考入重點高中延吉縣第三中學。讀高二期間,文化大革命爆發,他不得已在延吉縣東盛公社海蘭大隊下鄉,後參軍入伍。在部隊裡,他曾因挽救一名戰友的生命而立三等功。[3]:312

1973年,朴雲峰被獲准復員進入長春白求恩醫科大學學習,1977年畢業後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前身)從事臨床與教學工作,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3]:313[1]:54

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編輯]

1987年1月,朴雲峰自費留學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到日本的一年之後,他在《日本血液學會雜誌》發表了他的首篇論文「對急性顆粒細胞性白血病的G-CSF與GM-CSF的生物學反應」。他的第二個研究課題「急性顆粒細胞白血病和淋巴腫瘤細胞膜中rhGM-CSF特殊受容體的結合以及增殖效果」獲得了日本文部省自然科學基金3000萬日元項目資金。他用3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原計劃3年完成的科研課題,並發現了高親和與低親和性兩種受體,修正了醫學界以往認為只有一種受體的錯誤觀點。此後,東京大學把一個世界性難題「重組人粒細胞集刺激因子(rhG-CSF)的受體研究」作為他的下一個科研課題。但朴雲峰通過刻苦攻關與大膽嘗試最終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白血病肺癌宮頸癌細胞膜的受容體。該成果後被發表在美國《癌症研究》期刊。1989年4月,他應邀在美國華盛頓參加了美國醫學會的學術會議。1989年12月6日,朴雲峰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成為首位獲得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3]:314-316[4]:207-209[5]

美國博士後與歸國[編輯]

完成博士學業後,朴雲峰不顧日本科學廳科學振興會優厚待遇的挽留,返回到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三年內,他先後發表了5篇有關'rhG-CSFQ'在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治療理論與臨床應用方面的論文。1993年,他在美國托馬斯傑斐遜大學英語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做了1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期間,他用3個月就完成了應需要半年以上時間的科研課題,並又完成了其它3個重要課題。美國校方有意用高薪與綠卡挽留他。但他卻選擇回國。1994年3月21日,美洲東亞日報》以「拒絕了綠卡誘惑回到中國的醫學博士朴雲峰教授」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3]:316-317

1994年,朴雲峰被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破格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回國後,他先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出國歸國人員啟動基金、吉林省科學研究基金等科研課題。他的論文以白求恩醫科大學教授的身份被發表在日本《癌症與化學療法》、《生物學治療》、美國《臨床病理》等期刊上。[3]:317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李殿富; 盧維主編. 《白求恩医科大学名人志 上》.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9. ISBN 7-206-03258-3. 
  2. ^ 朴云峰. 中國公眾健康網. [202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1). 
  3. ^ 3.0 3.1 3.2 3.3 3.4 於曉峰; 黃有福 金昌錫. 《中国朝鲜族百年实录 第五卷 民族风采篇》.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034-7560-3. 
  4. ^ 高金聲; 秦寶昌,羅富均主編. 《卫生群英》.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7-205-02743-8. 
  5. ^ 学位論文要旨. 東京大學. [2024-04-03]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