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華大學校歌在清華建立初期制定。第一首校歌詞曲皆由1913年始在清華任教的美籍音樂教師凱瑟琳∙西里小姐(Miss Katharine E. Seelye)所作,詞為英文,題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1923年前後,開始出現重視中國文化的呼聲,清華大學重新公開徵集中文校歌,最終採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注 1]譜曲[1]

建校初期[編輯]

1916 The Tsinghuapper 校刊首次刊登的校歌譜曲

1913年秋,清華學校聘請了新的美籍音樂教師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2][3],她為清華學校撰寫了英文校歌。歌詞刊登在1914年的《清華年刊》[4],詞曲刊登在1916年的《清華年刊》[2]。「Tsing Hua College Song」的歌曲詞譜,內容符合清華幹練、團結的作風,完全的美式風格[5]

類似地,同時期還產生了拉拉隊歌《清華優勝歌》(Tsing Hua Song 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6]。刊載於1914年8月《清華年刊》上[7],沒有明確表明作者,其採用「Amherst Fight Song」樂譜,歌詞亦與之相近[8][9],深受學生歡迎,常在校隊比賽時齊唱[10]

前二首校歌於1917年通過徵文,被譯為中文,刊登在同年6月的《清華周刊·增刊》上[8][10]

國文校歌 本校校歌,向只有英文,而中文以樂譜文詞,難求盡善,尚付闕如。茲就英文校歌,譯成國文,由校中先予宣布,作為暫時行用,以求喚起同學愛校之心耳。
— 1917年6月16日《清華週刊·增刊》校聞

清華校歌[編輯]

英文校歌[11] 中文譯文
I

O come and join our hearty song,
As proudly here we stand;
For Tsing Hua College let us sing—
The best in all the land.
We'll spread her fame and win a name,
And put out foes to shame—
If you don't agree, come on and see,
And you will say the same,
the same, the same,
And you will say the same.

II

In contests all, of every sort,
We win whate'er we do;
Our athletes gain unbounded praise,
And number not a few.
And when someday we go away,
We'll always truly say:
"Our Tsing Hua pride does still abide,
And evermore shall stay,
shall stay, shall stay,
And evermore shall stay."

Chorus

O Tsing Hua, fair Tsing Hua, our College bright,
May we be loyal to the purple and the white!
O Tsing Hua, fair Tsing Hua, our College true—
We're loyal, we're faithful, we'll stand for you!

(一)

同學少年肝膽相親,薈萃一堂豪爽;
我歌於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時無兩。
廣播令聞,樹立榮名,群雄莫與爭衡。
謂予不信,請君來臨,會當贊和同聲。
同聲,同聲,會當贊和同聲。

(二)

各種比賽到處競爭,在我權操必勝。
奪得錦標贏得英名,濟濟師師稱盛。
勞燕西東,他日相逢,班荊共話離衷。
母校勿替,校譽克繼,且繼今而長隆。
長隆,長隆,且繼今而長隆。


噫,清華!嘻,清華!吾校巋巍。
美哉吾校旗,願日增汝之光輝。
噫,清華!惟清華,真吾校兮!
吾敬之,吾愛之,長相依兮!

清華優勝歌[編輯]

Tsing Hua Song 中文譯文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All do your best, boys;
we'll do the rest,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ah, Rah, Rah!

歡呼我清華,
清華必勝!
再接再勵兮,
無退有進!
君盡全力兮,
予圖未竟功!
同心合力以爭雄!
攻!攻!攻!

「清華前進」進行曲[編輯]

「清華前進」進行曲

後尚出現《清華愛國歌》、《「清華前進」進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歌頌清華樂曲[12]

其中,由時任提琴導師的托諾夫先生(N.A. Tonoff)創作的《「清華前進」進行曲》是獻給清華廿週年紀念的禮物[13]。作者是俄國小提琴家,曾任西伯利亞國立音樂學院院長,俄國革命後暫居中國,在平津兩處專從教授工作。1930年受聘為清華音樂教授,「清華前進」即是在此期間創作的。

此次本校所收之禮物中有一件是向未有過的,亦是最值得注意的,即是托諾夫先生獻給本校的 Forward Tsing Hua 。
···
(二)樂曲大意——因為此是一進行曲,故亦只得將曲意減得極簡。此曲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從 Forward 字著點,寫出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二部是短音調,從幽靜的情調中寫出清華天然環境的美,人人愉快的氣象,活潑的精神,像野兔在短草中的跳躍,像鄉間幼女歡樂的歌踏。第三部的起始吹着每早晨興時的號聲,接着便是一讚詠歌形式的曲,極幽雅而莊嚴。但此段中的情感不甚易領會,只得憑聽眾自己去感受。
— 1931年5月《國立清華大學廿週年紀念刊》

校呼[編輯]

建校初期,產生「校呼」(Tsing Hua Yells),為校際球賽上為校隊加油的呼號[14][15]

Tsing Hua Yells
(1)

Ssssssssssss.............
Boom! Bah!
Tsing Hua! Tsing Hua! Tsing Hua!

(2)

T-S-I-N-G-H-U-A!
Tsing Hua! Tsing Hua!
Rah! Rah! Rah! Rah! Rah! Rah! Rah! Rah! Rah!
Tsing Hua! Tsing Hua! Tsing Hua!

現行校歌[編輯]

清華學校校歌原稿,刊於1924年3月27日《清華周刊》

1923年前後,清華大學重新公開徵集校歌,1921年11月25日,在《清華周刊》227期有徵求新校歌的啟事:

茲接校長處送來啟事一則,特為披露於下[5]

徵求國文校歌

查本校校歌只有英文,而無國文,現在徵求國文校歌。校中教職員暨學生,不乏精於詩歌之士,或就原有英文校歌,譯為國文校歌,或用國文,另作校歌,均所歡迎,如有佳稿請交校長處,以便擇優採用為荷。

最終採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譜曲,趙元任編合唱。三段歌詞,氣勢宏偉,涵義深刻。於1924年3月18日全體練習試唱,3月20日在大禮堂正式合唱,刊載於1924年3月27日《清華周刊》。為幫助學生理解,汪鸞翔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析。賀麟先生言之:「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詞亦頗得體,……而大家均覺欣賞此歌。」[16][17] 此後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而代之,目前在學校內認同率很高[注 2][18]

清華大學校歌
汪鸞翔詞 張麗珍曲
(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校歌 1]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二)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校歌 2]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三)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校歌 3]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校歌 4]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校歌 5]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1. ^ 北京清華、新竹清華官網和大多數地方常寫為「然中央」,原稿應為「然中央」。
  2. ^ 「服膺守善心無」有被誤做「服膺守善心無」。
  3. ^ 「器識先」有被誤做「器識先」。
  4. ^ 「孰紹介是」有被誤做「孰介紹是」。
  5. ^ 「赫赫吾校名無」有被誤做「無」。

\transpose c ees \relative c' { \key c \major \time 4/4 \tempo 4 = 100 \repeat volta 3 { c4 c8( e) g4 g | a4 c8( a) g4 g | e4 e g8( e) c4 | a4 c8 d g2 | \break a4 a a8( c) g4 | e4 d e8( d) c4 | d4 g g8( fis) g4 | a4 a b8( a) g4 | \break c4. c8 a4 c | g4. a8 g2 | a4. a8 g4 e | d4 d8( e) g2 | \break c,4. c8 c4 e | d4 e8( d) c2 | a'4. a8 g4 e | d4 d8( e) c2 | \break c'4 c2 r4 | a4 a2 r4 | g4 g a g | d4 e g2 | \break c4 c2 r4 | a4 a2 r4 | g4 g a g | d e8( d) c2 | } } \addlyrics { \set stanza = "(一)" 西 山 蒼 蒼, 東 海 茫 茫, 吾 校 莊 嚴, 巋 然 中 央, 東 西 文 化, 薈 萃 一 堂, 大 同 爰 躋, 祖 國 以 光。 莘 莘 學 子 來 遠 方, 莘 莘 學 子 來 遠 方, 春 風 化 雨 樂 未 央, 行 健 不 息 須 自 強。 自 強, 自 強, 行 健 不 息 須 自 強! 自 強, 自 強, 行 健 不 息 須 自 強! } \addlyrics { \set stanza = "(二)" 左 圖 右 史, 鄴 架 巍 巍, 致 知 窮 理, 學 古 探 微, 新 舊 合 冶, 殊 途 同 歸, 肴 核 仁 義, 聞 道 日 肥。 服 膺 守 善 心 無 違, 服 膺 守 善 心 無 違, 海 能 卑 下 眾 水 歸, 學 問 篤 實 生 光 輝。 光 輝, 光 輝, 學 問 篤 實 生 光 輝! 光 輝, 光 輝, 學 問 篤 實 生 光 輝! } \addlyrics { \set stanza = "(三)" 器 識 為 先, 文 藝 其 從; 立 德 立 言, 無 問 西 東。 孰 紹 介 是, 吾 校 之 功, 同 仁 一 視, 泱 泱 大 風。 水 木 清 華 眾 秀 鍾, 水 木 清 華 眾 秀 鍾, 萬 悃 如 一 矢 以 忠, 赫 赫 吾 校 名 無 窮。 無 窮, 無 窮, 赫 赫 吾 校 名 無 窮! 無 窮, 無 窮, 赫 赫 吾 校 名 無 窮! }
\transpose c ees \relative c' { \key c \major \time 4/4 \tempo 4 = 100 \repeat volta 3 { c4 c8( e) g4 g | a4 c8( a) g4 g | e4 e g8( e) c4 | a4 c8 d g2 | \break a4 a a8( c) g4 | e4 d e8( d) c4 | d4 g g8( fis) g4 | a4 a b8( a) g4 | \break c4. c8 a4 c | g4. a8 g2 | a4. a8 g4 e | d4 d8( e) g2 | \break c,4. c8 c4 e | d4 e8( d) c2 | a'4. a8 g4 e | d4 d8( e) c2 | \break c'4 c2 r4 | a4 a2 r4 | g4 g a g | d4 e g2 | \break c4 c2 r4 | a4 a2 r4 | g4 g a g | d e8( d) c2 | } } \addlyrics { \set stanza = "(一)" 西 山 蒼 蒼, 東 海 茫 茫, 吾 校 莊 嚴, 巋 然 中 央, 東 西 文 化, 薈 萃 一 堂, 大 同 爰 躋, 祖 國 以 光。 莘 莘 學 子 來 遠 方, 莘 莘 學 子 來 遠 方, 春 風 化 雨 樂 未 央, 行 健 不 息 須 自 強。 自 強, 自 強, 行 健 不 息 須 自 強! 自 強, 自 強, 行 健 不 息 須 自 強! } \addlyrics { \set stanza = "(二)" 左 圖 右 史, 鄴 架 巍 巍, 致 知 窮 理, 學 古 探 微, 新 舊 合 冶, 殊 途 同 歸, 肴 核 仁 義, 聞 道 日 肥。 服 膺 守 善 心 無 違, 服 膺 守 善 心 無 為, 海 能 卑 下 眾 水 歸, 學 問 篤 實 生 光 輝。 光 輝, 光 輝, 學 問 篤 實 生 光 輝! 光 輝, 光 輝, 學 問 篤 實 生 光 輝! } \addlyrics { \set stanza = "(三)" 器 識 為 先, 文 藝 其 從; 立 德 立 言, 無 問 西 東。 孰 紹 介 是, 吾 校 之 功, 同 仁 一 視, 泱 泱 大 風。 水 木 清 華 眾 秀 鍾, 水 木 清 華 眾 秀 鍾, 萬 悃 如 一 矢 以 忠, 赫 赫 吾 校 名 無 窮。 無 窮, 無 窮, 赫 赫 吾 校 名 無 窮! 無 窮, 無 窮, 赫 赫 吾 校 名 無 窮! }

換曲風波[編輯]

1928年,羅家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曾打算更換清華校歌,因認為其「無理想、無意義、文字亦多不通」[19]。根據吳宓的日記,在1930年1月6日時,有這麼一條紀載:「晨十時,羅校長招宓至辦公室,以所作《校歌》相示。」[20]

1930年5月4日,國立清華大學19周年校慶遊藝晚會上,校長羅家倫宣布製作新歌,楊振聲吳宓修正,趙元任譜曲。並請練習者登台一唱,得到掌聲一片。但半個月後羅家倫被部分學生驅趕而辭職,新校歌不了了之。[8]

抗戰期間,清華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合大學,為此需要新的校歌。1939年,西南聯大常委會核定《滿江紅》為聯大校歌,作詞者為聯大中文系教授羅庸,作曲者為由清華研究院畢業生張清常。[8]

校歌釋義[編輯]

因為校歌為文言文,其中的典故、涵義對旭多人來說難以一看即知,如賀麟先生所言,當時有些同學「歌焉而不審其義,唱焉而不究其旨」。因此,汪鸞翔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析。同年,賀麟先生也在《清華周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書後》,對「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的涵義作了論述[21]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講述清華的地理位置,即「西邊是山,東邊是海」,清華位在其間。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之句,汪鸞翔解釋說:「今世最亟需之學術,尤莫亟於融合 東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東西文化為所含之元素」。「中西會通」是清華學派的重要主張[22]

「大同」二字,見於《禮運》,乃國界化除,人人平等,世界極樂之象。此境雖非一蹴可及,然人道須以此為歸依。「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周易·乾卦》,亦本校校訓也。「春風化雨」用孔孟教學故事,吾校師生時時念此,則衝突可少,愛情自深矣。

注釋[編輯]

  1. ^ 因何林一夫人不是清華正式教職員,因此其姓名在不同來源中有不同說法,後經張家家屬更正,確認譜曲者姓名正確寫法為「張麗珍」。在中文校歌誕生後,中英文兩首校歌常常在很多場合先後演唱。
  2. ^ 據2008年一份校園隨機樣本調查,16人全部都知道清華校歌,15人會唱,大多數人從開學軍訓一二·九合唱學得。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歌.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7-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6) (中文(臺灣)). 
  2. ^ 2.0 2.1 汪端偉. 清华大学校歌的前世与今生.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18-09-04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中文(中國大陸)). 
  3. ^ 蘇雲峰. 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硏究. Zhong yang yan jiu yuan jin dai shi yan jiu suo. 2008-05-19: 143 [2019-09-15]. ISBN 9576714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 (中文). 
  4. ^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 The Tsing Hua Annual. 北京: 普林斯頓大學. 1914: 40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英語). 
  5. ^ 5.0 5.1 小屈 付琳 王鵬飛 李澤翰. 揭秘-清華校歌背後的故事. 清華研讀間. 2017-09-05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中文(中國大陸)). 
  6. ^ 陳惠發. 我的生涯與省思. Global Publishing. 2009-11-01: 366 [2020-04-06]. ISBN 9813205563 (中文(中國大陸)). 
  7. ^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 The Tsing Hua Annual. 北京: 普林斯頓大學. 1914: 50 [2020-04-06] (英語). 
  8. ^ 8.0 8.1 8.2 8.3 孟凡茂. 关于清华校歌——初沐美风,继承儒典. 清華校友總會.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10-08-27 [201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3) (中文). 
  9. ^ CHEER FOR OLD AMHERST. [2018-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10. ^ 10.0 10.1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歌的由來.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中文). 
  11. ^ 陳新宇. 【新宇说】清华校歌的故事. 清華大學清新時報. 2014-10-16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中文(中國大陸)). 
  12. ^ 黃延復. 清华园风物志.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9 [2016-11-26]. ISBN 978-730-21155-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中文). 
  13. ^ 陸以循. 珍貴的禮物. 北京: 國立清華大學. 1931 (中文). 
  14.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呼.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6-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中文). 
  15. ^ 國立清華大學. 精神標誌. [2016-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16. ^ 毛利丹. 论我国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 河南大學 (河南). 2010 [2016-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17. ^ 田芊. 关于清华校歌的歌词.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10-08-27 [2010-11-01]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18. ^ 魏曉凡. 第一章 第三节 关于校歌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状况的几个小调查. 音乐社会学视野中的校歌功能与传播 (碩士論文).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 2009 [2017-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中文(中國大陸)). 
  19. ^ 近代中國, 第 129-131 卷. 近代中國雜誌社. 1999 [2017-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中文(臺灣)). 
  20. ^ 吳宓. 吴宓日记: ce. 1930-1933. 北京: 新知三聯書店. 1998: 5 [2017-11-03]. ISBN 97871080093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中文(中國大陸)). 
  21. ^ 清华大学校歌歌词释义. 清華校友總會. 2016-03-03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9) (中文(中國大陸)). 
  22. ^ 徐葆耕. 校歌与清华传统. 清華大學新聞網. 2001-04-09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