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季友(714年3月11日—794年12月18日,名,字季友,號雲峰居士,唐朝洪州南昌人。

先世為河南洛陽人。生於豫章東湖之濱。王季友之父王儀曾任丹陽太守,後遷居豫章東湖畔。王季友幼年家道破落,以賣草鞋為生,[1]遂與其兄遷至豐城雲嶺定居,並用功讀書。[2]其妻柳氏嫌季友家貧貌丑,忿然離去。[3]據說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季友考中狀元,因厭倦時政辭官,但此說可信度不高。[4]寶應中,歷仕華陰尉,改虢州錄事參軍,[5]入京為太子司議郎。廣德二年(764年),入江西觀察使李勉幕,遷副使。[6]大曆二年(767年)返回豐城,在株山腳下的龍澤智度寺設帳授徒,不問世事二十餘年。隱居期間,王季友著有《龍澤遺稿》、《四書要注》、《六經通義》等作。名氣亦響喝當時,杜甫錢起郎士元等人都與其有唱和之作。杜甫作詩評價王季友為「道阻江湖,期以致君堯舜,不但工詩而已。」貞元十年(794年)甲戍十二月十八日歿,享年八十一,葬龍澤智度寺。[7]逝世後被封為「豫章伯」。其墓的遺址在今株山林場附近。《全唐詩》存王季友詩十三首,其中三首爲另一位王季友所作。[8]

注釋[編輯]

  1. ^ 《全唐詩》介紹:「王季友,河南人。家貧賣履,博極群書。豫章太守李勉引為賓客,甚敬之,杜甫詩所謂豐城客子王季友也。」史家楊承祖《杜詩用事後人誤為史實例》一文以為王季友「賣屩」事,實取自杜甫《可嘆》詩有「貧窮老瘦家賣屩」句,後人遂以為王季友曾賣履市井。楊承祖認為此乃引用後漢「劉勤賣屩」典故,未必真有其事。
  2. ^ 杜甫對其的描述為「豐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明月無暇豈容易,紫氣鬱郁猶沖斗。」(《杜甫詩集》卷七》)。
  3. ^ 辛文房《唐才子傳·王季友》:「季友,河南人。暗誦書萬卷,論必引經。家貧賣屐,好事者多攜酒就之。其妻柳氏,疾季友窮丑,遣去。來客酆城,洪州刺史李公,一見傾敬,即引佐幕府。」
  4. ^ 李天白《江西狀元譜》認定唐代會昌三年(843年)的狀元郎盧肇,是為江西首位狀元。2006年10月26日《江西新聞》的報道,「豐城市白土鎮屯溪村近日發現一部記載了王氏祖先唐初狀元王季友的《王氏家譜》。這部家譜十分詳盡地記載了王季友的身世及其後裔一千多年來的滄桑沉浮。」另外《王氏家譜》中還收錄王季友的十一篇詩作。
  5. ^ 《全唐詩》卷二○○有岑參詩《送王七錄事赴虢州》稱:「早歲即相知,嗟君最後時,青雲仍未達,白髮欲成絲。」同卷另有一詩《送王錄事卻歸華陰》,題下註:「王錄事自華陰授虢州錄事參軍。」
  6. ^ 《潘子真詩話》引唐《河西新幢子記題名》「使兼御史中丞李勉,兼監察御史王季友」。
  7. ^ 《明一統志》載:「御史中丞王季友墓在酆城縣櫧山。」
  8. ^ 《全唐詩》卷二五九王季友集收有《玉壺冰》一首,題下注曰: 「《統簽》雲:作此詩者,另一王季友。」

參考書籍[編輯]

  • 《豐城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