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魚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門界魚石
界魚石,在「界魚石」三字左下方有「舜跖分途」「帶水披雲」石刻。
玉溪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玉溪市江川區撫仙湖星雲湖交界
坐標24°22′25.94″N 102°48′59.91″E / 24.3738722°N 102.8166417°E / 24.3738722; 102.8166417座標24°22′25.94″N 102°48′59.91″E / 24.3738722°N 102.8166417°E / 24.3738722; 102.8166417
時代不詳
編號1-10
登錄2001年4月30日
界魚石和觀音閣,觀音閣下石刻為「石怪鱗驚」和「魚各有性」。

界魚石位於中國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境內,是連接撫仙湖星雲湖玉帶河(也稱「隔河」)中部岸邊的一塊巨石,因相傳撫仙湖的抗浪魚和星雲湖的大頭鯉以此為界,互不到對方水域,故名。

概況[編輯]

界魚石實際上位一個碳酸鹽岩石礫塊,石塊壁面上有經地質時期溶蝕形成的溶孔。整個巨石高6.3米,寬5.4米。從明朝時期開始,當地宮吏對界魚石奇觀即不斷題詩、刻碑記述。「界魚石」一名始稱於清代,現「界魚石」三字刻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刻面高約60厘米,寬約180厘米,字高約44厘米,寬約33厘米。中華民國時期,江川縣長杜希賢題書「舜蹠分途」在「界魚石」左下方,刻面高約40厘米,寬約60厘米。

康熙四十年(1701年),江川縣令李密在界魚石左側的巨石上,題書了「石怪鱗驚」4字,刻石高約60厘米,寬約183厘米,字高44厘米,寬33厘米。同年,祝兆鵬在「石怪鱗驚」的左面也題書了「魚各有性」刻石,高51厘米,寬160厘米,字高35厘米,寬23厘米。[1]光緒三年(1877年),在這兩個題刻的巨石上建了一座觀音寺。1989年5月,江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界魚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界魚石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

成因[編輯]

民間有很多關於界魚石的傳說。關於兩湖的魚以此為界的現象,經科學勘察,主要原因是兩湖的魚生活習性不同。抗浪魚適應撫仙湖這種貧營養型湖泊的生活環境,而大頭鯉適應星雲湖這種富營養型湖泊的環境,所以造成兩湖湖水相通,而兩湖的魚類不相往來的現象。[3]

參考資料[編輯]

  1. ^ 界鱼石. 玉溪文學網. [2013-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中國大陸)). 
  2. ^ 漫步界鱼石公园. 玉溪網. 2010-01-12 [2013-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9) (中文(中國大陸)). 
  3. ^ 陸正江 楊曉艷,江川大頭魚和撫仙抗浪魚[永久失效連結],《大自然》,2005年第3期,第58頁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