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董振堂
字號紹仲
出生(1895-12-21)1895年12月21日
 大清直隸冀州直隸州李家莊(今屬新河縣
逝世1937年1月20日(1937歲—01—20)(41歲)
 中華民國甘肅省高台縣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母校保定軍校第九期
服役年份1919年 - 1937年
統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七十三旅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
參與戰爭北京政變
中原大戰
第一次國共內戰
獲得勳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旗勳章(1932年)
配偶賈明玉
親屬兄長董升堂
兒子董用威
女兒董光苔

董振堂(1895年12月21日—1937年1月20日),字紹仲河北省新河縣人,中國工農紅軍將領。紅5軍軍長,國民政府將領董升堂為其大哥。

董振堂早年投身西北軍,參加北伐戰爭,任第三十六師師長、第十三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中原大戰後,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25師73旅旅長。1931年12月14日,率兵舉行寧都暴動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紅十三軍軍長,紅五軍團軍團長,參加長征。1936年,率部參加西路軍,所部在甘肅高台馬家軍圍攻,全軍覆沒。

生平[編輯]

早年在西北軍[編輯]

1895年,董振堂生於直隸冀州李家莊(今屬新河縣)。自幼跟父親習武,12歲時入讀曹莊初級小學,1913年高小畢業後考入冀縣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範」稱號。1917年,考入保定軍校的預科北京清河陸軍中學[1]。1919年,他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9期炮科學習。1923年畢業後,進入馮玉祥所部炮兵師,擔任見習參謀[2]。見習期滿後,擔任排長。1924年,參與推翻賄選總統曹錕北京政變。1926年春,國民聯軍奉軍在天津以南的大城、靜海一帶作戰。時任營長的董振堂率部埋伏於馬廠以北津浦鐵路西側,集中猛烈炮火,轟擊奉軍裝甲列車,使對方傷亡慘重。戰後,因功升任工兵團團長[3]

1926年9月,任國民聯軍第4師第12旅旅長,隨馮玉祥國民軍西征,打退了圍困西安的直系軍閥劉鎮華部。1927年,國民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參加北伐戰爭,董振堂隨軍出師河南,因戰功卓著升任第三十六師師長[4]。1929年1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三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後任第二集團軍第五師師長。1930年5月,馮玉祥和閻錫山聯手討蔣,中原大戰爆發。董振堂追隨馮玉祥率部參戰。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其黃河以南的殘餘部隊被蔣介石收編調往山東濟寧地區,董任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25師73旅旅長[5]

加入紅軍[編輯]

1931年春,第二十六路軍被調到江西圍剿紅軍。此時,中共的力量開始滲透入二十六路軍[6]。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二十六路軍廣大官兵紛紛要求北上抗日。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下令全軍北上,由董振堂73旅先行。蔣介石調集大軍阻攔,二十六路軍被迫重返寧都。之後,孫連仲前往上海治病,軍務由參謀長趙博生主持。其他高級將領也紛紛離隊,二十六路軍基本由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掌握。中共二十六路軍特別支部利用這一有利形勢,決定發起暴動。12月14日,董振堂和趙博生季振同黃中嶽李彩雲等率二十六路軍1.7萬餘官兵舉行寧都暴動,全軍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任軍團副總指揮兼紅十三軍軍長[7]。1932年4月,經何長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8]

1932年3月,紅五軍團奉命參加贛州戰役,掩護紅軍主力撤退[9]。3月12日,根據中革軍委指示,紅三軍團改轄紅三軍和紅十三軍,不久,又將紅三軍劃歸紅一軍團。1932年6月,董振堂任紅五軍團軍團長。7月,率領紅五軍團參加南雄水口戰役,紅五軍團共擊潰國民革命軍20個團。8月,率部參加了北線的樂安宜黃戰役。12月14日,在中央蘇區軍民隆重紀念寧都暴動一周年時,毛澤東親自授予董振堂紅旗勳章[8]

1933年春,董振堂帶領紅五軍團參加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1933年9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優勢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紅軍採用「堡壘對堡壘」的戰術方針,無法突破圍剿。10月26日,董振堂在致電中革軍委後,命令部隊撤出戰鬥[8]。12月12日,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紅五軍團一部在團村與國民革命軍展開激戰,紅軍損失慘重,紅五軍團戰鬥力大減。1934年8月,國民革命軍向中央蘇區腹地推進,紅五軍團在高興圩一帶布防,阻擊國軍攻勢[10]。9月下旬,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

參加長征[編輯]

1934年10月19日率部參加長征,擔任中央紅軍的後衛。1935年5月1日,中央紅軍在雲南皎平渡開始渡過金沙江,董振堂奉命率領紅五軍團阻擊國軍九日,掩護紅軍部隊渡江[11]。「鐵流後衛」因而成為紅五軍團的另一稱呼[12]。6月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紅五軍團改稱紅五軍,任軍長。此8月,紅一、四方面軍編為左右兩路軍,紅五軍編入左路軍,由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指揮[13]。隨後,左路軍北上到達阿壩地區。張國燾因為嘎曲河河水上漲,命令左路軍按兵不動[14]。9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獨自北上,張國燾則命令左路軍南下。10月5日,張國燾在卓木碉召開會議,宣布另立中央,自任黨主席,任命董振堂為「中央軍委」委員[15]:526。隨後,董振堂率部隨紅四方面軍南下,攻占崇化丹巴撫邊懋功地區[16]。1936年3月,紅四方面軍進行整編,紅三十三軍編入紅五軍,由董振堂任軍長,黃超任政委。7月,紅四方面軍北上,董振堂指揮右縱隊進軍,通過松潘草地[17]

1936年10月,董振堂率部抵達會寧,奉命在華家嶺阻擊國民革命軍北進。22日,國軍占領會寧,紅五軍傷亡慘重,副軍長羅南輝戰死[18]:509。24日,紅三十軍強渡黃河,並擊潰馬家軍防線[18]:510。之後紅九軍、紅五軍向河邊開進,跟隨過河。董振堂認為紅軍渡河西進沒有任何前途,無法取勝,並派人送信給朱德,請求把部隊調回[19]。11月8日,紅四方面軍總部、第九、三十軍加上第五軍組成「西路軍」,約2.18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20][15]:640。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部進抵高台,着手建立蘇維埃政權。12日被西北軍閥馬步芳馬步青指揮5個旅的兵力圍攻。董振堂指揮紅5軍堅守陣地,浴血苦戰9晝夜,造成馬家軍重大傷亡。20日,馬家軍開始攻城,紅軍收編的保安隊和民團打開城門,放馬家軍入城,董振堂率部巷戰,最終全軍覆沒,終年42歲[21][22]。紅五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十三師師長葉崇本,政委朱金暢等人一併陣亡,董與楊的頭顱被馬家軍砍下示眾[23]

參考文獻[編輯]

  1. ^ 陳革. 董振堂将军传略. 中共新河縣委黨史研究室. 1994: 13 [201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2. ^ 於元編著.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董振堂.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18–19. ISBN 978-7-5472-0573-0. 
  3. ^ 劉華清; 劉強倫. 共和国祭奠: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高级将领.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15: 343. ISBN 978-7-5060-7900-6. 
  4. ^ 張掖紅西路軍精神研究會; 中共高台縣委. 董振堂传.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3: 28. ISBN 978-7-226-04494-0. 
  5. ^ 楊保森. 西北军人物志.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5: 487. ISBN 978-7-5034-5356-4. 
  6. ^ 王曉建主編. 宁都起义纪实.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1: 6. ISBN 7-5065-4196-3. 
  7. ^ 張東輝主編. 中国革命起义全录.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7: 402. ISBN 7-5065-3367-7. 
  8. ^ 8.0 8.1 8.2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 (編). 中共党史人物传 精选本 4下.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0. ISBN 7-5098-0257-1. 
  9. ^ 劉秉榮. 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四.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2184–2185. ISBN 978-7-01-0065-30-4. 
  10. ^ 黃道炫.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457. ISBN 978-7-5097-2744-7. 
  11. ^ 曲愛國; 張從田. 长征记.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16: 204–205. ISBN 7-5080-8710-0. 
  12. ^ 謝良. 铁流后卫.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77. 
  13.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综述·大事记·表册.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16: 63. ISBN 978-7-5065-7288-0. 
  14. ^ 史小勇. 红军长征草地纪实. 瀋陽: 萬卷出版公司. 2006: 124. ISBN 7-80601-794-1. 
  15. ^ 15.0 15.1 王樹增. 长征.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 ISBN 978-7-02-005798-6 (中文(簡體)). 
  16. ^ 陳虎. 长征日记 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7: 3. ISBN 7-80199-767-0. 
  17. ^ 劉統.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 311. ISBN 978-7-108-05795-2. 
  18. ^ 18.0 18.1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解放軍出版社. 1987年. ISBN 7506501260 (中文(簡體)). 
  19. ^ 石仲泉. 长征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536. ISBN 978-7-208-14050-9. 
  20. ^ 馬長虹. 西路军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 炎黃春秋. 2004, (8): 44–47. 
  21. ^ 楊炳章.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233. ISBN 978-7-300-17637-6. 
  22.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435. ISBN 978-7-5432-2049-2. 
  23. ^ 馮亞光. 西路军:河西浴血.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00. ISBN 978-7-224-08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