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峰寺 (門頭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峰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地區岢羅坨村西溝內的李家峪,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原為戒台寺的下院。[1]

歷史[編輯]

西峰寺正南和西北分別與戒台寺、潭柘寺遙對。[2]西峰寺創建年代不詳,唐朝時名慧聚寺(又作會聚寺),和當時馬鞍山上的戒台寺同名。唐朝遼朝金朝元朝為戒台寺僧人圓寂後的火化處。元朝改稱玉泉寺,寺內有勝泉池。[1]

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惜薪廠掌廠太監陶容出資重修,正統元年二月(1436年)動工,正統三年六月(1438年)完工。重修之後,該寺山門內為鐘樓、鼓樓,其後依次是天王殿,如來寶殿、毗盧殿、後樓。寺院東北角有塔院,原來有唐朝俊公和尚塔、元朝月泉新公和尚塔。山門外有一座石橋,山門外還有石獅一對。明英宗賜寺名「西峰寺」。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隆慶六年(1572年)分別賜敕諭碑,明令保護西峰寺。景泰四年(1453年)還御賜經卷一藏。重修時,陶容還在西峰寺東南一里處興建一座茶棚院。自明朝起,西峰寺可以獨立開展佛事活動。[1]

明朝時,西峰寺設有祖師堂,供奉西山老祖。西山老祖應為西山地區最早的佛教祖師,奉佛之處當在西峰寺。[3]

清朝乾隆年間的《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五·郊垧西十五》記載:

原:自戒壇至西峰寺山門有泉最冽。(《問次齋稿》)臣等謹按:西峰寺明碑四,一無撰人姓名,一翰林院檢討旴江嚴素撰,皆正統四年立;一禮科給事中王之垣撰,年月已泐,一為助緣人姓名碑。寺後東北塔一,共六層,高三丈許,額曰「鞍山故俊公和尚之塔」,又石幢一,題識雲「大都鞍山慧聚禪寺月泉新公長老塔銘並序,大都萬壽退隱林泉老人從倫撰,至元二十八年住持山主成璞等建。」俊公塔之北有池,據寺碑是為勝寒池,池左有地藏殿,其修建年月無考。

増:明人重建西峰禪寺碑記:距府城西二舍許,地名李家峪,有古招提遺址,在灌莽中,碑記剝落,無從考其剏始之歲月。所可見者唯有兩浮圖巍然獨存,一曰俊公塔,建於唐,一曰月泉新公塔,前元至元辛邜所建。塔旁一池名勝寒池,大旱不枯,東有山曰峰巒,澗水繞其麓,西曰羅睺嶺,而六國嶺峙其南,松陀嶺踞其北。惜乎湮廢已久,未有能興起之者。正統改元,因捐貲市材,自三月剏始,至正統三年六月丙辰訖工,賜額曰西峰禪寺,延僧悟達為住持。茲述梗概,以刻於右。

清朝康熙年間,順義縣民婦張李氏及其子張明德、廣月、工匠任五等人妖言惑眾,謊稱張李氏是菩薩轉世,號「西峰老祖活佛」,詐騙錢財,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遭官府查獲,西峰寺因此衰落。乾隆年間,大學士三寶的寡媳烏佳氏捐款兩萬兩白銀,修繕西峰寺並且置辦供器。光緒年間,西峰寺已成廢寺。[1]

光緒年間,恭親王奕訢住在戒台寺「養疾避難」,將西峰寺選定為自己將來的陵寢,但其死後朝廷另賜墓地,故西峰寺的墓地未用上。宣統元年,奕訢次子載瀅死後,被其子溥偉溥儒葬在西峰寺,興建地宮,並將原來的茶棚院改建成陽宅。中華民國時期,溥儒攜全家在戒台寺居住十餘年,在西峰寺北溝留下多處題詩和刻字。中華民國初年,西峰寺僅有一名僧人釋興安看守這座廢寺。[1]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西峰寺被改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療養院。[1]後來改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西峰寺培訓中心。不對外開放。[3]

2009年8月8日至10月8日,門頭溝區舉辦西峰寺休閒旅遊文化節,是北京市首屆旅遊山會系列活動之一。[2]

2012年,「西峰寺遺址」被定為北京市門頭溝區普查登記文物

建築[編輯]

西峰寺現有三進院落,現存山門殿、天王殿及兩廂迴廊禪房30多間。主要建築及文物有:[3]

  • 山門殿
  • 天王殿:天王殿前為第一進院,位於台地上,種植了許多花木。
  • 如來寶殿:自天王殿旁邊可進入第二進院。
    • 纏柏古藤:如來寶殿前有纏柏古藤。纏柏古藤是一株古藤纏附於一株古柏。古柏胸徑40餘厘米。古藤據說已有200餘歲,直徑超過5厘米的干莖有40餘條,遮蔭面積50餘平方米。[3][1]
    • 古銀杏:位於第二進院正中,周徑734厘米,高近40米,遮陰面積大約一畝。這株銀杏到21世紀初已有1800多歲,可能是東漢末年種植。古銀杏為雌株。其西側有一株較小的雄株,是其授粉樹。有的文獻記載,相當長時間內,古銀杏曾經依靠兩公里外的戒台寺內的銀杏雄株授粉。如今古銀杏仍然每年結果。1980年一條大枝折斷,砸碎樹下石碑。
    • 三塊殘碑:2003年秋,國土資源部西峰寺培訓中心擴建工程完工,在擴建過程中,培訓中心將院外的三塊殘碑移至院內,安置在古銀杏前的草坪上。三塊碑中,《重建西峰禪寺碑記》、《重建西峰禪寺記》是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立,《敕賜西峰寺碑記》是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或者稍後一兩年立。
  • 溥儒刻字:位於西峰寺院牆外北面約500米處,苛羅坨村的北溝(古名李家峪)。目前已發現石刻7處91字,刻在五塊岩石上。每字直徑30到160厘米,字體為楷書、行書、草書。刻字有「倚雲」、「翛然」、「趺坐岩樹間,松下雲來往,不聞人語喧,但聽鐘聲響」等等。[3]
西峰寺載洵地宮及享殿
北京市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永定鎮岢羅坨村
分類古墓葬
時代
編號1-?
認定時間1981年12月12日

此外,西峰寺尚存「西峰寺載洵地宮及享殿」,1981年被定為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1]此處1981年公布為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名稱為「西峰寺地宮」。[4]2001年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立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碑,碑上刻「載瀅地宮」。2013年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公布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定名為「西峰寺載洵地宮及享殿」。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網站2016年《區級門頭溝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統計表》公布為「西峰寺載洵地宮及享殿」。[5]地宮入口位於如來寶殿後面的西北角,如今門上懸掛「清地宮」匾額,門口牆上有「載瀅地宮」的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碑,旁邊樹有解說牌。地宮於1950年代被打開,後來整修,成為北京市第一座開放的清朝王公貝勒地宮,供國土資源部系統內部參觀。地宮坐北朝南,用大塊青石砌成券拱,高約5米,進深5米餘,寬約6米。棺床和墓室同寬,漢白玉制,進深3米。棺床前為神河,長度與墓室寬度相同,神河上有石板橋。神河內有一泓泉水,過去四季不竭,水深隨季節稍有變化,至今水量不減。[6]

西峰寺東南一里處,明朝建有茶棚院,清朝末年改為載瀅的祭院,為西峰寺的下院,分為內外兩院,布局為清末園林風格。1984年門頭溝區博物館在此對外開放,2004年由此處遷往新館。[7]

除了上述文物外,西峰寺還發現了崇公和尚塔及地宮。2001年8月24日,門頭溝區文物研究所在永定鎮岢羅坨村(原門頭溝區博物館西側台地)發現一處遺址,為一座和尚塔,塔下有地宮,地宮內出土石棺一口。地宮位於地表以下1.5米深,附近散落着塔的覆缽基座、承露盤等等石構件。石基座為圓形,高0.32米,直徑0.82米,座身設有壺門開光,其內刻「示寂崇公靈塔」,兩側另有刻字(字跡已無法辨認)。石棺為梯形,下面帶座,座下有四方足,座周圍雕有雲紋,座上有三層疊澀。石棺通長48厘米,座寬30至34厘米,帶座高28至44厘米,棺內37厘米長,18至20厘米寬,16至17厘米深。棺蓋為長方形,頂部略微為弧形,棺蓋頭部雕刻成「山」字形,棺身為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1]

西峰寺附近有龐潭古道西峰寺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西峰寺-门头沟-北京寺院,佛教导航,2012-08-27.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1). 
  2. ^ 2.0 2.1 2.2 西峰寺休闲旅游文化节隆重开幕,门头沟旅游网,2009-08-10.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5). 
  3. ^ 3.0 3.1 3.2 3.3 3.4 北京门头沟西峰寺,光明寺院网,2012-09-17.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4. ^ 國家文物局 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 北京分冊(下),科學出版社,2008年
  5. ^ 区级门头沟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 2016-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2). 
  6. ^ 探墓记:西峰寺地宫悬棺之谜,凤凰网,2013-01-30.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7). 
  7. ^ 门头沟区博物馆,数字东城,2013-09-02.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