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 (遊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越共
  • Vietcong
遊戲封面
類型戰術射擊遊戲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平台Microsoft Windows
開發商PterodonIllusion Softworks
發行商
模式單人遊戲多人遊戲
發行日
  • 北美:2003年3月26日
  • PAL:2003年4月17日
  • 日本:2003年9月25日
  • 俄羅斯:2003年10月28日

越共(英語:Vietcong,又譯作「叢林之狐」)是由捷克PterodonIllusion Softworks開發、Gathering於2003年為Microsoft Windows(PC)平台發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以越南戰爭為背景。

2004年,本作的資料片《越共:重拳阿爾法英語Vietcong: Fist Alpha》發行,後與原版遊戲合併為《越共:紫霧》為PC平台發售,同年移植PlayStation 2Xbox平台。此外,還發布了名為《紅色黎明》的免費可下載內容[1]本作的續作《越共2英語Vietcong 2》於2005年發行。

簡介[編輯]

玩家扮演美國陸軍特種部隊情報上士史蒂夫·霍金斯。遊戲戰役分13關,按時間順序講述派駐在越南中部高地Nui Pek基地(現實中的老村基地)的五人特戰小隊(成員有隊長霍金斯,越籍嚮導,美軍衛生兵,通訊員和機槍手)在1967年到1968年間的軍事行動。

戰役流程重現了1967年美軍針對胡志明小道的清剿,SOG在柬埔寨境內的反游擊秘密行動,和美軍如何抵抗68年春季的越軍大規模反攻。早期的敵人主要是越共游擊隊(即所謂Viet Cong,也即標題的由來),隨着戰事升級,開始與北越人民軍正規部隊對抗。最終決戰是1968年2月老村戰役英語Battle of Lang Vei的重現 ,反映了美軍基地被攻陷後越軍慘勝的場景。霍金斯個人的結局則是孤身炸毀越軍先鋒的T-34坦克後帶領基地司令和手下突圍成功。

遊戲中的武器都是符合時代背景的。早期交戰雙方多使用二戰前後的美蘇制式武器如M1卡賓槍,湯姆森衝鋒鎗和越方的PPSH-41,莫辛納甘步槍等。隨着戰事升級雙方均更新了武器,美軍獲發新式M16,而北越正規軍也開始採用當時最新的蘇式輕武器,包括AK-47,SVD,和SKS等。該遊戲較早的引入了直瞄(Iron Sight)系統,但瞄準線排布往往不準確。

遊戲為了增加歷史真實感,設計了能從敵屍虜獲戰利品的細節,不過只有少數戰利品是能產生劇情分支的"重要情報"比如軍事地圖,多數戰利品則沒有實際作用,但帶有強烈的時代感,比如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種援助品和共運宣傳畫、人物照片等等。

評價[編輯]

銷量[編輯]

本作於2003年上半年在英國售出大約20,000份。GamesIndustry.biz英語GamesIndustry.biz的克里斯坦·利德認為,這樣的銷量「不足以令遊戲受歡迎」。[2]至2003年底,《越共》在該地區的銷量上漲到約50,000份。[3]至2007年11月,《越共》的全球銷量突破100萬份。[4]

媒體評價[編輯]

評價
匯總得分
匯總媒體得分
Metacritic74/100[5]
評論得分
媒體得分
Edge5/10[7]
Eurogamer7/10[8]
Game RevolutionC+[9]
GameSpot7.9/10[10]
GameSpy2/5顆星[11]
GameZone8/10[12]
IGN7/10[13]
PC Format英語PC Format87%[14]
PC Gamer美國70%[15]
美信8/10[16]
CGW3.5/5顆星[6]

《越共》在諸多評價媒體上取得了中等偏上的成績,Metacritic給本作打出了74/100的分數。[5]Gamespot打出7.9/10分的高分,還把本作評為2003年4月的月度遊戲。[10]電腦遊戲雜誌》把本作評為年度遊戲第八名,認為遊戲的界面「比任何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都更有射擊和與環境互動的感覺」。[17]

本作同樣流行於開發商所在的捷克及鄰近的斯洛伐克,在BonusWeb發起的有關兩國所發行遊戲的投票中得票第三。[18]

參考資料[編輯]

  1. ^ Vietcong Red Dawn. Pterod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19). 
  2. ^ Kristan Reed. UK Charts 2003: Summer Report. 2003-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8-12). 
  3. ^ Kristan Reed. UK Charts: 2003 Annual Report Round Up. Eurogamer. 200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1). 
  4. ^ Kim, Tom. The Strange History Of Gamecock's Mike Wilson. Gamasutra. 200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5. ^ 5.0 5.1 Vietcong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20-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6. ^ McDonald, Thomas L. Vietcong (PDF). Computer Gaming World. No. 228 (Ziff Davis): 76. [2020-02-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0-02). 
  7. ^ Edge staff. Vietcong. Edge. No. 124 (Future plc). June 2003: 102. 
  8. ^ Reed, Kristan. Vietcong.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03-04-30 [2020-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8). 
  9. ^ Sanders, Shawn. Vietcong Review. Game Revolution. CraveOnlin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2). 
  10. ^ 10.0 10.1 Kasavin, Greg. Vietcong Review.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04-02 [2020-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1). 
  11. ^ Osborne, Scott. GameSpy: Vietcong. GameSpy. Ziff Davis. 2003-04-05 [2020-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6). 
  12. ^ Ovaldog. Vietcong - PC - Review. GameZone. 200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6). 
  13. ^ Adams, Dan. Vietcong. IGN. Ziff Davis. 2003-03-31 [2020-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9). 
  14. ^ Ricketts, Ed. Vietcong. PC Format. No. 147 (Future plc). April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5-30). 
  15. ^ Chan, Norman. Vietcong. PC Gamer (Future US): 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15). 
  16. ^ Boyce, Ryan. Vietcong. Maxim. Biglari Holdings. 2003-03-28 [April 18,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4-02). 
  17. ^ Best of 2003: The 13th Annual Awards. Computer Games Magazine. No. 160: 56-62. 
  18. ^ Nejlepší česko-slovenská hra? Že neuhádnete, kdo na plné čáře vyhrál. BonusWeb.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捷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