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鎮江內地會教堂舊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伯先路近代建築群
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鎮江市潤州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鎮江內地會教堂舊址位於中國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位於伯先路中段東側的小街41號。此處靠近1861年開闢的鎮江英租界

內地會是最早進入鎮江的一個基督教差會。鎮江內地會由中國內地會的第一批來華傳教士蘭茂密爾團隊成員路惠理(William David Rudland,1839–1912年)創立。這個團隊在1866年來華後建立的第一處傳教基地選在浙江杭州。1867年12月25日,團隊的兩名成員路惠理與貝瑪麗(Mary Bell)舉行結婚儀式。婚後不久,他們就被派遣到位於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新開闢的通商口岸鎮江建立新的傳教站。幾周之後,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邀請路惠理一起前去訪問揚州的新傳教站。1868年8月22日夜晚,發生揚州教案暴力事件,戴馬利亞等四名傳教士受傷。戴德生等一批傳教士從揚州退到鎮江。1870年7月23日,在揚州教案中受傷的戴德生原配夫人戴馬利亞在鎮江去世,埋葬在江邊牛皮坡洋人公墓。1905年戴德生在長沙去世後,也埋葬在鎮江。

鎮江內地會教堂建於1875年,是一座風格簡樸莊重的三層青磚建築,夾有少量紅磚。四面坡鐵皮屋頂,設有磚砌煙囪。立面設有券廊,每層五個大拱券。入口設於二層中央。內部共有十五間,長18.6米,寬14.8米,占地275平方米。室內設有壁爐。

內地會的主要傳教區域是在內陸省份,鎮江內地會主要用作新來華的傳教士的中文培訓機構。光緒三年(1877年),內地會傳教士鮑康寧(F·W·Baller)在安慶建立第一所傳教士漢語培訓機構--內地會安慶訓練所,教授內地會外國傳教士漢語,學習期限為1個月。不久,該所遷至鎮江[1]

1937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鎮江後,內地會教堂被保安稽查隊占用,隊長即蔣懷仁醫生之子蔣孝忠[2],為日軍營房,教堂地下室成為日軍地下水牢[3]

戰後,鎮江內地會教堂曾開辦信義蓄電池廠。1948年,原設於淮安清江浦水渡口的仁慈醫院為躲避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戰火,南遷鎮江伯先路內地會教堂,中國醫生谷懿之和高治平先後任院長。1948年12月,仁慈醫院的主體建築被戰火摧毀。1951年6月14日,蘇北行政公署淮陰專區到鎮江伯先路接收仁慈醫院的設備,另擇新址(博古路,今淮海南路)開辦了清江市人民醫院,即今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省淮安仁慈醫院。

鎮江內地會教堂舊址後來改為民居,迄今仍保留原貌,1992年,作為伯先路近代建築群的一部分被列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伯先路西側,內地會教堂對面,建有內地會醫院,為二層紅磚建築, 占地面積10.6×12平方米。在附近伯先路35號的蔣懷仁診所舊址,由原內地會醫院醫師、寧波人基督徒蔣懷仁建於1907年,長18米,寬10米。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安徽省志17 外事僑務志第一篇 清代及民國時期外事第三章 外國傳教士在皖活動與宗教交涉
  2. ^ 過偉敏:《鎮江近代建築》221頁,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3. ^ 日寇殘害中國人又一罪證:鎮江驚現地下水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方網,2002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