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貽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貽香(?—?),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53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1]。光緒十八年,擔任永壽縣知縣。光緒二十五年,改任略陽縣知縣。光緒二十八年,再任永壽縣知縣,任內賑災扶貧[2]

參考文獻[編輯]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三):光緒九年癸未五月。庚辰朔……鄭葆清、陳鳳墀、冼寶干、王成煦、祁壽麔、周鳳翥、譚福泉、區應嵩、戚朝卿、劉熙純、梁棨熙、張葆連、姜子成、吳長釗、陳源潾、朱子春、賀福元、陳浚書、李銓、李務滋、趙光表、龐桂廷、周垣、龔化龍、湯曜、談國政、謝必鏗、葛慶同、盛昌華、謝裕楷、馬琇荃、黃毓森、簡叔琳、晉榮、李邦慶、倪廷慶、周得程、史春荃、黎尹融、林鐘華、謝濟民、萬邦華、謝池春、劉德馨、魯衛、沈熙廷、黃葆年、張景星、顧曾烜、段承霖、楊沛霖、王蕙蘭、舒泰、朱壽保、胡毓麒、陶守愚、王善士、孔廣鍾、王耀曾、沈寶青、黃玉忠、石香圃、李津、樊學賢、張問崇、高鵬飛、李翊燽、蘇穀、王慎猷、趙五星、劉維翰、劉詡、江昶榮、呂佩瑀、田恂、劉泰和、孫國楨、胡賓周、陳熙敬、王樹玉、黃金鉞、承先、唐開文、王恭三、鄭昌運、巢鳳岡、田應達、陳貽香、沈讚揚、何紹堂、唐枝中、張汝洽、許文泳、楊鴻濂、恩鍾、陳曰稔、李汝鶴、江廷燮、段鏻、崔增瑞、蓋天佑、李九江。俱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
  2. ^ 永壽縣誌·人物誌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1-16.》:陳貽香,福建長樂縣人,進士。光緒十八年(1892),任永壽縣知事,二十五年四月卸任。初至任,誤判一訟事,斷處冤獄,立予平反。始終以此事為慊,後遇訟事,必求得實情而後決。常言:「訟爭之事,宜允徐敘其詞,可於無意得其真」。調任略陽知事,期滿寓省。光緒二十六年(1900)大災,奉令來永壽司賑務,於境內按路設廠,定隔日為賑日,親往廠所監視賑目,人請食,貽香曰:「饑民待食者多矣!吾晚食何妨?」為賑災民廢寢忘食,形面憔悴。賑款將盡,入省告急後,順途歸家,逢幼孫病,貽香精醫術,家人請診,貽香說:「少緩須臾,永民死者不計其數」。竟不顧而返永。後因拯救永民,深遭江南義賑大員之妒,派員來易。離永時,老幼數千人攀轅臥轍挽之,貽香大哭離去。光緒二十八年(1902),復任永壽知事,時值大災之後,物力凋殘。深懷培養漸復之念,廢寢忘食於公事。以禮待士,保富有方。常言:「富乃民之勤能者,士乃民之優秀者,皆為境內之精華,宜加意維護,若摧殘必阻其氣;對貧而頑者當誨之,對害群者當去之」。境內民安其分,日無訟事。離永壽縣後,永民立碑以頌德政。